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菩萨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菩萨蛮》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向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根据任二北先生考证,这首词在敦煌曲子词中是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最迟产生于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即敦煌陷落的前一年(见《敦煌曲初探》)。 吐蕃在七世纪初于青藏高原建立起奴隶制政权,颇有向唐开明王朝学习之志,因而至赞普松赞干布时,开始强盛。松赞干布向唐室求婚,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嫁,并带去内地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优良品种。从此友好往来,相互亲善,使者不绝于途。唐高宗即位后,吐蕃贵族野心膨胀,不断挑起边衅,又尽占唐属吐谷浑故地(今青海西部地区),且向唐内地进犯。安史之乱后,更乘虚而入,曾一度攻占唐京都长安。撤兵后,仍占据河西凉州(甘肃武威)、肃州(甘肃酒泉)、瓜州(甘肃安西东南)等地,地处沙州的敦煌,四面受敌于吐蕃,与内地交通完全断绝。但这里的将士奋身拒敌,坚持达十多年之久。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才被吐蕃占领。这词反映了唐朝将士和吐蕃的激烈斗争中,敦煌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上片写敦煌的光荣历史。 “敦煌古往出神将。”“古往”,指古往今来; “神将”,神威之将,这句是对历史的高度概括。以汉唐而论,汉有李广利、赵充国等,李广利由敦煌出师西征,“威振外国”,“多遣使来贡献”(《汉书·李广利传》)。唐有贾思顺、郭元振以及产生此词时的杨休明、周鼎、阎朝等,贾思顺曾于开元十七年(729)大破吐蕃军,其余或威振边陲,或拒敌善战,都可谓神威战将。 “感得诸蕃遥钦仰”,是说使得诸蕃远远地表示钦敬,不敢侵犯。 “效节向龙庭”, “龙庭”即朝庭,指将士们个个有效忠于唐朝,人人有誓死如归的志节。 “麟台早有名”,汉有麟台阁,是专为表彰功臣而设,这里是借汉说唐,指他们都曾因军功而受朝廷嘉奖。这上片,言神将、言效节、言诸蕃钦仰、言朝廷嘉奖,句句都是对唐军的歌颂,句句都表现了敦煌人民的爱国豪情。 下片写敦煌四围受敌时的军民情思。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唐军和敦煌人民,只恨吐蕃把道路隔断,使得军民不能向朝廷申诉衷肠。这表现了敦煌军民对唐王朝的深厚感情。 “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早晚总有一天要把如狼似虎的吐蕃侵略者消灭,那时就都去拜见圣明的皇上。 “早晚”之句,表现了在敦煌被围隔的情况下,军民仍坚韧不拔,胜利信心十足;而“一齐”句,则表现了边地人民的天真和赤诚。事实上,即使得胜,彻底消灭了入侵者,也是不可能一齐去拜见皇帝的。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是,热情洋溢,坦率真诚,朴实无华,它唱出了敦煌人民热爱祖国的高吭呼声。这与中晚唐文人词迥异其格。从中看出,它深受边塞诗歌的薰陶和影响。这不管是军中之歌,还是传布于人民之口,都一定起到了鼓舞将士斗志的作用。 《菩萨蛮》《菩萨蛮》
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④。 【注释】 ①造口: 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②郁孤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赣江经台下向北流去。清江水:即澄彻的江水,指赣江。③长安:此处借指北宋京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④鹧鸪: 其鸣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鹤林玉露》说此句 “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 【今译】 呵,你这从郁孤台下流来的江水呵,多么澄鲜, 它掺和着多少苦难人民的斑斑血泪,血泪斑斑! 极目西北望,多想把那沦陷的京城看上一眼, 可惜,无数山峰挡住了我的视线。 黑色的山头呵,能挡我视线,挡不住我心中狂澜! 