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过程的表现
传染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机体与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斗争的错综复杂过程。按照双方力量的对比,传染过程可以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或病原体携带状态的五种主要表现,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双方力量的增减,这五种表现可以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亦可移行或转化而呈现动态变化。
不感染 即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当机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不适当,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排除或消灭,不发生感染。
隐性感染 亦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有较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体数量不多,毒力较弱,传染后对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性感染。但经免疫学检测方法,通常可查出有对入侵病原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产物如抗体等。白喉、乙型脑炎等常有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当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时,病原体长期潜伏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则病原体大量繁殖引起疾病。如结核杆菌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可有此种表现。
显性感染 当机体抗传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为显性感染。由于人体抗病能力与病原体致病力的力量对比以及外界环境所起的作用,显性感染可呈现轻、重、急、慢不等的各种类型。按感染部位与性质不同,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 局部感染: 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疖、痈等。
(2)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者,称全身感染。临床上常见有下列几种情况:
❶毒血症: 是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是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❷菌血症:是病原菌入侵机体后进入血流,但不在血流中繁殖。如伤寒病早期有菌血症期。由病毒引起的称病毒血症,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称立克次体血症。
❸败血症: 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大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的高热,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等。
❹脓毒血症: 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由于化脓菌随血流播散,在全身多种组织或脏器 (如肝、肺、肾、皮下等)可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脓毒血症。
病原体携带状态 根据携带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分别称为带菌、带病毒或带虫状态。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有时病原体未及时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在一定的时期,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平衡状态,称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例如伤寒、白喉等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因此,检出带菌者并对其进行治疗和隔离,对于控制传染源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气候、季节、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条件对传染过程亦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