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杕之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

《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朱熹《诗序辨说》认为“此《序》全非诗意。”诗意是“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用饮食申其殷勤之意以求之。(《诗集传》)闻一多《诗风类钞》则解为女性求爱之诗:“饮食是性交的象征廋语。”“古人说牡曰棠,牝曰杜,果然如是,杜又是象征女子自己的暗话。”而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又主张“全篇为乞食者之歌”。求贤、求爱、求食,三说各有其据,迄无定论。诗二章,章六句,重复吟唱。

☚ 无衣   葛生 ☛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①杕(di 地):孤独貌。杜:赤棠树。道左:道路之东。《郑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 ②噬(shi 是):同“逝”,句首助词。肯:可。适:往,到。③中心:心中。好(hao):喜好,爱怜。曷(he 河):何,何不。④道周:道路弯曲之处。泛指道旁。
 
 【译文】 一棵赤棠树孤孤零零,枝繁叶茂挺立在路东。我那朝思暮想的好人啊,你为何不肯到我门庭?既然你爱我爱得发疯,何不来与我共效鸾凤?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枝茂叶肥挺立在道旁。我那朝思暮想的好人啊,你为何不肯到我身旁?既然你对我这般钟情,何不来与我共效鸳鸯?
 
 【集评】 《毛序》:“《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宋·朱熹:“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杕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荫不足以休息,如已之寡弱不足恃赖,则彼君子者亦安肯顾而适我哉?然其中心好之,则不已也。但无自而得饮食之耳。夫以好贤之心如此,则贤者安有不至,而何寡弱之足患哉?”(《诗集传》卷六)
 清·姚际恒:“贤者初不望人饮食,而好贤之人惟思以饮食申其殷勤之意。《缁衣》‘改衣’、‘授餐’亦然。此真善体人情以为言也。”(《诗经通论》卷六)
 近·闻一多:“首二句是唱歌人给对方的一个暗号,报导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下便说出正意思来。古人说牡曰棠,牝曰杜,果然如是,杜又是象征女子自己的暗话。”(《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有杕之杜》,亦为乞食者之歌。疑自《杕杜篇》分化而来,可视为同一母题之歌谣。……愚谓诗以孑然独生之杜,兴茕独无依之乞食者也。以《韩说》‘饥者歌其食’之义解之,则得之矣。”(《诗经直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关于本诗的题旨,各家解说不一,要而言之,不外乎求贤、乞食、思夫、求爱四种解释。细味诗意,余以为闻一多的求爱说最为切题。一个妙龄女子,一旦遇到了自己爱慕的男子,年轻的心儿犹如脱缰之马,再也无法羁绊,爱的折磨,情的煎熬,终于使她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罗网,高唱情歌呼唤情人到来,以慰平生之愿。在“地瘠民贫,风俗勤俭”的古唐地,能有如此之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诗篇,实为难得。

《有杕之杜》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独自开,


生于道左。长在左边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适我? 可肯到我这里来?


中心好之,心里既然爱着他,


曷饮食之? 何不请他喝一杯?



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独自开,


生于道周。长在右边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来游? 可肯出门看我来?


中心好之,心里既然爱着他。


曷饮食之? 何不请他喝一杯?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噬(shi):通“逝”,语助词。适:之,到。“适我”即“到我身边来”。②中心:心中。③曷:同“盍”,何不。④周:“右”的假借字,与首章“生于道左”的“左”相对。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题,主要的有三种解释,即求贤、求食、求爱。求爱是闻一多的解释,见《风诗类钞》。求贤说与求食说不能说没有根据,但我觉得求爱说最为合理,故从闻说。


全诗两章。后一章虽然换了一个字,但意思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只是前一章的重复。这种重复,显然是出于演唱(《诗经》中的诗大都是乐诗,今天只能作诗读,当时却是作歌唱的)的需要,当然也不无加深印象的艺术效果。


诗每章各六句。一、二句是说孤单单一株棠梨树,生长在大路旁边。杕杜,独立孤生的棠梨树。《说文》:“牡曰棠,牝曰杜。”《诗经》多处用“有杕之杜”起兴,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的孤独,如《唐风·杕杜》写 一个失去兄弟的孤独的流浪者;《小雅·杕杜》写一个孤独的少妇,她有丈夫,可是久役不归。本诗用“有杕之杜……”开头,暗喻这位歌者即诗人是个没有找到伴侣的姑娘,是兴而兼比的。


三、四两句为一层,为呼唤小伙子来会。如果上面的“生于道左”“生于道周”有暗示“我”——姑娘所在处所的意思,那么,这两句就是约小伙子到“道左”“道周”来相会。“君子”用来称呼所尊敬的人,是尊称;用来称呼所爱恋的人,是爱称。这里是爱称,称心爱的小伙子。这两句用疑问的句式,表示祈使的意思。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既然我心里喜欢,我为什么不热情招待他! 诗用反问句式以加强语气,“曷(盍)饮食之”就是我要好好招待他的意思。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她既不待父母之命,也不用媒妁之言,自己主动去叩击爱的大门,大胆地去向小伙子求爱。她在追求时,不像《召南·摽有梅》中少女那样矜持、怕失身份;更不像《郑风·将仲子》中少女那样顾虑重重,她在颤动的心房里呼唤情人到来,但又“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这一形象在《唐风》中是仅见的,在《诗经》中也是很有个性的。


