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化学文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化学文献 002 中国古代化学文献有关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在理论、实验或应用方面的发明、发现或其他创造性成果的文字记述,统称为化学文献。古代没有专门的化学文献,通常是散在一般性古籍中。我国古代化学产生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上自商周下至明清,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化学成就的记录,成为我国古代化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最重要者,当推《周礼·考工记》、《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以及历代的《本草》等。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酿酒(用酒曲使淀粉发酵)技术,是世界上生物化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的《礼记》。制曲技术,最早见于晋人嵇康的《南方草木状》,书中提到两广的“草曲”。其后,南北朝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和宋人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经》,均为我国古代制曲技术的重要文献。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则对制取“红曲”这一特殊技术作了记述。我国的制糖技术大约也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诗经》中已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饴即饴糖,乃淀粉水解而得,这一技术也是我国在生物化学方面的重大发明。战国时成书的《尚书·洪范》有“稼穑作甘”之句。甘即饴糖。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对饴的制作工艺有详细记述。我国古代铜、钢铁、金、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技术均居世界之首。大约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冶炼红铜(即金属铜)时期,几乎与此同时就出现了青铜(铜锡合金)的冶炼。战国后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冶铸各类青铜器的“六齐”规则(即六种配方)。其后的《吕氏春秋·别类编》则有“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论述,是最早的冶金化学知识。据《管子》、《国语·齐语》载,我国铁的冶炼约始于春秋时期(此前使用的是陨铁)。我国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晋代释道安的《释氏西域记》(《水经注·河水篇》)。铸造技术,最早见于《唐会要》一书,书中记述了熔模铸造法(或称失蜡法或拨蜡法)。钢的炼制,最早见于东汉的《太平经》卷七十二,书中谓之炒钢(一种低碳钢,控制得好也有中碳钢、高碳钢,有时也得生铁),因在冶炼过程中须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胆水浸铜(亦称湿法炼铜,即利用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的化学反应制取铜)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明。北宋张潛著《浸铜要略》(已佚)是胆水浸铜最早的专著。早在西汉成书的《淮南万华术》和东汉时著作《神农本草经》 中都提到这一化学现象。胆水(即硫酸铜溶液)系用一种“氧化硫酸杆菌”作用于铜矿石(氧化铜)制得,胆水浸铜实属细菌冶金范畴,在近代工业中已成为一项新技术。银的炼制和加工约始于春秋初期。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和《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发明的以黑锡(铅)结金银的“灰吹法”。五代时署名飞霞子在所著的《宝藏论》中首次提到倭铅(即锌);明代著作《天工开物》记载了世界最早的炼锌技术。本草是汉代以来中药的传统名称;记载中药的书也称《本草》或《本草经》。我国数千年来的本草实践,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 炼丹术旨在炼就使人长生不死和点石成金的丹药,其本质是实验化学。我国的炼丹活动持续近2000年之久,从而也取得了大量化学知识。了解和掌握本草学和炼丹术的历史文献,无疑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的重要依据。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是西汉末或东汉初成文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其中载有9种所谓神丹大药的配方和炼法。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理论性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炼丹家掌握的“火记”六百篇,并对炼丹术进行了哲理性推证。当炼丹术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东晋炼丹家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篇》,该书对炼丹术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有重大发展和新意,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唐代是炼丹术发展的盛极时期,据时人梅彪所撰《石药尔雅》载,当时“有法可营造”的丹方98种,收录讲述炼丹服食的书97部。另据时下《铅汞甲庚至室集成》的“神仙养道术”记载,当时流行的药金就达15种。古代化学中一些新的化合物或应用化学品大多也是在炼丹活动中发现和制备的。隋代方士苏元明所著《太清石壁记》(现存本系唐人楚泽编)最早记述了丹砂(硫化汞)的制备工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孙思邈在《太清丹经要诀》中记述了用雄黄、雌黄和金属锡合炼制备元素砷的方法,这是世界化学史上一项重大发现,另有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记述了硝石(硝酸钾)在水溶液中与丹砂、雄黄、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的化学作用; 北宋苏颂撰写的 《图经本草》最早记述了铅霜(乙酸铅)的制备方法。成书于北京的另一部著作《灵砂大丹秘诀》记述了用锡和丹砂合炼制取二硫化锡的方法;火药的发现也来自炼丹实践,成书于唐元和年间 (808)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硫黄方”就是最早的火药方;据宋人路振所著《九国志》记述,火药用于军事,约始于唐末;“火药”这一名称及其正式配方最早见于北宋庆历四年(1040)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一书;明初托名刘基所撰《火龙经》及明末茅元仪所撰《武备志》均详细记述了南宋以来各种火药的配方及各类火药武器,是研究我国火药史的重要文献。我国历史上《本草》著作很多,流传至今的以 《神农本草经》(辑本)为最早,该书出自战国以来多人手笔,至东汉经充实编纂而成,书中收录药物360种;南北朝的陶弘景将汉晋以来诸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疏及所用新药365种汇编成《名医别录》;其后又将这些新药的解说和《神农本草经》融合为一,编成《本草经集注》,该书成为后世本草学之宗;唐人苏敬等对《本草经集注》又详加考订增补纂成《新修本草》,并由朝廷颁发全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收药850种。宋代的本草纂修尤为卓著,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图经衍义本草》等,均为重要典籍; 其中的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尤为重要,该书堪称集历代本草著述之大成,其内容不仅包括各种药物的性质、药理、形态、产地、加工方法和疗效等的全面论述,而且系统地记载了汉代以来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制成的各种化学药剂和炼制方法。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唐宋时期在本草和炼丹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化学的重要原始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明刘元泰所编 《本草品汇精要》和李时珍所编《本草纲目》,是明朝本草著作的杰出代表。尤以后者最为重要,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这部巨著实际上是包括药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和化学的博物学全书。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校勘增补《本草纲目》撰成《本草纲目拾遗》。增收药物716种,其中包括由国外输入的药物。药物的制剂本质上是一化学过程。我国最早的药剂学专著是南北朝时期宋雷𢽾编撰的《炮炙论》。原书已佚,但其内容大多为后代本草收录。最早明确记述我国天然气的开发与应用见于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述了我国对石油的发现;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中首次使用了“石油”这一名词,并对当时石油的采取和应用作了记述;成书于元朝大德7年的《大元一统志》和明代学者曹学佺在其《蜀中广记》中对石油竖井的开凿均有记述。战国时期成书的《韩非子·十过篇》以及《禹贡·夏书》最早提到漆的应用; 现存完整的漆工专著是明末隆庆年间新安民间剔红艺人黄成才撰写的《髹饰录》。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堪称我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其中对我国的陶瓷、造纸、制盐、染料、制糖、酿酒、制曲、油漆、油脂、冶金以及其他化学技艺均有详载;而东汉魏伯阳等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化学著作。 ☚ 中国化学 中国化学工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