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饮马长城窟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方。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妻子思念充当远戍征夫的丈夫,怨其日久不归的爱情诗。诗中多处远用比兴和连珠格的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民间诗歌的风格特点。 关于诗题:秦汉时经常发生战乱,征夫远戍长城,最感痛苦;又长城下有泉窟,征人至此可以饮马,后来便逐渐把“饮马长城窟”作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一种代称。于是妇人思夫,便作是行。 “青青”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也喻含着对于征人的怀念。 “绵绵”,连绵不断貌,这里既用以状物——草色青青,连绵不绝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远方,也用以抒情——由草的绵绵引出了思的绵绵。起首就开宗明义,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征夫的既深且长的思恋。 “远道”二句:表现了这位诗人——思夫之妇的无可奈何的思绪:远方的亲人只苦苦地思念他,他也不回不来,只好在梦中相见了,幸喜昨夜(即诗中的“宿昔”)梦见了他。“梦见”二句:紧接上二句,说虽然梦见人在我身边,但是忽然梦醒,理智告诉我,亲人们在远方异乡。这里,思恋之情更加溢于言表。 “他乡”二句:承袭前二句,进一步描摹诗人的思恋之苦,亲人同自己既然处于遥远的两地,不得相见,就只好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了。 “枯桑”四句:前两句以桑海作比——枯桑尽管没有叶,也不会感觉不到风的吹拂,海水尽管不结冰,也不会感觉不到天的寒冷——来表现自己的孤苦心境:纵使丈夫感情淡薄,也不至于不想到我的凄楚和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后两句用有的征人已经归来以进一步反衬自己的孤寂与不满:别人回家只顾与自己的亲人欢聚(即诗中的“自媚” 媚,爱也),谁还肯同我说几句话以慰问我的孤独呢! 这首诗从“青青”句开始,到“谁肯”句止,共十二句为一段,着重描写妇人对于远征丈夫的如同绵绵青草般的悠悠思念。前八句每以上一句句末之词用于下一句的句首,这种形式旧称“顶真体”,也叫“联珠格”,是民间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格式用在这里,从语势上就给人以首尾衔接、联绵不绝之感,正好与诗的主旨与境界相吻合,从而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效。 从“呼儿”句起,到“下言”句止,为这首诗的另一段,表现了收读征人来信后的情状和心愫。 “双鲤鱼”,指存放书信的函,通常用两片木板制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把书信夹在里面,便于携带。 “长跪”,指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同今天的双膝跪地相似。长跪则表示敬重之意。“儿”,指家里年轻的僮仆。这八句诗是说:得知远方来客带来丈夫的书信,急忙命仆开函取信,自己则以敬重的心情长跪拜读。然而丈夫的信上仅有简短的几句话,不过是叮嘱要努力加餐饭,保重身体,以慰彼此经常的思念之情而已。这里,诗人流露出一种更为刻骨铭心的无可奈何的思绪,因为征夫并未言明自己最想知道的他究竟何时归来的信息。所以,丈夫远方的来信,并未稀释妻子的怀恋之情,反而更觉征夫归期茫茫,越发增添了自己的几分凄苦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后八句里依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呼儿烹鲤鱼”句,一个“烹”字用得既形象又含蓄,可谓妙绝。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饮马长城窟行》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亦载此诗,题为东汉蔡邕作。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从《文选》,现在一般人也认为是乐府古辞,是一首民歌。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诗题,唐人李善在《文选》的注解中说:“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窟”,指长城下可以饮马的泉窟。这诗虽然没有言及饮马长城窟的事情,但诗中主要写妇人思念远出不归的征人,故也用此诗题。 这首民歌抒写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怀念,婉转含蓄,缠绵动人,并极讲究层次曲折、章法结构,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抒情名作。 前面八句,极写妇人日思夜梦,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远行的征人。首句“青青河边草”,以河边茂盛的青草起兴,点明春天的到来,触动了妇人的离愁,于是引出下句“绵绵思远道”。 “绵绵”一词语意双关,既指眼前所见的绵延不绝的青草,又指由此引起的妇人对远人连绵不断的思念。句中的“思”字是诗眼,摄全篇之魂。两句起得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触及到诗篇怀人的题旨;而在表情达意上,则既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又形象鲜明,富有画意,仿佛展现出一幅妇人倚门眺望青草延伸所及的远处,含情脉脉地在思念丈夫的图景,十分真切传神,第三句“远道不可思”是一转折,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反语。人在远方,相思徒然无益,故言“不可思。”虽言“不可思”,却仍然要思,正说明其相思之深。因此引出第四句“宿昔梦见之”,写昨夜梦见了丈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梦境就是她深切思念的反映。