不知为何缘故,面对这暮霭迷茫的江天, 我的内心却又充满着无限的忧烦, 噢,原来是深山里正传出了一声声“行不得也”的鹧鸪的叫唤。 【赏析】 这是辛弃疾于淳熙三年 (1176)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在造口写的一首小令。这时距他南归以来已经十七年了。南宋朝廷虽给他几任地方官做,但对他曾经建议的收复失地的意见根本没有采纳。中原大地,仍遭敌蹄蹂躏。当他来到这个有历史意义的造口地方时,不禁想起40多年前的往事来。那时(1129年)金兵大举南犯,兵分两路,追隆裕太后的一路沿着赣江从南昌追到吉州,在吉州时,太后险些被追上,后又南逃赣州才安全脱险。而金兵只追到造口,不获而返。太后虽然脱险了,但由于金兵沿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人民受了极大灾难。面对着造口这个历史陈迹,词人引起了辛酸的回忆,发出了沉痛的感慨: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从表面清澄的江水看到了其中掺和着千千万万苦难人民的血泪。在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集团眼里,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从“清江水”里发现“行人泪”的。历史的国耻,早已忘得干净,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更是不管了。词人从眼前的江水联想到过去的历史,历史是屈辱的历史,那么现实又是怎样呢?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极目向西北方向眺望,多么想能把沦陷的京城看一眼呵,可是它被无数的山峰挡住了。正反映了对国土沦亡的沉痛感情。 紧接着上片写山峰挡住词人的视线,下片却从山峰挡不住眼前奔腾流泻的江水生发开去,以之比喻自己抗金复土的热情。于是诗人发出了咆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黑色的山头呵,尽管你能挡住我的视线,却挡不住翻腾在我胸中的抗金救国的狂澜! 这是全诗的高潮,感情的沸点!然而这终究只是词人的主观愿望而已,在那主和派当权的南宋黑暗现实里,根本无法得到实现。这一点,对南归十几年来的辛弃疾来说,已经早有领略。这就是词人的内心苦闷,也是当时客观现实里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的反映。而最后二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就是这种内心苦闷的委婉表达。 在写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二句气势磅礴、激情沸腾的诗句之后,为什么词人发起愁来呢?不是别的原因,只为深山里传出鹧鸪声,它使劲地叫唤“行不得也哥哥”。如果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诗人内心激情的浪漫主义抒发,那么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正是诗人感到时局艰难的现实主义写照。 此词采用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其“情”已如上述。那么所谓“景”又是什么? 一曰“山”,一曰“水”。开头两句,主要写“水”,为了指出“江水”里有“行人泪”,特意在“江水”之前加了一个“清”字。诗人以沉痛的感情描绘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正是通过“江水”之“清”与“行人泪”之“多少”这两者的对比映衬而传达给读者的。三、四两句主要写“山”。五、六两句既写“山”,也写“水”,但重点写“水”。末了两句,既写“水”,也写“山”,但重点在“山”。但所存的“山水”,都是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感情的人格化了的“山水”。这里的“水”,流淌着“行人泪”;又象征着作者胸中的抗金激情。这里的“山”,专与人作对,令人产生厌恶之感,它挡住作者所怀念的京城,它传出了令人烦忧的鹧鸪的叫声。读者正是从这些“景”里吟味出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来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这首小令里的运用达到了极致,这也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吧? 《菩萨蛮》
