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浮动汇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浮动汇率fú dòng huì lǜплвающий(колéблющийся)валютный курс

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的对称。汇率分类的一种。一国政府对其货币的汇价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浮动的界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任其自由涨跌,该国中央银行不负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根据各国对浮动汇率管理情况的不同,浮动汇率可以分为自由浮动汇率、管理浮动汇率、联合浮动汇率、单独浮动汇率、钉住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

一国官方不规定其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比率以及该比率波动的上下幅度,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完全听任该国货币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按照供求关系上下自由浮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国家也曾实行过浮动汇率制。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虽然实行了固定汇率制,但仍有个别国家用浮动汇率制作为过渡,以寻求一个适当的水平固定下来。浮动汇率制的正式采用和普遍实行,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元危机进一步激化后开始的。最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只希望将浮动汇率制作为一种过渡,以后逐步恢复固定汇率制。但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接着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使恢复固定汇率制的梦想破灭。1974年6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二十国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制定管理浮动汇率的指导方针。1976年1月又在牙买加举行会议,决定废止黄金官价,并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197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使浮动汇率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合法性。浮动汇率制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清洁浮动或称自由浮动;二是肮脏浮动又称管理浮动。当前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各国汇率安排,可以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也有的实行钉住政策的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主要长处是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爆发货币危机,缺点是经常导致外汇市场波动。

浮动汇率

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根据供求关系自由波动的汇率。是既无法定货币平价约束也无波动幅度限度的汇率制度。个别国家在某些时期由于国际收支问题,不宜保持固定汇率曾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宣布贬值后,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实行了浮动汇率。英国、日本是一国单独浮动,不参加集团活动; 欧洲经济共同体除英国以外的成员国,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前后,成员国相互间维持稳定汇率,对外实行联合浮动。
按一国政府、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交易是否进行干预,浮动汇率制可分为两种: (1) 自由浮动; (2)管理浮动,前者是完全放任,听凭市场供求决定汇价; 后者则通过参加买卖业务或其他方式影响汇价。

浮动汇率

一国政府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或固定比价,也不对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加以限制,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自由涨落的汇率。从历史上看,浮动汇率并非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后才出现的,早在金本位制度时期,一些殖民地国家就采用过浮动汇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等国也曾实行过管理浮动。从1919年3月至1926年底 (1924年初除外) 就出现过法国法郎完全无管制的汇率浮动。在30年代初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曾出现过全球性浮动汇率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次汇率浮动有三个共同点:
❶开始时都实行 “清洁” 浮动,后来则为防止汇率暴涨暴跌而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其后进一步发展到有意识地操纵汇率。
❷浮动汇率导致物价、工资等浮动,引起了恶性循环。
❸汇率浮动幅度远远超过预期的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个别国家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1950年加拿大曾使加拿大元单独浮动,一直到1962年才停止单独浮动而改为固定汇率。1970年它又恢复了单独浮动。但是,加拿大浮动汇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个新的比价。1969年9月20日到10月26日,联邦德国为了阻止美元的大量流入抢购联邦德国马克,曾短暂地采取过浮动汇率。1971年8月15日发生 “尼克松冲击”,接着,从当年8月20日起,意大利继美国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后,停止外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兑换黄金后,开始实行浮动汇率。瑞士8月23日也开始采用浮动汇率,直到12月18日美元宣告贬值。此后,英国在1972年6月28日也宣布汇率浮动。美国从1971年起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汇率按市场供需来决定,实际上也已经实行了浮动汇率。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自由浮动成为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虽然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定浮动汇率制的条款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牙买加会议方才确定。1978年3月31日,基金组织正式宣布: 从1978年4月1日起,浮动汇率制决议生效,浮动汇率方始合法化。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世界贸易总额绝大部分的18个会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其余的100多个会员国仍实行盯住或固定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有自由浮动、管理浮动、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等若干种类。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涨落,货币管理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如果政府对汇率波动不加干涉,完全听任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称为“自由浮动”或“清结浮动”;但西方各国政府为维持汇价稳定或出于某种政治及经济目的或多或少地对汇率的波动采取干预措施,称为“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