这样写,在表现手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五、六两句“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通过梦境和现实的虚实对比, “我旁”和“他乡”的远近映衬,突出无情的夫妻分离的现实粉碎了美好的一家团聚的梦幻,反映出梦中见到所思之人固然可以得到一时的慰藉,可是梦醒后丈夫不在身旁的真实情景使妇人跌入了更深的痛苦境地。七、八两句“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又进一步申足这层意思:丈夫身居异地,相隔天涯, 自己梦醒后展转反侧,再也不能入睡梦见他。不见时因思念而致梦,梦醒后又引起更深切的思念,所以妇人既希望做梦,又害怕做梦。以上几句把思妇这种复杂的感情波折极其细致地写出来了。这部分诗时真时幻,迷离惝恍,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着力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怀念,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中间四句是又一大转折,写别人家有人归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突接上文,以比兴手法抒写,枯桑虽然无叶,也能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冻,也能感到天冷,夫妻久别,虽然口里不说,人家不知道,但是自己最明白心中的孤凄之苦。这两句比喻新奇,用意屈折,情在词外。接着写“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媚”是爱的意思, “言”指问讯。别的远方归来的人回到家里,各自爱自己的亲人,谁肯打听一下我丈夫的情况,替我捎个信儿来呢!由凄苦自知到责怪他人,诗意的发展顺理成章。此处对别人的埋怨,看似无理,实则合情,它是妇人盼望远人信息,思念丈夫的一种曲折而深沉的反映。以上四句为妇人梦中见夫到接获来信的过渡,在诗中居重要地位,写得如此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就更增强了全诗宛折屈曲的特色。 后面八句写妇人接到丈夫来信的情景。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两句紧承上诗,写妇人正在盼望信息的时候,突然远方来的客人捎回了丈夫的书信,其喜出望外的心情可想而知。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木匣,呈鱼形,一底一盖,打开即成双鱼,故称。这里以鱼代书函,有比兴的用意,所以接下来的两句是:“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指一尺长的生绢,古人常用来写信。把打开信匣取信说成“烹鲤鱼”,用语生动,措词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长跪”,指伸直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而臀部离开脚跟,将腰挺直,就是“跪”。因跪时腰挺直,上身显得长,所以又叫“长跪”,这是一种表示恭敬的动作。长跪读信,形象地表现出妇人读信时高兴而又慎重的神态。接着以“书中竟何如”的设问作一顿挫,真切地反映了思妇想要知道书信内容的急迫心情。在行文上,这又是一种屈折的笔法,用以引起读者对书信所言的关注,使下面的诗句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就直逼出最后两句:“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远行的丈夫料想在家的妻子孤凄愁苦而不能下食,所以劝她加餐;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因此又说长相忆念。话语平淡质朴,却很好地表现了远人对妻子的关怀体贴和一往情深。而就妻子一方而言,她本来是满怀喜悦和希望来读信的,可是信中只说加餐和思念,并未言明她所最关注的归期,其读信后的失望之心以及今后更深的相思之苦,也就完全可以想见。全诗在此戛然而止,收结得寓巧于朴,余意深长,可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首民歌感情深蕴,笔法婉曲。清代沈德潜认为此诗“缠绵宛折”(《古诗源》卷三),明代胡应麟评论这首诗说: “语断而意属,曲折有余,而寄兴无尽”(《诗薮》内编卷二),都指出此诗既深情绵邈,又婉转曲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绵绵深情需要用一种婉曲的诗笔来恰当表现,而写法上的屈曲波折有助于把诗情抒发得深婉动人。该诗三个层次,实际写了三个大的波折,而大波折中又有好些小波折,全篇千回百转,起落无迹,似断实续,把思妇的怀人之情表达得深沉绵长,耐人咀嚼。 此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顶真的修辞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青青”一句是因物起兴,以此引出妇人思念远方丈夫的诗句,极其顺畅自然。 “枯桑”二句是新巧的比喻。本来树落叶而知风起,水结冰而知天寒。枯桑无叶可落,海水经冬不冰,也就无从知道风起、天寒。而现在偏说枯桑无叶也知道天风,海水不冻也知道天寒,并以此作比,就把妇人的孤凄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的难言之隐表达得十分含蓄隽永。头上八句还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段,即前一句句末的词和后一句句首的词重复出现,不断的连续下去。这使诗句语气连贯,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气韵完足,体现了鲜明的民歌色彩。 在形式上这是一首较为成熟的五言诗。全诗句式整齐,而押韵的方式则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常常换韵。前面八句,句句押韵,两句一转,一路变韵,联折而下,节拍急促。而到了“枯桑”两句,忽用排偶句式承接,以下就一变而舒缓的节奏。这种诗歌韵律节奏的变化,和由春草引起的深切思念到获信后满怀希望的诗情发展,取得了和谐统一。