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地域差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与评价
80年代初期,上海市综合农业区划对上海郊区的农业划分,客观地揭示了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对当时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海郊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各种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业生产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相继开放,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外省市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数量持续增长,对市郊农业构成强劲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一般性大宗农产品方面;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急剧减少,农业劳动力构成的老化和弱化现象日渐突出,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十分普遍;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外延扩张、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郊区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非农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导致市郊耕地持续大幅度减少。
近10多年来,上海郊区农业为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力求更好地为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繁荣市场和人民生活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郊区农民口粮立足自给,城市鲜活副食品供应立足郊区”的指导方针,以“菜篮子工程”和“米袋子工程”为主要抓手,紧扣市场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在三个层面上不断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第一层面为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副食品生产基地功能;在保证种植业稳中有增的前提下,将生产发展重心转向养殖业,积极扩大畜禽和水产养殖生产规模,从而使市郊农业由种植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养殖业为主。1997年,市郊农业总产值中,畜牧和渔业产值已占到58.1%,与1982年相比提高了8.22个百分点。
第二层面为行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按照稳粮、保菜、减棉、扩大多样化种植的指导方针,持续调整种植用地和投入结构,在保持粮食和蔬菜生产的前提下,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至1997年播种面积仅为0.34万公顷;与此同时,其他农作物生产有所增加,种植业多样化服务功能日见显现。畜禽养殖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在稳步小幅度扩大生猪生产规模、提高瘦肉型猪比重的基础上,着重扩大节粮型的肉禽、鲜蛋、奶牛和特种畜禽生产。1997年,市郊共出栏肉猪450万头,比1982年增长28.2%;肉禽出栏17 581万羽,增长138.8%。水产养殖前期在充分利用河沟、池塘水域扩大养殖生产基础上,重点扩大集约化精养鱼塘规模,以大幅度提高水产品总产量;后期则在稳定集约化养殖水面的条件下,提高养殖水平,积极拓展特种水产养殖,调整水产养殖结构。
第三层面是品种结构调整。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大流通体制的形成, 外省市进沪农产品对市郊农业构成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市郊农业具有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领先优势, 市郊农业在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结构组合框架内, 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加快了各个领域内产品的开发、引进和优化, 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组合和更新品种, 为求 “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 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一方面伴随着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结构的整体调整, 各县区的农业生产职能、发展方向和生产结构也相应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较大调整; 另一方面, 市郊农业结合 “菜篮子” 和 “米袋子” 工程建设, 以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水产养殖场、商品粮生产基地等为主体, 对全郊区农业生产布局在整体上作出了一定的有序调整。持续10多年的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 使得上海郊区原有的农业地域分异和农业划分逐渐分化, 同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大域分异格局。按照农业生产结构组合、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主导产品的生产地位和多样化种养特点等多因素综合, 现有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 总体上可粗略地归纳为三个略有差异的农业生产综合布局类型区:
(1) 以常年蔬菜、粮食和生猪为主导行业的近郊环状地区。地域主要包括外环线以内的农村地区, 以及外环线外侧的嘉定南部、宝山中南部、南汇西部、闵行大部、松江东部和青浦东部及东北部地区。该区是上海市郊现有1.3万公顷常年菜地和蔬菜园艺场的集中分布区域, 常年菜地呈大分散小集中布局, 区内多数乡镇常年菜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在5%以上, 蔬菜生产在该区和全郊区农业生产中均占重要地位。种植业除蔬菜以外, 以粮食生产占绝对优势, 有部分夏熟油菜生产、花卉生产在全市占较高地位, 其他农作物生产则很少。养殖业依托区内的蔬菜生产基地以生猪为主, 蛋禽和奶牛养殖为辅; 区内生猪饲养密度和规模化养猪场的分布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类型区。
(2) 远郊多样化种养业集中分布区。该区地域包括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 浦东新区、南汇、奉贤、金山的沿江滨海地带, 以及松江, 青浦西部的湖网低地区域。该区农业生产中, 种植业以粮食为主, 畜禽养殖以生猪为主, 与其他两个类型区有较大的共性;农业劳动力较为充裕, 发展有更多的多样化种养业,而有别于其他两个类型区。经较长时期的建设发展,该区已成为市郊集约化水产养殖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的最集中分布区域, 以及水生蔬菜、季节性蔬菜、洁净加工蔬菜、水禽、奶牛、蚕桑、特种畜禽和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区域, 在全郊区同类产品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
(3) 中部环形商品粮、油、生猪、肉禽生产区。地域包括外环线与沿江滨海地带之间的广阔中间地位。该区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 油菜籽生产为辅,粮油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 部分乡镇可达90%以上, 其他农作物所占比重很低,是上海市郊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养殖业以畜禽生产为主, 淡水养殖所占比重很低。畜禽养殖以生猪和肉禽并重, 尤以肉禽生产在郊区的地区突出, 是市郊肉禽生产的最集中分布区; 此外, 蛋禽、奶牛和特种畜禽养殖在全郊区也占有较大比重。总体上该区已形成为商品粮油、生猪、肉禽等主导产品生产相当突出的一个类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