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骑马郎。 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这首无名氏小词,颇带早期词章的清新自然格调。它以自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春游中青年男女邂逅相逢而又相互爱慕的画面。上片,颇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几个画面剪接,便显示出物象中相联系的情思,下片转入情态心理刻划,但笔简意丰,情态生动,读来意趣盎然。 词一开头,便是一个“清明节近山千绿”的大场面。 “清明节近”点出了深春时令; “千山”勾画出郊野环境;而以“绿”字绾合二者,呈现出一派春意正浓的美好境界。在这样的大背景上,大自然像是在向人们招手,结果,如花引蜂蝶,引来了喜春爱春的游客。闪现出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位春神般的女子:“轻盈士女腰如束”,她豆蔻年华,体态轻盈,细腰如束;加“士女”二字,更见其温文秀丽之姿。接下来,“九陌正花芳”写得更妙,妙在一石三鸟;一、以视角论,镜头由“千山”移向平原, “九陌”,即田间道路。千山,地高气凉,近清明草树方绿;平原九陌,地低温煦,近清明而呈万花竞放佳境。一个“正”字,渲染和强化了春色宜人的景观。二、以象征手法论,这“正花芳”,不又是“轻盈士女”玉肌芳容的最好隐喻么?三、以词的意脉论,它上承“轻盈士女”,下又引出来一位英俊翩翩的男性——“少年骑马郎。”这上片末句,看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实为“过片”中的点睛之笔。没有它,这上片的境味就有些淡化,下片也没戏可唱;有了它,就会使读者兴味盎然地接读下片。因此,可以说,上片虽然只是几个镜头的闪现,但却意脉贯通,颇有“蒙太奇”手法之妙。 下片,承“过片”而转入人物的情态描写:“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上句写仕女,下句写少年。她,轻罗绣衫,薄如蝉翼。丰秀溢香,真是一位轻盈秀丽而又温婉的姑娘;他,身骑骏马,扬鞭游春,意气何等俊伟!然而春陌相逢,话题无因,甚至想逗留互看都无甚借口,因而少年才采取了“佯醉抛鞭落”之计。这佯醉鞭落之举,看似画面的动势描写,实是少年复杂心态的写照。很显然,他深深地喜爱上这位轻盈貌美的姑娘;这颇类似崔国辅“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少年行》)的描写,他是想借故多看姑娘几眼,也希望姑娘的秋波照亮自己。如果说这佯落马鞭还是借来的通情灵犀,那么,词末的描写,则已是两情相通了:“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这两句透露出,那姑娘不仅向他秋波流注,而且因羞涩而离去之际,还多情地回头望他。因而词人才说,那女子即使不回头流盼,也会使少年回家后辗转反侧地相思, “何用更回头”呢?这一回头流露情意,不更使他在春夜徒然苦苦相思而难于成眠了么?至于姑娘回家后该是怎样,词人没有明言,那就留待读者去想象了。 这下片,写得意境美,意态美,言有尽而意不绝,不仅富有无言的戏剧性,且能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菩萨蛮》
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 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劳动人民不仅辛勤地从事生产,还得被迫服兵役。戍边的士卒,往往多年难回故园。唐代的府兵制,士卒给养自备。因而每到秋天来临,军属们就得赶制寒衣,远寄亲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正见此情景。本词中的女主人公,大约早已将寒衣缝好,寄出了。在这冷落寂寞的秋夜里,寒衾独拥,伤心无限。 “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表现的情景是:闺房之中,罗帷低垂,时有秋风透窗;薰香燃尽,香炉兀自摆在几案,隐约折射出清冷的夜光。画面之外,万籁俱静,不绝于耳的唯有蟋蟀凄寒如泣的呻吟之声。这里,描绘渲染出一种寂寞、冷清、凄凉的环境气氛。言“香销”,表明夜已很深,女主人公就寝已久;言蟋蟀之声“相伴”,恰恰说明独枕无伴。她虽然早早降下罗帷,渴望得个好梦,但辗转反侧,久久难以成寐。 到底是什么使她魂魄欲断,伤心不已呢?作者并不作正面的交待。三四句却突然插入了女主人公的直白:“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这问话,充满怨恨。表面是责怪征人不回故园,让自己一年又一年地独守空闺。实际上却是在愤怒地谴责统治者开边黩武,不恤民情,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其实,征夫何尝不盼着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然而,他们哪里又做得了主呢?