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生借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 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 ① 随园主人:作者自称。作者于乾隆十三年(1752)购得江宁织造隋赫德之旧“隋织造园”,改治为随园。同年辞官后一直于此隐居。随园位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 ② 七略:书目名。汉成帝命刘向、刘歆父子先后校录群书,编辑宫廷藏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总称“七略”,现已佚亡。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图书分类,即基本上以七略为依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内府藏书。唐玄宗于开元年间收集图籍,“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见《新唐书·艺文志》。 ③ 汗牛塞屋:即汗牛充栋,极言书籍之多。语本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谓书籍塞满屋子,牛马运载时累得出汗。 ④ 非夫(fú 扶)人之物:不是自己的东西。夫,语助词。 ⑤ 通籍:指做官。作者于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籍,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口,以便进出宫门时查对。通籍是说记名于竹片上,可以出入宫门。后用以指初做官。 ⑥ 落落:多貌。《后汉书·冯衍传·自论》:“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⑦ 素蟫(tán 谈):蛀蚀书籍的蠹鱼,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⑧ 卷轴:指书卷。古代文籍装轴卷藏。

这篇散文体裁颇别致。标题表明它是“说”体。“说”体在唐宋以后多属一种具有说明性与解说性的理论文章,不过较之严谨的“论”又有其自由灵活的特点,往往类乎杂感,故又可称为“杂说”。此文前两段意解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旨,自然属于“说”体;但是它与一般的“说”体相比,则有其出格或曰新颖之处。因为文章后两段在“说”的基础上,又通过作者个人亲身经历的述说以及同黄生“类”与“不类”、“幸”与“不幸”的两相比较,进而劝勉黄生“读书也必专”,抒发作者对黄生的真挚赤诚的感情;从内容与写法来看,又近乎古代的“君子赠人以言”与“致敬爱、陈忠告之谊”(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赠序类”语)的“赠序”体。这种熔“说”与“赠序”于一炉的写法,显然是袁枚对传统“说”体的一种大胆创造革新,是其所谓“我亦自立者,爱独不爱同”(《题叶花南庶子空山独立小影》)的主独创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文章是从“黄生允修借书”这一生活小事引发的,但文中所解说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却慧眼独具,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借书与读书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即能产生共鸣,感到信服。黄生当为作者的得意学生。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曾引证黄允修“无诗转为读书忙”的诗句,并誉之为“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可见他对黄生的器重与喜爱。正因为爱得深,才对其成长倍加关心。于慨然借书即“授以书”给黄生之际,又诲人不倦地为之解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与“读书也必专”的道理,尽其为师者“传道”之职责。但作者并非如冬烘先生那样正襟危坐、古板正经地空谈一套高头讲章。作者在正面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之后,接着以“子不闻藏书者乎”之问一转折,以藏书者之不能读书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反面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显得匠心独运。作者所举之富于七略、四库之书的天子,与藏有汗牛塞屋之书的富贵人,其读书客观条件之优越可谓无以复加,但作者连用“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两个十分有力的反问句式,将这有书反不能读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暴露无遗。天子与富贵人尚且如此,其他靠祖辈与父辈所积累而被子孙辈抛弃藏书的现象就更不用说了。作者笔锋顺手一勾,则将有书而反不能读者网罗殆尽。这一段写得文气畅达,又抑扬顿挫。

作者始则从反面向黄生解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继则从侧面再加烘托。第二段云“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就是以物非己有往往格外珍惜的一般道理,进一步强调书非己有则格外珍爱的个别道理。这一段作者构想出“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者与“若业为吾所有”者两种人物的言行作对比描叙,虽旨在说理,却显得生动而有情趣。描叙前者选取了“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动作细节,逼真地显示出其惟恐强假之物被人讨还的恋恋不舍之情态,甚为细致传神;此外,又写其“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感叹,亦反映出对强假之物不忍归还的真切口吻。描叙后者的行为是“必高束焉,庋藏焉”,概括得十分准确贴切,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写其“姑俟异日观”的敷衍搪塞之词,亦颇为深刻真切,又令人有似曾相闻之感。这段所说的物实包括书在内。既然物因有强假与为我所有的不同而人的态度迥然相异,一重视,一轻视,则书亦不例外。这里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