闻一多解释“饮食之”说:“饮食是性交的象征廋语。前二句是唱歌人给对方的一个暗号,报导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下便说出正意思来。”由于经济的、政治的、生活习惯的、社会心理的不同,十五国风的内容与风格也就各异其趣。二《南》不同于《秦风》;《秦风》又决不作“郑卫之声”:同样是爱情诗,然“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朱熹《诗集传》),是《郑风》亦不同于《卫风》。唐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当时其地土瘠民贫,政治动乱,因此《唐风》的内容与风格必不同于《郑》、《卫》。那样大胆呼唤男性来与之性交,“郑卫之声”中都不曾有,何况《唐风》?在这点上我对闻说是有怀疑的。

《诗经》-《有杕之杜》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这是一首恋歌,歌者是一位妙龄怀春的少女,她徘徊在荒凉的路上,一种爱的冲动强烈地撞击着她的心,使她兴奋,也使她哀伤,看到路旁孤独的赤棠树,更引起了她对自身的爱怜和对心上人的冥想。这种情感上的层层波潮使她难以自已,于是便即情即景地唱出了这首饱含企盼、情意切切的恋歌: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边上,我的心上人啊,为何不肯来到我身旁?心中热恋着你啊,怎么不来和我聚欢?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边上,我的心上人啊,为何不肯转到我这方?心中热恋着你啊,怎么不来和我聚欢?
 这两段歌词,以呼唤展开,又以呼唤结束,足见歌者内心的焦灼和情感的强烈,从她真诚而急切的歌声中,我们不难读出这位多情少女内心的颤动。全诗来用复沓的手法,两章十二句,仅复唱叹,情意绵绵,把主人公孤独的处境和对爱的渴望之情统一在略带空旷而哀伤的气氛中,颇能引人同情。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和《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这首诗的开头也采用了兴兼比的艺术手法,以赤棠树的孤立独处,象征这位未婚的少女,这样,既写出了少女孤独的心境,也为下文的直抒其情作了极好的铺垫。而整首诗的意境也因“有杕之杜”一句的出现被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接着,诗歌完全以少女的口吻来写,“彼君子兮,噬肯适我?”向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发出了真诚的呼唤。也许,我们可以想象,这时她正在空旷的路上彷徨,或者,正倚着道旁的赤棠树惆怅,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来到身旁,互吐衷曲,度过这爱恋的时光,可不知什么原因,这位小伙子却迟迟没有来,于是,姑娘再也忍不住了,从心底发出了略含责备和忧伤的呼喊,“你为什么不肯来到我身旁?你怎么不来和我聚欢呢?”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姑娘焦急的眼中,已噙满了泪珠。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设想,这个没出场的小伙子当时还不知道姑娘的心,那么这首诗则更象一支山歌,由姑娘亲口唱给小伙子听,在热诚的追问中蓄含了情意绵绵的邀请。这大概就是《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的涵义。细心的读者都会从这反复咏叹中谛听到少女的心声; 值得注意的是,诗的首章言“生于道左”,第二章言“生于道周”,多数注家把“周”解释为道路的弯曲处,也许在这里解释为道路的右边更确切些。(据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 中引马瑞辰著《通释》:“右、周古音同部,周即之假借,右通作‘周”) 那么,说赤棠树生于道左,又说它生于道右,这是不是与“有杕之杜”的孤立特出貌相矛盾呢? 我以为不然。实际上,这里的“左”与“右”并非是实指,因此不能理解成是有两棵树,其实它不只过是“生于道左”这一含义的巧妙重复,其妙处就在于,由“生于道左”一转而为“生于道周”,既和谐押韵,又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扩展了诗的情感容量和审美表现,这种句式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古诗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可以说又是一种情感的虚化,也许是主人公在焦急和渴望的情绪驱使下,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地徘徊,从而移情于物,以赤棠树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手法不仅使诗歌产生了跳跃的动感,而且也增强了表现空间和情感浓度,同时,主人公内心的噪动不安也着这种变化被活现出来。
 可以说,对爱的呼唤是这首诗的主题。从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少女渴望爱情的急迫心情,而且也会发现,比起“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等后期同类题材的作品,《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表露爱情的方式是非常大胆和直率的。简直是在高声呼喊,而不象白居易《采莲曲》所写的“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那样含蓄怕羞。也许这正是诗经时代的一个普遍风气。《国风·召南·摽有梅》三章十二句,同样是以一个少女的口吻写出了急于
 求爱的心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同样的大胆,同样的率其真。相比之下,《摽有梅》中所描写的少女,是在敏感到时光的流逝而急不可耐地呼唤看中自己的小伙子,因此呼唤之中带着茫然,而《唐风·有杕之杜》则是少女自觉孤独而对意中人的呼唤,因此呼唤之中含着约请,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读起来更感人,也更有回味的余地。
 总之,《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托物寄情,结构精美,以健康、明快的声音,唱出了人类普遍而永恒的情感,不失为早期爱情诗中的杰作。