因而只有“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了。女主人公的诘问,不仅交待了情事本末,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声色口吻。而且,从“每岁送寒衣”中,使读者了解到她的夫婿征戍边地已是旷日持久了;从“到头归不归”,又可见其前途未卜,命运难以预料。而今,自己尚可“一行书信千行泪”,寻问“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然而又焉知明年会不会“征客迈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张汯《怨诗》)呢?又焉知有一天会不会“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呢?这千头万绪,千愁万虑又怎能不使她忧伤不已,难成梦寐呢? 下片, “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映现出女主人公面部大特写,她欹枕垂泪,泪珠成串成串地滚落在枕边;离愁别恨的终日折磨使她年轻的面庞日见憔悴了。恍惚间,她似乎看到丈夫就在自己面前。于是,开始喃喃地向他诉说离别后无穷无尽的思念:“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你走后,这个家令我感到处处触景伤情。你为我罗衣绾结的同心结,自别后,到如今,我就不曾看过一眼。她是忘了看吗?不,是不敢看啊!因为,那上面带着丈夫的温情,会使她想起二人相亲相爱的甜蜜生活。不见已是难忘,天天观看更何以堪?因而,由“不曾看”更可见出她的深情似海,此确为至热至切之语也。假如说上片的诘问语气冲动,似乎显得有些唐突的话,那么,这句道白则是从深深罗帐之中传出的一声幽幽的叹息,那样悲伤,又是那样的无奈。 这首小词,在谋篇布局上极有特色。上片,两句白描,两句告白;下片,亦是两句白描,两句告白。上片通过清冷的环境气氛描绘,写出了女主人公寂寞难熬的生活;下片白描则对她忧思伤怀作了进一步的刻写。而上下四句告白,语虽简,而意甚丰。她的思念,她的忧虑,她的怨愤,千言万语都在这诘问、叹息之中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了。白描与告白相间,不仅形式回环、齐整,而且有声有色,将人物的形象刻划得更加形象鲜明。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该篇约作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是一首通过誓愿表现女主人公追求坚贞不谕爱情的民间词。 女子与所爱的人欢度良霄,在尽情享受爱情甜蜜果实的同时,又有当时社会妇女易遭遗弃的阴影掠上心头,喜忧参半,于是并发出激切的誓辞,表示海枯石烂永相爱。上片首句突兀而起,开门见山:“枕前发尽千般愿”。 “愿”,盟誓。爱情誓言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宣泄,现在又饰以“尽”与“千般”这类极端性的词语,其决心就显得更加坚定。此句开全篇之端,又摄全词之魂,下面一气贯注的誓辞,都由此滚出。以盟誓表达爱情的真挚专一,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第二句连用“要休”与“且待”两词,表示爱情罢休要等一系列条件实现了才有可能,就是从反面的角度来抒写,其决绝态度更显突出。这词上下片连成一气,从上片第二句始,至下片第二句终,词中一共举出了五种自然现象作为假设,那就是“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即青山烂掉,沉重的秤锤在水面上浮起,黄河彻底干涸,各居东西、此出彼没的参星和辰星同时在白天出现,本来指向北面的北斗星的斗柄转而指向南面,说要等到这些事出现了爱情才会终止。但事实上所举五种假设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忠于爱情的坚强意志。该词从首句起,就像冲飙激浪,滚滚而下,一泻千里,而至下片第三句,则作一停顿回旋: “休即未能休”,意为即使上述五种情况都已成为事实,似乎爱情可以罢休了,但还是不能罢休。接着又提出一个新的假设:“且待三更见日头”,要等半夜三更见到太阳,才能让爱情终止。这是运用似退实进的手法,进一步加强词意,从而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绝不使爱情破裂的决心。 这首词感情炽热泼辣,率直外露。从起句“发尽千般愿”始,其感情的倾泄,就犹如火山喷涌,岩浆四溅,一发而不可收拾。下面又重复连用三个“休”字、三个“待”字,加强语意,加重语气,感情色彩越显浓烈奔放。