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诗篇名。《文选》、《乐府诗集》作古辞。《玉台新咏》题为东汉蔡邕作。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文选》作‘古词’,不知作者姓名;则题‘蔡邕’者,未见其必然也。蔡邕所传《琴歌》、《樊惠渠歌》、《翠鸟诗》,词并质直,视此诗之高妙古宕,殊不相类。”关于此诗主旨,也有不同的看法。《文选》李善注说:“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古辞,伤良人游荡不归,或云蔡邕之辞。”关于诗中“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二句,更多有异议。《文选》李善注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清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合下二句总看,乃云‘枯桑自知天风,海水自知天寒’,比喻妇之自苦自知,而他家入门自爱,谁相为问讯乎!”近人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岂人不如物,当风寒之至,而不念良人乎?”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沧海桑田,高下异处,喻夫妇远离不能会合。‘枯桑’喻夫,‘海水’自喻,‘天风’、‘天寒’,喻孤栖独宿,危苦凄凉之意。见叶落而知木受风吹,见冰结而知水感天寒。枯桑无叶可落,海水经冬不冰,一似不知‘风’、‘寒’者;非真不知之,人不见其知之迹象耳。以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今人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说:“朱喜徵曰:‘白乐天云:诗有隐一字而意自见者,海水知天寒,言不知也。’此解独得。盖二句正言若反,犹云枯桑岂知天风?海水岂知天寒?以喻人情浇薄,莫知我艰也。”徐仁甫《古诗别解》说:“思妇见枯桑而知天风,望海水而知天寒,以譬喻思妇见别人‘入门各自媚’,而知自己‘谁肯相为言’矣。”关于此诗的艺术特色,清沈德潜《古诗源》说:“通首皆思妇之词,缠绵宛折,篇法极妙。”又说:“前面一路换韵,联折而下,节拍甚急。‘枯桑’二句,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缓之,最是古人神妙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此篇流宕曲折,转掉极灵,抒写复快,兼乐府古诗之长,最宜诵读。子桓兄弟拟古,全用此法。”今按,此诗可能是一首民歌,写思妇怀念远行不归的丈夫。上半通过景物和梦境的描写,表现思妇日夜怀念丈夫的凄苦之情;下半通过描述思妇接到丈夫来信时的惊喜之状,进一步刻画她迫切盼望丈夫的心境。全诗构思新颖,情节曲折,融情入景,善用比兴,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朴实明快,凝练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①,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②。”“官作自有程③,举筑谐汝声④。”“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⑤?”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⑥。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⑦,时时念我故夫子⑧。”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⑨!”“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⑩!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11)。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12),慊慊心意关(13),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注释】 ①窟:指泉眼。②稽留:滞留。③官作: 官府的工程。程:期限。④举筑: 犹打夯。谐汝声: 指齐声唱起打夯的号子。⑤怫郁:烦闷。⑥内舍: 指戍卒的家中。⑦姑嫜: 古时称丈夫的父母为姑嫜。⑧故夫子: 原来的丈夫。⑨鄙:指薄情。⑩他家子: 别人家女子,这里指其妻。(11)脯: 肉干。这几句借用秦民谣: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12)结发: 古时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取笄结发,以示成年。(13)慊慊: 怨恨不满的样子。关: 牵系。 【诗大意】 役夫在长城脚下的泉水中饮马,水是那样的寒冷。恳请监督修城的官吏,千万不要耽误了我们的归期。“官府的工作自有期限,你们还是努力筑城吧!” “男儿宁可与敌人格斗而死,岂能满怀郁闷地在此筑城!” 长城多么的绵长,连连长达三千里,边城到处是筑城的年轻人,家中只留下寡居的妻子。役夫写信回家,要妻子改嫁,劝她从此好好侍奉新的公婆,不要忘记过去的丈夫。妻子回信寄到边地,责备丈夫不该如此薄情。役夫说: “不是我真的薄情,实是筑城无期,生归无望,身处祸难之中,又何必让你苦等!如今生男长大多死在边地,不如不去养他,如果生女反倒可以精心哺育。你难道不见长城脚下,死人的尸骨堆积成山?”妻子回答说: “自从我成年与你结婚,一直怨恨离别,心牵两地。明知你在边地受苦,我又何能长久地生活下去?”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原属于汉乐府《相和歌》 中的旧题,这是陈琳摹仿乐府民歌风格创作的一首叙事诗,诗中表现秦朝筑长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与悲惨遭遇。 首二句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既仿照民歌的习惯先点出诗的题目,同时又有起兴的作用。长城,这是诗中所写悲剧的发生之地,这里用 “水寒伤马骨”来形容它的环境,首先创造出一种凄苦严寒的氛围,使人不难想见,在这马犹且伤骨的地方人的处境如何。这两句很像一出悲剧的序幕,有力地烘托了边地之苦,自然地引出筑城役夫思归的情节来。 