《诗经》之《有杕之杜》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有杕之杜

 [原文]
 有杕之杜,
 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
 噬肯适我?(韩噬作逝。)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左、我,歌部。)
 有杕之杜,
 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
 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周、游,幽部。)
 [译文]
 那棵甘棠树,正长在道左边。我抬头往远处望,它正好把我的视线挡住了。那位贤德的人啊,他一定会光顾我的家门的。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他呢?
 那棵甘棠树,正长在道边拐弯处。我抬头往远处望,它正好把我的视线挡住了。那位贤德的人啊,他一定会光顾我的家门的。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他呢?
 [评介]
 全诗两章,每章六句,两章系复唱,内容一致。对于诗旨,古人多认为是关于求贤的诗。《毛序》说:“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细察诗意,找不出和晋武公之间的明显联系,也谈不上讽刺。也应属于牵强比附之说。朱熹在《诗集传》中只取求贤之意,他说:“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杕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荫不足以休息,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赖,则彼君子者亦安肯顾而适我哉?然其中心好之,则不已也。但无自而得饮食耳。”此后解诗者多宗此说。但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一首恋歌,是写一位少女对爱情热烈地追求。求贤和求爱,二者之间,自古就有相近之处,见仁见智,两种说法各有自己道理,并存可也。
 不过,我个人却有另一种想法,我觉得此诗似乎是写一个人在焦急地等待他一位尊敬而喜爱的人的来访,而且表示要热情地接待这个人。两章的开头,先突出地写到那棵生长在道左拐弯处的甘棠树。大道是他所盼望的来客的必经之路,他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所仰望的那位客人的到来。他一次一次地走出家门,向大道的远处张望,但是那棵生长在道左拐弯处的甘棠树,却偏偏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不能看得更远。这里的写树不一定是比兴,而是记实,是写景,同时也就是对诗中人物急切心情的如实表现。接下去两句,“彼君子兮,噬将适我”,“彼君子兮,噬将来游”,写他在等待中,由于看不到来人的影子,似乎有点担心了,但是他又很有把握地说,他一定会来的。最后两句,他补充交待说,为了迎接这位仰慕的客人的光顾,他早就作了热情招待的准备了。因为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食物去招待他呢? 自古以来,鸡黍之食,酒肉之宴,总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盛情的表示。诗中主人对其仰慕的来访者是真诚的,热情的。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到,主人接待这位客人,决不会只是停留于食物的招待宴请,可能还有畅抒胸怀,研究学问,而这些可能还是他最希望的事情。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

[原文]
有杕之杜,
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
噬肯适我?(韩噬作逝。)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左、我,歌部。)
有杕之杜,
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
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周、游,幽部。)
[译文]
那棵甘棠树,正长在道左边。我抬头往远处望,它正好把我的视线挡住了。那位贤德的人啊,他一定会光顾我的家门的。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他呢?
那棵甘棠树,正长在道边拐弯处。我抬头往远处望,它正好把我的视线挡住了。那位贤德的人啊,他一定会光顾我的家门的。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他呢?
[评介]
全诗两章,每章六句,两章系复唱,内容一致。对于诗旨,古人多认为是关于求贤的诗。《毛序》说:“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细察诗意,找不出和晋武公之间的明显联系,也谈不上讽刺。也应属于牵强比附之说。朱熹在《诗集传》中只取求贤之意,他说:“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杕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荫不足以休息,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赖,则彼君子者亦安肯顾而适我哉?然其中心好之,则不已也。但无自而得饮食耳。”此后解诗者多宗此说。但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一首恋歌,是写一位少女对爱情热烈地追求。求贤和求爱,二者之间,自古就有相近之处,见仁见智,两种说法各有自己道理,并存可也。
不过,我个人却有另一种想法,我觉得此诗似乎是写一个人在焦急地等待他一位尊敬而喜爱的人的来访,而且表示要热情地接待这个人。两章的开头,先突出地写到那棵生长在道左拐弯处的甘棠树。大道是他所盼望的来客的必经之路,他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所仰望的那位客人的到来。他一次一次地走出家门,向大道的远处张望,但是那棵生长在道左拐弯处的甘棠树,却偏偏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不能看得更远。这里的写树不一定是比兴,而是记实,是写景,同时也就是对诗中人物急切心情的如实表现。接下去两句,“彼君子兮,噬将适我”,“彼君子兮,噬将来游”,写他在等待中,由于看不到来人的影子,似乎有点担心了,但是他又很有把握地说,他一定会来的。最后两句,他补充交待说,为了迎接这位仰慕的客人的光顾,他早就作了热情招待的准备了。因为我心中是那样喜欢他,怎么能不用好吃好喝的食物去招待他呢? 自古以来,鸡黍之食,酒肉之宴,总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盛情的表示。诗中主人对其仰慕的来访者是真诚的,热情的。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到,主人接待这位客人,决不会只是停留于食物的招待宴请,可能还有畅抒胸怀,研究学问,而这些可能还是他最希望的事情。

☚ 无衣   葛生 ☛
000001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