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本病是一种临床上表现为表浅性无菌性脓疱性发疹,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组织学脓疱位于角层下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病灶感染、金属过敏、精神创伤及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 〔诊断要点〕 一、多见于中年妇女。 二、发好于皮肤皱褶部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四肢近端屈侧,不侵犯面部及粘膜,甲亦不受累。 三、初期损害为米粒至豌豆大松弛性浅表脓疱,或先为水疱,迅速变为脓疱,散在或群集,并可形成环状,多环状或匐行性分布。脓疱壁松弛,周围有红晕,有的脓疱上部澄清,下部浑浊呈弦月状积脓。脓疱破裂后形成薄痂或鳞屑,愈后遗留色素沉着。 四、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伴有轻度瘙痒,无全身症状。 五、脓汁细菌培养为阴性。 六、病理变化 脓疱位于角层下。疱内主要为中性白细胞,疱下轻度表皮内水肿,有时见海绵形成。 〔鉴别诊断〕 一、疱疹样皮炎 皮疹主要是以水疱为主,疱壁紧张,瘙痒明显,病理变化为水疱位于表皮下。 二、疱疹样脓疱病 损害为针头大、粟粒大浅表脓疱,粘膜和甲可受累,全身症状明显,多发生于妊娠妇女,血钙往往偏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仔细查找潜在的致病因素,如感染病灶或其他慢性疾病,以及体内存在或接触可能致敏的金属等,并给相应的处理。 二、全身治疗 (一)氨苯砜 每日50毫克~150毫克,分2次~3次口服,控制症状后减量维持。本品一般能有效的控制病情。 (二)磺胺类 1.磺胺吡啶 每日1.5克~2.0克,分3次~4次口服,同时加等量碳酸氢钠。与氨苯砜并用可减少剂量。 2.复方新诺明 每日1.0克~1.5克,分次口服。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 上述药物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强的松每日30毫克~45毫克口服,有效后减量维持。 (四)免疫抑制剂 1.硫唑嘌呤 每日50毫克~100毫克,分2次~3次口服。 2.环磷酰胺 每日50毫克~100毫克,分2次~3次口服。 (五)雷公藤多甙片 20毫克,日三次口服。 (六)维甲酸类 1.依曲替酯 每日30毫克~50毫克,分2次~3次口服,皮疹缓解后维持用药2周~3周后逐渐减为维持量。可较长时期维持。 2.13-顺维甲酸 每日1.5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分次口服。 三、紫外线疗法 全身涂矿物油,然后照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剂量逐渐增加,每周3次,15次~20次为一疗程。 四、局部疗法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外用。 (二)0.3%芳香维甲酸霜 外用。 (三)选用消炎、杀菌、收敛的外用药物,如龙胆紫溶液,0.5%雷佛奴尔软膏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