前半部分对“书非借不能读”之意的解说任务业已完成。在此基础上,作者出于对黄生爱护关心的师生情谊,又进而采用赠序体写法,“陈忠告”于得意门生,劝勉其借了书后则“读书也必专”。为了深入打动黄生之心,作者乃以个人亲身经历循循诱导,充满真情,这一点与明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相类。宋濂于开篇曾自述云:“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其中写宋濂年轻时借书抄书,刻苦求学之艰苦情状甚是感人。第三段前半部分与之不无精神相通之处。袁枚亦自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亦曾四处借书。但与宋濂不同的是此处偏于强调借书之难(“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写求借不得之遗憾、焦虑(“归而形诸梦”);重在突出自己当年“不幸而遇张”,借书甚难。其真谛是反衬黄生今日“幸而遇予”,借书甚易,暗寓其劝勉黄生应专心读书,珍惜这大好机遇之意。第三段后半又转写自己通籍后,虽已有足够的俸禄购买来大量藏书,却任“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不复似少时之岁月那样好书勤学,那样“用心专”矣。这既与第一段的道理相印证,又是继续暗里劝勉黄生要珍惜借书读的机会,因为只有在此阶段才能“用心专”而有所得,且老师本身就是一个例证。继此段以真情实意打动了黄生好学之心以后,作者趁热打铁,又直接“陈忠告”之言。第四段乃以黄生与自己相“类”与“不相类”、自己少年之“不幸”与黄生今日之“幸”相比较,明确揭示“读书也必专”之理,并表达其希望黄生“归书也必速”之意。作者早年与黄生今日相类有二,一是“家贫难致”书,二是“借书”读。作者与黄生不相类的是,作者早年借书遇到的是“吝书”的张氏,借而不得;而黄生今日借书遇到的是“公书”的作者,借而可得。这就是作者早年之不幸与黄生今日之幸,黄生对此应该心里有数;但作者不正面说出此意,而用问句出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文气显得委婉,语意亦不张狂。文章最后和盘托出劝勉忠告之言亦显得水到渠成:“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不辜负老师希望自己成材的“借书”之心。袁枚以奖掖后学为己任,即使借书给学生,亦要“为一说,使与书俱”,其对后学之进步亦可谓关心备至了。

这篇文章所要“说”的道理并不深奥,但作者却能正说、反说、侧面说,以及明说、暗说,角度多变,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摇曳生姿,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毫不乏味。作者不仅注意以理服人,更重在以情感人,特别是以个人亲身经历劝勉后学,推出论旨,其意也真,其情也殷,使人读后为之折服。全文结构上特别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以昔日张氏之“吝书”与今日自己之“公书”对比,以黄生今日之“幸”与自己早年之“不幸”对比,又以自身的早年借书与通籍后藏书甚多但前后读书态度不同对比,在层层对比之中说明论旨。而文风的惟情所适,率性而发,娓娓而谈,明白轻快,亦值得称道。

字数:3468
王英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黄生借书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1):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2)、四库(3),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4),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5)、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6),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7),曰,“姑俟异日观”云尔(8)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9),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10),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11),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1)随园主人: 袁枚的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枚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2)七略: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西汉末年,刘歆奉命校录群书而编撰。(3)四库: 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以甲、乙、丙、丁为序排列,后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4)汗牛: 牛运载图书,累得出汗。塞屋: 塞满屋子。(5)祖父:祖、父辈。(6)强假:勉强借来。(7)庋(guǐ)藏: 收藏。(8)俟:等。异日:他日。(9)籍: 一种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分,挂在宫门口,以便进出时查对。通籍: 是说姓名已登记在门上,进出宫门可以无阻,后作为做官的代称。(10)素蟫(tán): 一种白色蛀书虫。(11)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鉴赏〕中国古代贫穷的读书人,要读书而买不起书,只好向富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好不容易借到手,就赶紧边读边抄,到了约定的日期就得归还,不敢超期失约。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曾经回忆过他年轻时借书苦读的动人情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写过一篇《黄生借书说》,就黄生向他借书这件事,阐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治学道理,很能发人深省。

