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陕西省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 《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和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联合发出的 《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几点意见》的精神, 制定了相应的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 加以贯彻执行。
农村文化机构队伍有了发展, 文化设施有所改善, 工作开始出现了新局面。县级文化馆发展到113个, 乡镇文化站增加到2 347个。乡镇文化站开展群众性的学文化、学科学和文化娱乐活动, 成为广大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场所, 成为吸引教育村民的重要阵地。文化馆 (站) 与科协等有关部门合作, 编写各类农技资料, 并开展咨询活动, 解答农民提出的科技疑难问题。为了支持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80年代初, 省财政两次拨出专款60万元, 用于补助建站工作; 同时还解决了全省1/2文化站专职干部的转干问题。安康和延安地区也拨出几笔专款发展乡镇文化站。渭南地区创建乡镇文化站影、剧院 (场) 186个, 集体投资590多万元。少数地方还出现了私人办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和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