☚ 固定汇率   钉住汇率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

一国政府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或固定比价、也不对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加以限制,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自由涨落的汇率。
发展历史 从历史上看,浮动汇率并非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后才出现的,早在金本位制度时期,一些殖民地国家就采用过浮动汇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等国也曾实行过管理浮动。从1919年3月至1926年底(1924年初除外)就出现过法国法郎完全而无管制的汇率浮动。在30年代初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曾出现过全球性浮动汇率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次汇率浮动有三个共同点:
❶开始时都实行“清洁”浮动,后来则为防止汇率暴涨暴跌而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其后进一步发展到有意识地操纵汇率。
❷浮动汇率导致物价、工资等浮动,引起了恶性循环。
❸汇率浮动幅度远远超过预期的水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个别国家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1950年加拿大曾使加拿大元单独浮动,一直到1962年才停止单独浮动而改为固定汇率。1970年它又恢复了单独浮动。但是,加拿大浮动汇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个新的比价。1969年9月20日到10月26日,联邦德国为了阻止美元的大量流入抢购联邦德国马克,曾短暂地采取过浮动汇率。
1971年8月15日发生“尼克松冲击”,接着,从当年8月20日起,意大利继美国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兑换黄金后,开始实行浮动汇率。瑞士8月23日也开始采用浮动汇率,直到12月18日美元宣告贬值。此后,英国在1972年6月28日也宣布汇率浮动。美国从1971年起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汇率按市场供需来决定,实际上也已经实行了浮动汇率。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自由浮动成为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虽然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定浮动汇率制的条款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牙买加会议方才确定。1978年3月31日,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从1978年4月1日起,浮动汇率制决议生效,浮动汇率方始合法化。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世界贸易总额绝大部分的18个会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其余的100多个会员国仍实行钉住或固定的汇率制度。
种类 浮动汇率有若干种类。
自由浮动 也称“清洁”浮动,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波动的幅度完全按供求状况自行调节,政府不进行任何干预。这种类型的浮动汇率是纯理论性的。当前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无一不对汇率进行干预,只不过干预的程度不同而己。
管理浮动 也称“肮脏”浮动。政府或一国外汇当局为了使市场汇率向有利本国的方向浮动,避免汇率波幅过大影响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而对市场汇率的升降幅度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干预。当前,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货币都是在货币当局或外汇平准基金的操纵下浮动的。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动用本国外汇储备、国际互换货币的信贷资金、特别提款权或发行外币债券与国库券等所获资金,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或贴现率,控制资本移动等,进行间接干预。
单独浮动 一国货币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而自行浮动,不与其他国家联合采取行动。如1973年2月12日美元贬值10%后,瑞士、日本等国分别让瑞士法郎、日元等实行单独浮动,而不与其他任何国家商定浮动界限。
联合浮动 亦称“共同浮动”或“集体浮动”。某些国家由于经济关系或其他原因,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并规定货币平价和波动幅度,而对非成员国的货币实行同升降的浮动汇率。超出波幅的上下限时,有关国政府有义务单独或联合进行干预。任何外国的货币如对成员国的货币发生冲击,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政府一般都须采取一致行动加以制止,以维持联合浮动。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6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丹麦)及共同体外的瑞典和挪威等国曾实行过联合浮动。它们建立联合浮动集团,规定从1973年3月19日起,各成员国间保持固定汇率,其波动幅度为2.25%。当两个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波幅超出这个范围时,两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维持。对于集团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货币(主要是美元)汇率则不加干预,任其自由上下浮动。成员国中的任何一国货币汇率一旦受到抛售或抢购等冲击时,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应采取一致行动。由于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利害关系不完全一致,联合浮动的基础一般比较薄弱。例如,法国、挪威与瑞典就先后退出了联合浮动。1979年3月13日,欧洲共同体9国布鲁塞尔会议达成的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协议正式生效,根据这项协议,除英国外的8个共同体成员国都参加联合浮动集团,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确立中心汇率,其上下总波幅仍为2.25%;对意大利里拉允许达到6%。到1985年7月,欧洲货币体系的内部汇率先后8次调整,以