黄允修向袁枚借书,袁枚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一新颖而独特的见解,立论就显得奇警不凡,并使读者产生一种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接着以“子不闻藏书者乎? ”一句,引出富有藏书而不能读的三种人,从反面对论题加以申说。第一种人是皇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皇帝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图书收藏,但是作者反问: 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敢于说皇帝有书不读,不学无术,是要有点胆量的。袁枚在当时因为某些议论越出封建礼教的藩篱,曾受到卫道之士的攻击。我们从“天子读书者有几”这类议论中,确实可以看出他那种放言无忌的胆识。紧接着他又指出第二种有书不读的人: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作者通过两个反诘句,指出地位高贵、藏书丰富,却不一定能读书,这就隐然为借书好学张本。随后又接上一句:“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至于另外那种先辈收藏,后人丢弃的,更不必去提了。这是有慨于不能保存和阅读先辈藏书的不肖子孙而说的。前两句寓否定之意于反问之中,这一句顺势一拨,补足语意,历数三种有书不读的人,作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反证,行文显得有整有散,灵活多变。

接着一段,宕开一笔,另起波澜。“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两句承上段有书而不能读的意思作一引申,指出不光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如此。“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时想的是: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这几句刻画出借他人之物,生怕讨回,而及时玩赏、爱不释手的心理状态,十分细腻生动。接着笔锋一转: “若业为吾有,必高束焉,庋藏焉”,用了两个“焉”字,节奏放慢,流露出一种心安理得,不慌不忙的语气,颇为传神。这时他想的是: “姑俟异日观云尔。”借人家的东西和自己有的东西,两种心理,两种态度,一经对照,格外鲜明。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这类习见的现象和心理状态,生动地剖示出来,很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情绪共鸣,较之空洞的说理,显得更为亲切而有情味。从行文上看,这一段则是回应开头“书,非借不能读也”,触类引申,而使主旨更为透彻。

以上两段,是从别人说起,就一般情况而论; 下面一段则由人及己,由一般而及具体,作者亲自出来现身说法。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作者写自己少年贫穷只好借书而读。所以一旦读到了好书,就特别珍惜机会,细想牢记。做官后有了钱,书来得容易,境况大非从前可比了。“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书多了,却无心去看了,以至书本上生出白色的蛀书虫,书堆上蒙罩着灰尘和蛛网。作者通过贫穷时借书苦读和做官后置书不观的对比,感慨深长地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他从正反两面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一条规律: “借者之用心专”。由此慨叹自己年轻时勤奋苦读的光阴十分值得珍惜,语气间流露出无限追怀的情感。唯其用心专一,才能孜孜以求,一书到手,分秒必争,精神高度集中,读书就能事半功倍,过目不忘,即所谓“有所览,辄省记”。作者揭出“用心专”这一关键,就要言不烦地回答了开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中心论题。并以亲身的阅历体会,作了进一步的印证和说明,使人感到它不是故作惊人之论,而是出于人之常情。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用心专”才会成果显著。似干非干,拖拖拉拉,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观点,不限于读书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意义。

最后一段,从作者自己又说到黄生,紧扣本题,点出作这篇文章的旨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这两句承上段而自然作了过渡。作者指出黄生跟自己小时候有两点相似之处: 一是贫穷; 二是借书。这里迭用两个“类予”,指出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然而也有一点不同之处,那就是: “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作者由于自己小时候有过与黄生同样贫穷借书的经历,深知求书之难和得书之乐,因而能够体贴和理解黄生借书的心情,并且懂得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应该公之于众,所以乐于以书借人。这就是他与张氏之类“吝书者”的区别。而这一点也恰好说明了能够这样做的,才是真正懂得读书的人。然而作者在与张氏比较而言时,只说“若不相类”,即“似乎不一样”; 用一“若”字,语气宛转谦和,表示自己并无以此自傲和自得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这两句是就黄生和自己不同的借书遭遇而发出的慨叹。从前自己向张氏借书而不可得,是不幸; 现在黄生向自己借书如愿以偿,是有幸。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这几句顺势而下,料想黄生自然懂得珍惜这样有幸的机会,读书一定很专心,还书也一定很快。两个“必”字,把期望的意思寓于肯定的语气之中,表现了作者对于黄生的充分信任。“读书必专”,回应前文“借者之用心专”,一篇之中,三申其意,可见作者对此重视的程度。“归书必速”,则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当然其中也含有希望黄生及时归还的意思,但态度恳切坦率,毫无见外之意。

