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书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书局 近代中国著名出版机构。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创办于上海。宗旨为: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并采人道主义、政治主义、军国主义;注意实际教育;融和国粹欧化。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起家,后逐步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古籍和各类工具书,至1949年共出书约六千种。在五四前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文化事业,以及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事业中,起过积极和有益的作用。曾创刊《大中华》、《新中华》等杂志。先后在各大、中城市和香港以及新加坡设分局四十余处。1954年总局迁至北京,以出版文、史、哲等各类中国古籍图书为主。 中华书局1912年1月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从1958年起成为出版中国文、史、哲书籍及有关研究著作的专业出版社(ISBN7—101)。从1949年至1999年,出版各类图书约8000种。由该局组织整理和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历时20年完成,是权威、通行的定本。该局出版的《甲骨文合集》(13册)、《殷周金文集成》(18册)、《古本小说丛刊》(41辑、205册)、《清实录》(60册)、《中华大藏经》(106册)、《光绪朝朱批奏折》(120册)、《古逸丛书三编》(43种、44函145册)、《全唐诗》、《全宋词》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本典籍。中华书局2003年出书508种,印数472万册,总定价10018万元。 中华书局 101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经营出版、印刷、发行业务的综合性企业。1957年与古籍出版社合并后,便以整理出版中国古籍(文史哲)为专业任务,其范围是: ☚ 集成图书公司 亚东图书馆 ☛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历史较久的出版企业之一。1912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总公司迁至北京。原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和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及工具书等。1958年起成为专门从事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出版社,并成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年1月1日由出版家陆费逵(字伯鸿)创办于上海,是旧中国著名的出版企业之一。以出版发行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书籍、少儿读物等,还编辑出版各类工具书,校印、影印古籍等等。1954年,总公司迁至北京。1957年古籍出版社并入中华书局。1958年2月,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指定中华书局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同年3月,文化部决定中华书局为整理出版中国文、史、哲古籍,并适当出版现代作者有关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的专业出版社。1978年3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重申中华书局为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近年,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文学遗产》、《文史知识》等刊物。 ☚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中华书局1912年元旦, 由陆费逵(字伯鸿)创办于上海的出版机构。初以出版教科书为主,其后出版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书籍,兼及自然科学类书籍,但始终将教科书的出版发行作为主要业务之一。此外还出版重要古籍和少年儿童读物,并出版二十种杂志。1954年5月,总公司迁至北京。1958年起,成为整理出版中国文、史、哲古籍,并适当出版现代作者有关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的专业出版社。中华书局为国家重要出版机构之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成立。由陆费逵等集资创办。先后由戴克敦、范源濂、舒新城等主持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2月日军查封了上海总店,后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1946年迁回上海。全国各地均设有分馆。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初以编辑出版小学、中学、师范教科书为主,到1949年,共编辑出版适用于中华民国的各类新教科书400余种; 后以出版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及工具书为主,其中著名的有: 30年代出版的 “二十四史” 及 《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等重要古籍及具有百科性质的语文工具书《辞海》。中华书局成立以来,截至1949年,共出版各类图书6000余种,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总局迁往北京。目前在台湾亦有一个中华书局,由国民党经营。 ☚ 中华日报 中华电视公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