保证成员国之间汇率联合浮动的长期稳定。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在90年代成立欧洲大市场的目标。随着共同体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联合浮动可能会朝着各国货币、金融一体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钉住浮动 有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或根据其进出口贸易结构的需要,将本国货币的汇率与某一种主要货币挂钩,然后随该货币的汇率浮动而浮动。如非洲经济共同体法郎与法国法郎挂钩,塞拉利昂的利昂与英镑挂钩,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货币钉住美元等。钉住汇率除包括钉住单一货币外,还包括钉住加权货币篮子或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等复合货币。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但一般只按一定时期的需要而由官方浮动。
关于浮动汇率的争论 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部门中,对浮动汇率的优劣是从来就有激烈的争论。比如,在二十国集团内部,美国主张实行纯粹的浮动汇率,而西欧各国则认为,汇率不过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果,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其效果也将会如同完全不加干预的国内经济一样,其效果不会十分理想。在学术界,一些经济学家和现代货币主义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在1950年就主张浮动汇率,认为“浮动汇率是维护稳定的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的更好手段。”但以林德尔、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等为首的正统经济学家则认为,浮动汇率会削弱官方的物价政策效力,带来通货膨胀的结果。因此,实行浮动汇率弊大于利。
具体地说,赞成浮动汇率的理由主要是:
❶由于浮动汇率是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因而,一国愈接近浮动汇率,政府对外贸的干预愈小,国际贸易的增长愈快。
❷根据市场情况,汇率不断调整,不致使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
❸浮动汇率可减少对短期流动资金的刺激,防止国际游资对硬通货的冲击。
❹浮动汇率可避免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大量流失。
❺在汇率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一国国内外均衡不会发生矛盾。各国有推行本国货币金融、财政、外汇等政策的较大自由,不必专门采取紧缩或膨胀性政策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❻浮动汇率能使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缩小到最低限度。
❼浮动汇率产生的外汇投机基本上是稳定性的,不会对贸易和投资造成较大冲击。
反对浮动汇率的理论依据是:
❶汇率不稳定影响国际贸易,汇率变动频繁,使进出口贸易不易核算成本,还会影响国外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性。
❷浮动汇率容易产生破坏稳定性的投机活动。
❸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从而引起不利的连锁反应。
❹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浮动汇率与通货膨胀可能恶性循环,其传导机制为:通货膨胀率高→国际收支发生赤字→汇率下跌→进口商品涨价→加速通货膨胀。浮动汇率还可能产生棘轮效应,即,货币升值国的物价下降速度低于贬值国的物价上涨速度,世界通货膨胀将会因此提高。
❺浮动汇率固然具有自动改善贸易差额的功能,但是,它使贸易差额恶化的自动机制起作用的时候更多。浮动汇率还给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推行带来巨大困难。
两种观点虽然仍在继续争论,但是, 目前已显示出趋同的迹象。理论界一致同意:完全的固定与完全的浮动看来都是不可取的,而界于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之间的有管理的浮动可能是较好的选择。问题只是这种管理的限度而己。
现行浮动汇率之特点及发展前景 现行的浮动汇率有如下特点。
❶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都是有管理的自由浮动。而且,这些国家一般都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或类似的机构,专门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干预。
❷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的钉住浮动。大量的情况是,以钉住某一种货币为基础,再根据国内外物价对比、外汇储备、国际收支、进出口贸易和贸易条件等状况对汇率进行调整。
❸西方各国对浮动汇率的国际协调与干预日益增多。各国间汇率的浮动由单靠一国货币当局干预管理,发展为由多国的货币当局联合行动,共同干预,使浮动汇率在“最适度货币区”内浮动。
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国)的钉住浮动逐渐向发达国家的管理浮动演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由完全的钉住汇率转向不仅钉住单一货币,而且更多地钉住一篮子货币或复合货币,并适时加以调整的灵活的钉住汇率。
从长期看,浮动汇率管理化的趋势可能难以逆转,发展中国家的汇率离自由浮动仍很遥远,但国际汇率体制中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将占主导地位。

