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茶园覆盖covering of tea plantation用各种材料对茶树树冠或行间地面进行遮盖的措施。树冠覆盖有棚架覆盖,冠面覆盖和束蓬覆盖等种类,地面覆盖有铺草覆盖、草皮泥覆盖和地膜覆盖等种类。 棚架覆盖 指在茶园地面高180~200厘米处搭一棚架,上用芦苇、草包等材料或化学纤维等织物覆盖,以调节光照强度和光质、提高绿茶品质, 在日本这种茶园称为覆下茶园。覆下茶园在日本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传统的覆盖方法可以日本京都府的宇治地方为代表。当春梢长出2~3片真叶后,在棚架上覆上芦苇,透光率为40~50%,10日后,再在芦苇上覆稻草434千克/亩, 并在四周挂上草包, 透光率为2~5%, 经过10日后采茶。近年来, 化学纤维编织的覆盖物在棚架覆盖的应用上更为广泛, 即使是制高级煎茶和普通煎茶的茶园也已应用。通常为防止晚霜, 提高品质和延长采摘期是用黑色的寒冷纱, 透光率为40~45%, 当春梢展叶1~2片时开始覆盖10~12天, 这样, 产量和露地相仿, 品质提高, 采摘期可延长5~7天。另一种为白色寒冷纱, 透光率为50~55%, 可防止-2~-3℃的霜冻和冬季的雪冻, 使春季茶芽萌发整齐,叶色绿润,但对提高品质的作用不大。此外,为提高夏茶品质,可用黑色或用外黑内黄的二层寒冷纱进行5~7日覆盖,叶色增绿, 商品价值高, 但产量略有下降。 冠面覆盖和束蓬覆盖 在低温寒风来临前, 用稻草等扎成一束一束,以伞形盖于树冠面上称冠面覆盖。用草绳捆缚茶树, 顶紧腰宽,外盖稻草称束蓬覆盖。这是浙江省西湖龙井茶区的一种传统防冻方法。日本为提高茶叶品质除用棚架覆盖外, 也常用简易的冠面覆盖方法,即在采茶前5~10日将草苇或化学纤维织物直接盖在树冠面上, 但茶芽弯曲, 采摘较困难。还有用稻草束的伞状覆盖, 由于覆盖程度不匀, 效果不佳。 铺草覆盖 中国广东省的高明、鹤山、高要等县,湖南省的安化县、临湘县, 安徽省的歙县, 浙江省的天台县、龙井茶区等, 都有铺草覆盖的习惯。日本的茶园铺草, 在生产实践中广为应用: 覆下茶园更是日本提高绿茶鲜叶原料品质的独特措施。茶园铺草覆盖的主要作用。❶促进茶树生长, 提高茶叶产量: 据日本今西贯等(1971~1973年)研究, 树冠叶层厚度增加25.3~59.3%, 树幅增加4.5~11.2%,茶芽密度增加10.0~26.7%, 百芽重增加17.9~35.9%, 根系增加近一倍,茶叶产量增加36.7~71.5%。 ❷保水保土,减少养分流失:铺草一般可提高土壤含水量3~7%以上,活动根集中土层中提高9%以上。同样坡度的茶园,土壤流失量铺草茶园仅为露地茶园的5%。据日本今西贯等的研究, 土壤中全氮量裸地为0.93%, 铺草的为1.20~1.34%,有效态磷由12.5提高到18.5~45.0(毫克百分数)。 ❸防除杂草, 调节地温:铺草茶园杂草不易滋长, 据浙江省余杭茶叶试验场资料, 铺草厚15~16厘米, 33.3平方厘米内的杂草重量仅6.8克,裸露地茶园的杂草重量为12.8克。夏季地温低6~7℃, 冬季高4~7℃。 ❹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据日本今西贯等研究, 铺草覆盖, 土壤碳素由0.93%增加到1.20~1.34%, 置换性钙含量也提高。土壤愈深层愈松软, 用中山式硬度计测定, 40~60厘米处, 覆盖地为12.5~14.0千克/立方米, 裸地为22.5千克/立方米。铺草覆盖的方法新建茶园以茶子直播的, 可以播种行作为中心线覆盖全行, 茶苗移栽的可以茶苗为中心线覆盖栽植行两边。一般距茶苗5~10厘米。局部覆盖的宽度不少于50厘米。广东的茶园铺草, 一般刈取野草晒一、二天, 再运进茶园,铺厚约10~15厘米,平地与梯地茶园, 将草一束束地顺序排列铺盖。坡地茶园则顺坡直放,铺后压土,以免大雨冲积成堆。局部覆盖的每亩用量250~500千克, 全园覆盖的约2000~3000千克。日本的成龄茶园铺草650千克/亩,多的1300千克/亩, 少的250千克/亩, 幼龄茶园为成龄茶园的2~3倍。铺草时间, 据江西省修水茶叶试验站1963年试验资料,春茶前铺草的增产39%,春茶后铺草的增产21.9%, 夏茶后铺草的增产12.4%。广东省铺草一般在农历5月和8月,俗称盖“五月草”、盖“八月草”。铺草形成习惯的茶区, 都在秋茶后结合茶园中耕。翻埋上年的覆盖物, 耕后又铺草覆盖。新种植的茶园, 应在种植后随即铺草覆盖。 草皮泥覆盖 在一些山区的茶园中, 对土层浅薄的山岗地、阴坡茶园, 在园外的空坪隙地边角废地刨草皮泥,每亩约用20000~25000千克,铺于茶行中,起到防寒抗旱的作用。 地膜覆盖 指利用塑料薄膜覆盖茶园地面, 树行间覆盖薄膜(黑色、绿色膜), 有保温、保湿、保持土壤疏松, 避免水土与养分流失及防除杂草, 提早茶树发芽与提高茶叶产量等作用, 并可减少茶园管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