此词构思奇异巧妙,独特新颖。为了表示决不中断爱情,词中提出了一系列假设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极端的,荒谬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事实的,这就比直白地表达爱意更加强烈,更加撼人心魄。在进行假设时,该词用了从“青山烂”到“三更见日头”的一连串比喻,来说明假设绝不会变为现实。这些比喻来自于平常的自然现象,形象贴切,富于生活气息;设喻还重复联贯,连用六种意象形容同一个意思,层见叠出,错综利落,这种博喻修辞手段的运用,既使表情达意鲜明生动,又起渲染强调的作用,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读这篇敦煌曲子词时,很容易使人想到汉代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两者在内容、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上邪》表达对爱情忠贞的誓言,既从“长命无绝衰”的正面来写,又从“乃敢与君绝”的反面来写,首尾殊途而同归,在前后写法变化中感情的抒发得到强化。这首词抒写爱情的山誓海盟,完全从“要休”的反面角度来写,在连续地反复地提出不可能实现的假设条件中加以充分表达。《上邪》运用博喻,从“山无陵”直到“天地合”,无所间断,一气呵成,而这篇《菩萨蛮》在连贯地用了五个比喻后,在“休即未能休”处略作顿挫,再以一个比喻作假设,更有曲折跌宕之致。此词对《上邪》来说,既有所继承,又推陈出新,独具一格。它是一阙带有民间词鲜明特点的爱情绝唱。 《菩萨蛮》《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①,要休且待青山烂②。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③,北斗回南面④。休即未能休⑤,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释】 ①愿:盟誓。②休:罢休。这里指男女双方停止相爱。③参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居东方,此出彼没,不能同时出现。④北斗:星座名,共七星,形状像斗,第五星至第七星成柄形,指向北面。回南面: 转移而指向南面。⑤即: 相当于 “则”。 【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誓言表现女主人公追求忠贞爱情的民间词。 女子与所爱的人欢度良霄,在尽情享受爱情甜蜜果实的同时,又有当时社会妇女易遭遗弃的阴影掠上心头,喜忧参半,于是迸发出激切的誓辞,以表示海枯石烂永相爱的决心。上片首句突兀而起,开门见山: “枕前发尽千般愿”。爱情誓言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宣泄,现在又饰以“尽” 与 “千般”这类极端性的词语,其决心就显得越发坚定。此句开全篇之端,又摄全词之魂,下面一气贯注的誓辞,都由此引出。以盟誓表达爱情的真挚专一,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第二句连用 “要休”与“且待”两词,表示爱情罢休要等一系列条件实现了才有可能,就是从反面的角度来抒写,其决绝的态度更显突出。这词上下片连成一气,从上片第二句始,至下片第二句终,一共举出了五种自然现象作为假设,那就是“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即青山烂掉,沉重的秤锤在水面上浮起,黄河彻底干涸,各居东西、此出彼没的参星和辰星同时在白天出现,本来指向北面的北斗星的斗柄转向指向南面,说要等到这些事出现了爱情才会终止。但事实上所举五种假设的现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执着态度和对爱情永固的坚定信念。该词从首句起,就像冲飙激浪,滚滚而下,一泻千里,而至下片第三句,则又作一停顿回旋:“休即未能休”,意为即使上述五种情况都已成为事实,似乎爱情可以罢休了,但还是不能罢休。接着又提出一个新的假设:“且待三更见日头”,要等半夜三更见到太阳,才能让爱情终止。这是运用似退实进的手法,进一步加强词意,从而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绝不使爱情破裂的决心。 这首词感情炽热泼辣,率直外露。从起句 “发尽千般愿”开始,其感情的宣泄,犹如火山喷涌,岩浆四溅,一发而不可收拾。下面又重复连用三个“休”字、三个“待”字,加强语意,加重语气,感情色彩越显浓烈奔放。此词构思奇异巧妙,独特新颖。为了表示决不中断爱情,词中提出了一系列假设条件,条件达到,爱情才断绝,而这些条件是极端的,荒谬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事实的,这就比直率而明白地表达爱意更加强烈,更加撼人心魄。