结尾两句: “为一说,使与书俱。”把深切的情意和希望,连同书本一起交给借书的人。那末黄生所得到的就不仅是几本书,他的感奋激励之情也可想而知了。

这篇文章围绕借书一事,开宗明义地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通过正反对比,由人及己,现身说法,一层层地把道理说透。作者不用推理论证,而就近取譬,明白晓畅,娓娓而谈,既显得语短而情长,又做到事浅而意深。它启示人们珍惜时间,执著于现在,勤奋好学,用心专一;其意义不限于激励借书苦读而已。文章耐人寻味的内蕴和技巧也正在这里。

字数:3352
吴战垒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53-1557页.

《黄生借书说》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黄生借书说》

 散文。袁枚作。文从“书非借不能读也”入论,然后发出自天子至富家,藏书固多,然而读书者有几人的感慨,回顾了自己借书读时勤苦专心和有钱买书后反而不读的情况,勉励黄生用心学习。说理有力,夹叙夹议,插以对比,文短而意长,事浅而理深,耐人寻味。

《黄生借书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黄生借书说》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11)焉,庋藏(12)焉,曰‘姑俟(13)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14)。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15)省记。通籍(16)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17),素蟫灰丝(18),时蒙卷轴(19)。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20),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21),使与书俱(22)

【注释】①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1716年—1798年),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浙江钱塘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②〔随园〕本文作者袁枚的别墅。袁枚自号随园主人。

③〔授〕亲手交付。

④〔七略〕书名,汉朝刘歆编辑。“七略”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⑤〔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四库,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

⑥〔汗牛塞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书籍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塞屋,堆满了屋子。也叫“汗牛充栋”。

⑦〔无论〕不用说。

⑧〔惴惴(zhuìzhuì)〕心里七上八下,又害怕又发愁。

⑨〔摩玩〕研究切磋,细心体会。

⑩〔业〕已经。

(11)〔高束〕成语“束之高阁”的简缩。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用或不管。

(12)〔庋(guǐ)藏〕妥善收藏。庋,安置,保存。

(13)〔俟(sì)〕等待。

(14)〔难致〕难以得到。

(15)〔辄(zhé)〕就。

(16)〔通籍〕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来也称初做官为“通籍”,意谓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17)〔落落大满〕多得堆满了。落落,喻多。

(18)〔素蟫(yín)灰丝〕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蛛丝。

(19)〔卷轴(zhóu)〕指裱好带轴的书画等。此处泛指书画。

(20)〔类予〕像我。类,类似。

(21)〔为一说〕做这一篇文章,讲一番议论。

(22)〔俱〕一起。

【译文】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把书交给他后,告诉他说:“书不是借的是不会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关于藏书的事吗?《七略》、《四库全书》,是皇帝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的书多得用牛来拉,堆满屋子,可是他们读书的有几个呢?除此以外,有的人家祖辈父辈把书保存起来,儿子孙子却把书抛弃,这就不用说了。不只是对待书是这样,对待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也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勉强借到了,一定会考虑到人家要逼着讨回去,心中总是惴惴不安。因而抓紧时间不断地研究切磋,细细体会。心里想:‘今天留在我这里,明天给人讨回去,我就不能够看到它了。’如果这书已经为自己所有,必然把书捆起来高高地放在架子上,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到以后看它吧!’

“我小时候喜爱读书,家里穷,很难弄到书。有个姓张的藏书很多,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还梦见这件事。那心情是这样的迫切。所以读了书,就边思考边记下来。当了官以后,薪俸拿出去,书就买进来,房里放满了书,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蛛丝,时常出现在书本上,然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同时也感到自己小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可珍惜的啊!”

现在,黄生允修贫穷的情况像少年时的我一样,他借书的心情也像少年时的我一样。只是我对书的慷慨和姓张的对书的吝啬,似乎不一样。那么我是不幸碰到姓张的吗?黄生允修是幸运而碰到我吗?懂得幸运和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我做了这篇文章,让他和书一起拿去。

字数:1800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7-439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