接下,展开了役夫与筑城官吏对话的一幕。写役夫因不堪筑城之苦,要求监工的官吏千万不要再拖延太原役夫的服役期限,可官吏却回答:“官府的工程自有规定的期限,你们还是一齐唱起打夯的号子,抓紧干活吧!”官吏的话,表面上是在安慰役夫,实际却是以一种威胁、不耐烦、盛气凌人的口气,叫役夫休作回家的梦想! 所谓 “有程” 是假,“举筑” 才是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愤怒、失望与怨恨使役夫爆发出怒不可遏的抗议之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一幕对话的场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作者虽未加任何评说,却全通过人物自己的声口,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役夫由期望到期望破灭,转而被官吏的傲慢所激怒的复杂内心活动,表现了他们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抗争精神;同时也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吏的无赖面目。 自“长城何连连”以下四句,犹如戏剧中的过场戏,成为上一幕与下一幕之间的过渡。“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这两句是对眼前之景的兴叹,又隐喻筑城工程的浩翰,苦役的永无止歇。它采用了民歌惯用的顶真手法,重复 “连连”二字,有很强的感染力,仿佛这连连长城就是那遥遥无期的苦役的化身,就是役夫的血汗与尸骨,画面十分鲜明,富于想象。“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则紧承上两句而来,为了修筑这样工程浩大的长城,当有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两个“多”字,言简而意赅,反映了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从行文上说,这里过场戏的前两句主要承前,后两句则主要启后。从“便嫁莫留住”开始,全诗揭开了筑城悲剧的后一幕: 写役夫与妻子的书信往还。第一封信是役夫在极度绝望中写给妻子的,信中要妻子改嫁,不必在家苦等,并劝她好好侍奉新的公婆,只是不要忘了自己。做丈夫的,去劝妻子改嫁,这是多么反常的事情,但这并非是他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恰恰是因为团聚已成绝望,他不忍心毁了妻子的一生,所以才那么体贴入微地劝她,那么动情地希望她改嫁后也不要忘了自己。短短几句话,情意真切感人,充分写出了役夫对妻子的爱,对筑城的悲愤心情,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至于妻子的复信,诗中只选择了最能见其精神、见其心地的一句:“君今出言一何鄙!”这句话的潜台词很多,其中当有妻子对丈夫不理解自己的怪怨、委屈心情; 也有决心与丈夫患难与共、“之死矢靡它”的誓言,构成了整出悲剧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从“身在祸难中”到 “死人骸骨相撑拄”,是役夫的第二封信。在这封信里,役夫不再写那些美好的规劝,而是以十分严峻的口吻,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点出悲剧的主题: 自己已决无生还之望,又何必让你苦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历来是重男轻女的,可如今男子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筑城徭役的牺牲品,反倒不如生女好。这是诗人又一次以反常的现象抨击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悲愤心情。语言沉痛真挚,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最后,悲剧在妻子的再次答复中降下帏幕:“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是妻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这番话,说得委婉深切,一方面明知生还无望,一方面又不忍说出那一个“死”字,最后只以一个充满决绝之意的反问句作结,吐露了一位坚贞不渝的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同时也把悲剧推向高潮。这一幕,虽然两位主人公都未直接登场亮相,却以画外音式的内心独白,尽情展示了各自纯真美好的内心世界,展示了这一切美好真情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写得酣畅淋漓,余韵悠长。 这首诗全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叙事、抒情,并在对话中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显示了乐府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中对话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富于暗示性和动作性。诗中没有一笔直接写及役夫与官吏、役夫与妻子的形象,却通过对话,为人物作了极精彩的传神写照。正因为这里每段对话都能充分把握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个性,尽管诗中并未明确交待说话者的身份,读者也依然可以根据其口气及内容分辨出人物来,丝毫不影响诗意的表达。可以说,对对话艺术的成功运用,正是这首诗最有特色,也最富于乐府味的地方。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②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⑧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⑨ 【注释】①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双关语,既指绵延不绝的青草,也指缠绵不断的相思。②夙昔:早晚,一说“昨夜”。昔,通“夕”。③展转:即“辗转”,不定。