在进行假设时,该词用了从“青山烂”到“三更见日头”的一连串比喻,来说明假设绝不会变为现实。这些比喻来自于平常的自然现象,形象贴切,富于生活气息;设喻还重复联贯,连用六种意象形容同一个意思,层见叠出,错综利落,这种博喻修辞手段的运用,既使表情达意鲜明生动,又起渲染强调作用,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语言信口信手,通俗浅白,表现出显著的民歌特色。 这篇敦煌曲子词与汉代乐府民歌《上邪》,在内容、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极为相似,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此词始终从反面角度表情,所作假设更多,所用句式更长,因而设誓的效果更为强烈;在连用六个比喻中间,略作顿挫,更有曲折跌宕之致。它对《上邪》既有所继承,又是推陈出新、独具一格的。 《菩萨蛮》《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①,寒山一带伤心碧②。暝色入高楼③,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④。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 ①平林:指遥望中平齐的树林。漠漠: 广漠、寂静。②寒山:指深秋的山。③暝色: 日暮昏暗之色。④伫(zhu注)立:长时间地站着。宿鸟: 回窠的鸟。 【词大意】 远处密密平齐的树林,在暮色苍茫中是那样寂静。傍晚的轻雾,弥漫缭绕,如烟如纱。远处群山连绵不断,征人看到这青绿色的山峰,引起无限伤心。夜色想必已笼罩着绣楼,佳人一定在楼上因思念自己而发愁吧。或又移步下楼,久久地伫立在洁白如玉的台阶上,痴痴地望着那匆匆飞入林中的宿鸟。她多么盼望征人早日踏上归程啊! 然而迢迢的归程,一路上不知要经过多少长亭、短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子乡愁的词。词上下片之间,词意紧密相连,一气贯注。 开头两句,写客居他乡的游子,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密林上空,一片迷茫朦胧,冷清荒凉。征人在暮色苍茫中隐约看到碧色的寒山感到十分伤心。这里人物进入了画面。在这凄清、肃杀的秋色中,在这暮霭朦胧的黄昏里,一个远离家乡、辛苦漂泊的游子,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他“伤心”旅途艰辛,思归不得; 他“伤心”久别玉人,不能团聚。这和杜甫 《滕王亭子》 “清江锦石伤心丽”、杜牧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笔法相似。“伤心”、“寒”字是人物心境的反映,是重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 《人间词话删稿》)。 三、四句,是写游子由眼前的景物所引起的联想与想象。由上文“伤心”二字宕开。眼前是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这怎不会使游子联想到家乡的此时此刻:幽晦之色一定笼罩着玉人的绣楼,她一定在楼上因思念自己而发愁吧。“人”指家中的思妇。这种触景生情的写法,诗词中常见。如梁费昶《长门怨》“向夕千愁起”,唐孟浩然《秋登南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赴春愁”,都和这两句意境相近,均由暮色引起愁闷。 五、六句,依然是想象,紧承上片的后两句。想象家中的妻子不仅在暮色苍茫中登楼眺望,为丈夫远游不归而愁绪绵绵,而且又移步下楼,站立在洁白如玉的台阶上盼望自己的归来。一个“空”字,写出思妇在秋风吹拂下久久站立,等待游子归来而不得的失望和怅恨心情。“宿鸟”句,一方面是实写,写鸟儿疾飞入巢。一方面也是用想象手法,从侧面写出了游子的情思。鸟儿都能早飞暮宿,投林相聚,而自己却只能远游他乡,归家不得,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 “归” 字可说是全词的词眼。 最后两句是紧承前景而展开的内心描写。以设问语气揭示了游子思乡之情。“何处是归程”是由黄昏时分引起的内心活动,是自问归去之路,亦问归去之期。“长亭更短亭”是自答。只见亭亭相连,即只有饯别之处,而无归去之途,更无返乡之期。这里笔法极为含蓄、深沉,无限惆怅感伤之情,尽融化在这亭亭相连的景物描绘之中。 全词着力刻画游子思乡的怅惘情怀。开头用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来渲染;接着以“暝色入楼”的联想,“思妇伫立”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游子思乡之情;最后以含蓄有力地设问句点明了题意。