☚ 黄金输送点   自由浮动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

亦称“可变汇率”。“固定汇率”的对称。可以由货币行政当局自主调节或由外汇供求关系自行决定涨落的汇率。由货币行政当局自主调节其幅度的汇率属于管理浮动型;由市场供求关系自行决定涨落的汇率属自由浮动型。

☚ 固定比价   可变汇率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

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固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涨跌的汇率。浮动汇率是在西方国家货币与黄金脱钩,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不再按含金量予以固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外国货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跌,汇率就下浮;外国货币求过于供时,其价格就上涨,汇率就上浮。汇率的上下浮动,实际是货币币值的变化,上浮是货币升值,下浮是货币贬值。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本国的极力避免本国货币的剧烈变动,为此,不断地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 固定汇率   复汇率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

汇率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一种上下波动的汇率。汇率的波动,原则上不受限制,官方亦基本上不加干预。如果汇率剧烈波动,且幅度甚大,影响经济发展,政府有关机构将会适当采取干预行动以稳定货币汇率。

☚ 出口退税制度   固定汇率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

国家不规定货币汇率上下波动幅度,完全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任其自由波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制,实施了短期的浮动汇率制度。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浮动汇率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两种。自由浮动也叫清洁浮动,是指一国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外汇市场,完全听任自由浮动。管理浮动也称为肮脏浮动。即一国政府为求其汇率相对平稳避免过大的波动而在某些情况下干预外汇市场的汇率制度。现在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浮动汇率都属于管理浮动。从浮动的方式看,浮动汇率制可以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和实行钉住政策这三类。单独浮动就是本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规定固定的比价关系,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单独浮动。美元、日元等采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是集团国家内各国货币之间采取固定汇率,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并且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集团内货币的固定汇率,对成员国以外的其它货币则听任其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之间采用联合浮动的方式。实行钉住政策是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或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对其实行固定汇率,而根据主要货币的浮动对其它货币进行浮动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用钉住政策。此外,还有按一套指标来调整的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   蛇形浮动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

指随外汇供求变化而波动的汇率。外汇供过于求,汇率下降,即下浮、外汇求过于供,汇率上升,即上浮,汇率的上下波动没有规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2月,这期间大多数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即一国货币的汇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在平价上下各1%幅度内波动,(1971年12月改为25%),当汇价跌到最低限或涨到最高限时,中央银行要进行维持。1973年2月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陷于崩溃,于是大多数国家改为浮动汇率,这样,由于汇率波动已没有上下限,一种货币可以大幅度上浮,另一种货币也可以大幅度下浮,从而给国际贸易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实际收汇也会产生不利。因此,从事国际贸易,必须正确预测汇率的浮动趋势,选择有利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 外汇增殖率   外汇平衡 ☛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flexible exchange rates,floating exchange rates

固定汇率的对称,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再基本固定而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的汇率。设有官方购买的浮动汇率体系通常叫作纯粹浮动体制,而包含某种官方购买的体系则叫作管理浮动体制。在本世纪20和30年代期间,当汇率钉住制未能反映严重的实际与金融方面的动荡时,曾经发生过断断续续的汇率浮动。自70年代以来,由于美元一再贬值,引起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制定的并且战后实行了20多年的固定汇率体制即“可调整的钉住” (adjustable pegs) 最终瓦解,各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   现汇与期汇市场 ☛

浮动汇率

floating ra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