这里是指丈夫的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⑤媚:爱。言:问讯,告诉讯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⑥遗:送。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⑦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长度为一尺,故称“尺素”。⑧长跪:伸直腰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臀部离脚跟,腰伸直,称“长跪”,以示敬意。⑨“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加餐食:书信中劝妻子的话,犹言“保重身体”。长相忆:书信中丈夫诉说相思之情。 【大意】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共聚的欢愉。 字数:939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35页.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 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 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 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 《饮马长城窟行》,古乐府瑟调曲名,又称《饮马行》。《玉台新咏》认为《饮马长城窟行》是由东汉蔡邕制曲的。曹魏以降,曹丕、陈琳、傅玄等文人多有拟作。 “长城窟”指什么呢?《乐府诗集》卷三十八引《广题》注曰: “长城南有溪坂,上有土窟,窟中泉流,汉时将士征塞北,皆饮马此水也。”“饮马长城窟”的命名,即缘于此。 这首诗是一首文人拟古乐府之诗,亦以苦长城之戍这一古意为题旨。当时民歌曰: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可见长城之戍怨苦之深。汉民族与北胡——主要是匈奴的战争,从周代起,就接连不断。《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提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处,玁狁之故”。没有室,没有家,坐不安,睡不稳,都是由于“玁狁”的缘故。这个“玁狁”,即北胡匈奴。而后,秦始皇为了北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一浩瀚巨大的工程,征调了大量民伕,累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见《乐府诗集》556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以《饮马长城窟行》为题的诗,往往表现了一种悲壮感伤的色彩。 张正见这首诗有两个意旨,一是苦征役;二是怨征徭不平。 按惯例,《饮马长城窟行》大都把“饮马”之句放在起始一联。 首联, “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一句点明乐府题意,另一句概括了塞外风光特色。诗的语言,要能高度集中地反映事物面貌,且须传其神韵。 “秋草”、 “朔风”是最具特色的代表塞外风貌的两样事物,这四个字概括力很强,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塞外的荒湮、旷远、凄凉。如果说, “秋草”、 “朔风”两个名词能状塞外风貌的话,那么, “惊”字就是传塞外景貌之“神”了。 “惊”,赋予了无生命的秋草以人的感情。秋草之“惊”,字面上,当然是因为朔风刮得太厉害了,厉害到了秋草都害怕的程度。这种夸张,使人可以想见塞外朔风之烈。秋草惊于风,本无其事,但于作者心中未尝不有满目萧然之惊。 “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见《乐府诗集》560页)这大约就是作者惊心的背景吧。 “秋草”句,既写塞外之景,也融作者之情。全文一开始,就为这首诗铺设下一个旷远苍凉的背景,而“惊”字,表现了全诗情绪的主调,由“惊”而派生出来的“怯”、 “畏”、 “怨”,分别统率着后面三联的情感。 二联,写“怯”, “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群惊”,“怯饮”,作者借“马”发挥而已,用意还是表现人的不安。今日出征的卒伍,异日或竟成鬼队,安能无惴惴之感! “更宜行”,则侧面描写地势之险。按, “更宜行”,意“应格外小心翼翼地走”。古代“行”与“走”是有区别的。 “走”是奔跑,行是徐步。马儿徐步,如履薄冰,正曲折地写出地势之险。 三联,写“畏”。 “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作者把“畏”与“寒”之间的冲突,写得很尖锐,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强调着塞外的艰苦。马足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冻伤,但欲“敛冻足”却根本不可能;越是怕冷,偏偏寒风呼啸得又急又冷。在这种尖锐冲突中,马儿是多么可怜。曲折地讽谕着苦征役的意旨。 四联,写“怨”。“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表现了作者的怨愤不平。这两句意思是:你没有机缘在吴越的丘陵之间驰骋,就只能到塞外的荒凉的羌城服役。这显然是“借题(马)发挥”之词。 这首诗,托物言志。通篇写马,其实借马讽谕戍边之苦,希望征役公平。写得很含蓄,比喻也十分贴切。 作者笔下的马儿形象很生动。他把马儿放在塞外险恶的自然环境里,展示了马儿惊、怯、畏、怨的复杂情感,在履险、伤冰、畏寒之中,写出它的痛苦,很引人同情。 《饮马长城窟行》 诗歌。陈琳依乐府旧题而写的新辞。描述的是筑城士卒和他妻子的对话:士卒劝他妻子从速改嫁,以免受苦,生女则养,生男莫留。作者借此揭露了“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连年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语言质朴,苍劲悲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