全词脉络分明,跌宕有致,情景交融。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娴熟的笔法,为我们创造了 “纯熟高浑”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读者。 《菩萨蛮》《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②,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③,双双金鹧鸪④。 【注释】 ①小山:又称“屏山”、“眉山”,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认为是唐代妇女的“发间金背小梳”。②鬓云:鬓发卷曲如云。③襦:短袄。④金鹧鸪: 金线绣的、新贴在罗襦上的鹧鸪图案。 【词大意】 发间重重叠叠的饰物闪烁不定,轻扬欲飘的鬓发如流云微拂着女子雪白细腻的面颊。她懒懒散散、无情无绪地正在梳妆打扮。她用两面镜子前后对照,镜中的容颜与发上的花饰相互映衬,她的衣服上有刚刚绣好的一对金线鹧鸪。 【赏析】 温庭筠的这14首《菩萨蛮》词是他的代表作。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记载,这些 《菩萨蛮》都是供奉皇帝给宫女们演唱的“宫词”,因而大多以 “宫怨”和“闺愁” 为题材,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词集中描写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晨起梳妆打扮的情态,很能体现温词艺术风格中精工华美、绵密婉曲的一面。 词的上片从女子头上的饰物和容颜写起:“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勾勒出一个珠光宝气、秾丽香艳的女子形象。只见她发间重重叠叠的饰物在晨曦下闪烁不定,轻扬欲飘的鬓发似流云微拂着她雪白细腻的面颊。这两句设色浓烈,用笔精工。“金明灭”三字特别显出词人对事物细微差别的敏感,他准确捕捉住金银牙玉小梳与晨曦相互映衬,随着人物的动作时明时暗的特点,用“明灭”表现那种闪烁不定的景色,刻画人物的形态,显得十分精妙。“鬓云欲度”的“度”字,赋予物象一种飘动感,又极富联想,使人好像可以从这如云的鬓发想见女主人公的风韵和魅力;而“香腮雪”三字却纯粹写形、写实,“香”是嗅觉形象,“雪”是视觉形象,以色、香一起点染来写人物容貌,就不免散发出较浓的脂粉气了。三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梳妆情形:“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里的“懒”字、“迟”字,都是点睛之笔。词人通过写女主人公无情无绪地画蛾眉、懒懒散散地梳妆的几个动作,暗示她没有心绪精心打扮自己,从而使其独处的孤独寂寞和百无聊赖的情景宛然而见。由此看出,词人很善于从人物情态动作的细微处探求情感的活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摹入微而又含蓄婉曲。 下片的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女主人公梳妆之后,用前后镜相与对照,镜中的容颜与发髻上所插之花彼此衬托,显得格外动人,也流露出一点自怜自赏之意。这两句特别富于暗示性:好像在以人花相比,感叹人不如花,以为花有芳时而人却青春虚掷;又好像由花及人,想到花犹有人相恋,而人却无人怜取。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作角度一转,从直接写人物的形态、动作,忽然转而写人物眼中的服装:只见她试穿起新衣,想不到映入眼帘的,偏偏是衣服上新绣的一对对鹧鸪鸟。金鹧鸪的成双捉对,与女主人公的寂寞独处形成了鲜明对照,此时此刻,女主人公心中会如何着想,词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余地。 这首词写情深曲含蓄,几乎没有用任何笔墨去直接描写人物的情感心境,却通过对人物形态的刻画、景物的描写,以暗示性的笔触,将女主人公孤寂、无聊、渴望得到爱情的种种心态逐层显露,曲曲绘出,创造出一种迷离隐约、若隐若现的艺术境界。在遣辞用字上,词人善以华美绮丽的字眼渲染气氛,精心刻画:金明灭的小山,欲度的鬓云,如雪的香腮,新贴的金鹧鸪,五光十色,以此造成了浓烈华美的气氛; 同时又以 “懒起”、“弄”、“迟”等富于情态的词点出人物独处的寂寞之情;用人花相映、企慕成双的鹧鸪等细节透露人物内心的隐秘; 有意借助绚烂的色彩反衬情感的孤凄,以产生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都使这首词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回味的余地。 