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 《传染病预防条例》,规定霍乱、鼠疫、天花、伤寒、斑疹伤寒、赤痢、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9种急性传染病为法定传染病,1944年增加回归热。据1940年~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四川省除鼠疫外均有报告。1950年,四川各行署和西康省人民政府将防治传染病列为施政的一项中心任务,重点防治天花、疟疾、回归热,1951年迅速控制了回归热、斑疹伤寒流行,降低了疟疾病人死亡率。1978年,国家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再次确定25种法定传染病。1986年,四川省政府发布《四川省传染病管理办法》,鉴于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删去天花,增加登革热、肺结核、麻风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包囊虫病、钩虫病9种地方管理的急慢性传染病。1990年后,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增加艾滋病、淋病、梅毒、登革热。通过强化传染病管理,健全防疫机构,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制定防治计划,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染病在居民死因位次中已由50年代的第三位降到80年代的第七八位。 天花/白喉/伤寒/百日咳/狂犬病/细菌性痢疾/炭疽/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鼠疫/霍乱 ☚ 湖南省灰汤温泉职工疗养院 天花 ☛ 传染病防治 传染病防治传染病是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引起的一群疾病,它可以由感染者传给健康人,在条件适合时形成流行。解放前,传染病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积极着手防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多种传染病,对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急性传染病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为防止国际传染病的传播,订立了国境卫生检疫条例。1949年成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治队,几年内就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于1960年后在中国已消灭。1955年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1978年9月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为甲、乙二类二十五种:甲类是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乙类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痢疾(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狂犬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疟疾、布氏杆菌病、黑热病、恙虫病、出血热。凡列入传染病管理条例的疾病,都必须按规定作疫情报告和疫区处理。有一些传染病虽未列入法定传染病,但危害也较严重,如结核、麻风等,国家有专门机构进行防治、隔离、治疗。为保证传染病的收容、隔离与治疗,国家规定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全部免费隔离治疗,对于较严重的乙类传染病防治实行减费或免费的政策。预防接种工作在防治传染病中起重要作用。1963年卫生部发布了《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对十三种疫苗实行免费计划接种。 传染病防治机构主要有卫生防疫站、传染病院、结核病防治院(所),专业防治队等。卫生防疫站内有防疫科(组、股)担任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业务,其它如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虫媒消毒等科(组)也都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防疫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对疫情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上报;研究分析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做好传染病预测;发现传染病时,根据流行病学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疫区处理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疾病的扩大和蔓延;指导各项预防接种工作,负责疫苗计划供应,进行免疫效果观察,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做好疫区消毒杀虫和预防性消毒杀虫工作,监测消毒杀虫效果; 依据《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督促检查医疗机构对疫情报告、传染病管理、隔离、消毒等制度的执行情况。铁路系统另有各级卫生防疫站,负责本系统职工和家属区的传染病管理。血吸虫病、结核病、麻风等慢性传染病有专门的防治机构。城市综合医院、厂矿医院(卫生所)、门诊部、县医院、农村卫生院等单位都设有预防保健科(组)负责地段内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业务上由当地卫生防疫站给予指导。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由当地传染病院(房)承担。一般于市设传染病院,县综合医院设传染病房。疫苗(菌苗)由各生物制品所负责研制,各省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计划用量,由生物制品所保证供应。为及时提供传染病防治新技术,中国医学科学院设有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所及病毒学研究所,各医学院校的有关教研组也担负相应的研究任务。有关业务单位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总结传染病流行特点,采取综合性措施,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处理疫区,就地扑灭疫情。发现疫情后要按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要求及时上报有关单位,卫生防疫站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 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疫情报告网。中国在市、县实行三级报告网,发现疫情按规定及时报告市(区)、县卫生防疫站。市(区)县卫生防疫站综合疫情资料,及时作出疫情旬报、月报、年报,报上级卫生防疫站。省、市、自治区要综合本地区疫情向卫生部作月报和年报。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防疫站经常检查医疗机构疫情报告质量,发现漏报、迟报、误报,及时更正。各级防疫部门要对疫情进行经常性统计分析,评价疾病的危害程度;找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的薄弱环节;提出造成流行的原因和线索;预测疫情变化趋势。 (2)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要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及时诊断和早期发现各类传染源,加以治疗管理。防疫站应装备必要的检验设备,为完成任务提供条件。要积极指导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监督、检查各项卫生制度执行情况,开展预防性消毒、杀虫,对易感人群进行全面的计划免疫,对各类医院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对外传播疾病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监测。 (3) 疫区管理工作: 要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种类及流行强度,进行分级管理。制定各类传染病疫区处理常规,以保证管理好疫区。对暴发流行要迅速查明原因予以扑灭。当地已消灭或接近消灭的疾病更须抓紧调查处理。 (4) 制定防治传染病的计划: 目前已有可能对某些传染病在局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予以消灭。各地应根据情况拟定本地区传染病防治对策和措施,必要时可以和毗邻地区订立联防计划,采用普查普治,杀虫灭鼠,计划免疫等措施控制以致消灭疾病。 (5) 传染病的监测: 监测工作是防治传染病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要系统地收集有关人口资料,传染病的发病、患病、死亡、分布和升降趋势资料,暴发疫情调查及个案调查资料,尤其是输入病例和本地少发的疾病资料,病原体的分离及鉴定,人群对疾病的免疫水平,动物宿主及媒介的分布资料,生物制品及药品应用登记、使用效果调查资料,有关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这些资料集中到传染病监测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并把分析的情况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这样的监测技术对于传染病预测、追踪其变化趋势、评价灭病计划的效果等是很有用的。为此需要组织传染病监测网,成立传染病监测中心,建立完善的组织和制度,配备完善的实验室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国已建立了“流行性感冒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流感监测工作。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第21次大会专门讨论监测的意义和内容,并与各会员国合作,在若干国家和地区建立疾病监测中心、检验中心、血清保存中心等,及时收集四种检疫病(鼠疫、霍乱、天花、黄热病)和五种国际监测病(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斑疹伤寒、回归热)以及其他疫情动态,进行整理、分析,编成疫情周刊,定期分发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疾病监测不仅限于传染病,已扩大到非传染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白血病、畸形等。 (6) 进行理论与防治措施的研究: 除专门的研究所、各大学有关教研组之外,各级防疫站也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流行生态学、病原体、传播媒介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变化对流行的影响,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适于在流行现场进行快速检验的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 ☚ 防治方法 寄生虫病防治 ☛ 00014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