《菩萨蛮》《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②,皓腕凝霜雪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合:应当。②垆边人似月:指当垆卖酒的女子很美。《晋书·阮籍传》载:阮籍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酤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这里暗用此典,喻指卖酒女子之美。垆,酒铺存放酒瓮的台子。③皓腕: 洁白的手腕。 【赏析】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词尽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迷人色彩,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丝欲还乡而不得的淡淡隐忧,诗意朦胧,文笔跳脱,表现出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的艺术特色。 词的开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用笔极轻淡平实,却很耐人寻味。粗读起来,似乎两句不过重复着一个“江南好”的主题,但真正透露其中情感线索的却是那两个副词——一个“尽”字,一个“只”字。想来既然是“尽说”,那就是众口一辞了,自然也当包括游人在内,可下句偏又单独拈出“游人”来,字面上说人人皆称江南好,我这天涯游子只当老于此乡了,可玩味再三,这“尽说”与“只合”的口气,又分明带有几分不得不如此的自慰之意。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只合”是推想之辞,而不是必定如此之谓。这两句实际表达了词人作为游人对“江南好”的种种复杂心情:他既爱恋江南美景,又不能真正“乐不思蜀”,可一旦真要还乡,又归还不得。这种心情使他的词一开篇就带有一种强颜欢笑、无可奈何的感情色彩。 接着,下面描绘了一幅开阔明丽的艺术画面:“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到处是明净碧蓝的春水,水天相映,那一碧天色倒映于水中,显得春水格外澄澈动人。这是对画面背景的大笔渲染,而画面的焦点还在那漂荡于水面的漂亮画船上。这里词人没从正面描绘船上游人的形象,却以这样清幽深邃的意境暗点游人的心情:这是多么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活,置身其中,又何妨暂时抛却人生的一切缺憾,索性悠闲地躺在画船上,听着雨声入睡呢。 上片重在描绘景中之情,写对山水美景的强烈感受,下片却转而写人事,以自己钟情的女性之美,表现江南的独特魅力:“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两句写得含蓄蕴藉。月亮,大概是最富于想象的意象了。李白《越女词》中说:“镜湖水如月”,以月喻水光的澄澈晶莹;《诗经·陈风·月出》则已经用月写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借月色喻女子“美色之白皙”,宋玉《神女赋》中也有“皎若明月舒其光”之句形容神女容貌肤色的皎洁有光泽。这里当取《诗经》及宋玉之意,总写酒家女子之美。下句则以特写的手法描写酒家女子肌肤之白,将她的如月之美具体化。这两句都用了比喻,一为明喻,一为暗喻,两个比喻都抓住了人物的神采风韵加以刻画,不落俗套,颇能传神。 以上几句尽情写出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沉醉之心与依恋之情,但词人却并未把这种轻快的情绪一直贯穿全篇,在结尾二句又再作波澜:“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听起来,好像词人仍在诉说着,江南如此之美,怎能未老还乡呢!一旦真的还乡,岂不要日夜思念江南,令人伤心断肠么!但这里的 “莫” 字、“须” 字说得那么干脆决断,毫无商量的余地,联想到篇首的 “只合江南老”,是不难从这渐渐低缓的旋律中捕捉到那一两声近乎哀叹的不和谐音符,体味出词人万般无奈的遗憾之情的。 这首词虽只是一支短短的小曲,却能把清脆的快板声与低沉的和弦声在此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色调时浓时淡,时明时暗,疏淡之中有抑郁之情,明快之中又含隐忧。文笔起伏跌宕,抒情婉转纡曲,语言却明白如话,充分写出了人生的种种欢乐与失意、美满与缺憾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