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声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𫔧𫔧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① 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② ;又兵象也,于时用金③ 。是谓天地之义气④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⑤ ,夷则为七月之律⑥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⑦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⑧ ,黟然黑者为星星⑨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是宋文名篇。宋代文人把散文引入诗、词,也引入赋,改造了六朝以来盛行的骈赋,给这种文体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更自由地状物抒情。欧阳修此文既出,苏轼《赤壁赋》继响,遂成后代楷模。因此,《秋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赋的主旨在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事上书切责司谏高若讷,初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构陷,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丁母忧刚刚期满复官,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几乎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了,身体、心态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但伤秋毕竟是一个古老的主题,用这个主题写出的名篇不少。“秋思遥深”,人多如此,单凭这一点,不可能使这篇文章获得那么高的声誉。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是因为在艺术上确有人所难及的地方。 试潜心一读这篇《秋声赋》,给你的第一印象便是秋声满耳,感受到有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无边秋意缭绕在你身旁。这说明本文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写秋声而如此摇动人心,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他把秋声比拟为淅沥潇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 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风雨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 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第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 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那秋色: 轻烟飘飞不绝,薄云虽少未尽,色调是惨淡的。那秋容: 晴天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云薄则感到天高,天愈高则愈感空旷寥廓。那秋气: 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至于秋意,则萧条寂寞,仿佛万物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这一层写秋之为状,好像游离于题面“秋声”;其实,“写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因为,秋声来自秋风。风因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同而有疾徐大小之别,又因流动的方向不同而有东西南北之分;如果风速风向相同,便很难说秋风与别的风有多大区别。用了“秋之为状”一加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古人云: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正是此意。 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音乐写秋之为心,藉秋心进一步渲染秋声。刑官古名“秋官”,秋天又是用兵的季节,因此秋有一种肃杀之心。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与秋相应的是商声;“商”、“伤”通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是夷则。“夷”字可训为杀戮,正与物盛则衰、草茂当杀的自然规律相应。秋之为心如此,故万物逢秋而兴悲,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正不必拘拘于训诂。 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悄凄怆的意境。 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军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秋色“惨淡”,令人联想起孤儿寡妇无食无衣的面色,对此能不触目心伤吗?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无非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声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读斯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徬徨,愀然难以为怀。客观景况融进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悄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 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这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主人耽心“绿肥红瘦”,而侍儿“却道海棠依旧”,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更显得两间一人,徬徨寂寞,不仅相映成趣,而且相得益彰。 第三,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 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铮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感慨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音量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腾”、“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胜。 至于描秋声、秋状之景,融“百忧感其心”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更是欧文共同的优点,非本篇所独具。 字数:3417 赖汉屏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曰: “异哉(3)! ”初淅沥以萧飒4,忽奔腾而砰湃(5), 如波涛夜惊(6), 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 𫔧𫔧铮铮(7),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8),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9):“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10)。四无人声(11),声在树间。” 余曰: “噫嘻(12),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13)?盖夫秋之为状也(14),其色惨淡(15),烟霏云敛(16);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7); 其气栗冽(18),砭人肌骨(19);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20)。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21),佳木葱茏而可悦(22); 草拂之而色变(23),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24),乃其一气之余烈(25)。夫秋,刑官也(26),于时为阴(27); 又兵象也(28),于行用金(29)。是谓天地之义气(30),常以肃杀而为心(31)。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2),故其在乐也(33),商声主西方之音(34),夷则为七月之律(35)。商,伤也(36),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37),物过盛而当杀(38)。 “嗟乎(39)!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40),百忧感其心(41),万事劳其形(42),有动于中(43),必摇其精(4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45),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46),黟然黑者为星星(47)。奈何以非金石之质(48),欲与草木而争荣(49) ?念谁为之戕贼(50),亦何恨乎秋声!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51),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1)欧阳子: 作者自称。(2)悚然: 吃惊的样子。(3)异哉: 怪呀。(4)初: 最初。淅沥: 细雨声。这里形容风声。萧飒: 风声。(5)砰(peng)湃: 波涛冲激之声。(6)夜惊: 夜间骤起,令人震惊。(7)𫔧(cong)𫔧铮(zheng)铮: 金属相碰击的声音。 (8)衔枚:古代行军兵士嘴上横叼着枚,以防喧哗。枚:小木棍,形状象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后。疾走: 快跑。(9)童子:少年男仆人。(10)明河: 明亮的银河。(11)四: 四方。(12)噫嘻:感叹词。(13)胡:何,疑问代词。(14)盖夫:发语词。为状: 呈现出来的样子。(15)惨淡: 阴暗无色彩。(16)霏:雨雪或烟云很盛的样子。敛:聚集。(17)日晶: 阳光灿烂。(18)栗冽: 凛冽,寒冷。(19)砭: 刺穴位治病的石针。(20)寂寥:冷清空虚。(21)丰草绿缛: 茂密的草碧绿稠密。(22)葱茏: 青翠茂盛。(23)拂: 吹刮。之: 指秋风。(24)所以摧败零落者: (草木)摧折、败坏、凋落的缘故。所以……者,……缘故。(25)一气: 指肃杀的秋气。余烈: 余威。(26)夫秋,刑官也: 秋天是分属刑官的季节。《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刑官:执掌刑狱纠察的官,就是司寇,分属秋官,取其肃杀之意。(27)于时为阴:在一年四季中分属于阴。古人把一年四季分为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汉书·律历志》: “春为阳中,万物以生; 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时:时令,即四季。(28)兵象: 用兵的象征。因为战争是肃杀之事,所以古代征伐多在秋天。(29)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用金:古人认为秋天是金起作用的时候。《汉书·五行志》: “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30)是谓:这就是所说的。天地之义气:天地间的肃杀之气。古人认为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气,这种气会因四季而变化,如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秋天是行刑惩罚不义之人、用兵讨伐敌人的季节,也就是伸张正义的时节,所以肃杀之气,又叫 “义气” 。《汉书·天文志》: “太白曰西方秋金,义也。” (31)肃杀:摧残万物。心:用心,目的。(32)生: 萌生。实: 这里用作动词,结果实的意思。(33)乐: 音乐。(34)商声主西方之音: 商声是代表西方的声音。按照我国古代乐理,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把五音和四时(四季)相配合,角属春,徵属夏,商属秋,羽属冬,宫属中央。西方是秋天的方位,所以说“商声主西方之音” 。(35)夷则为七月之律: 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夷则是十二律之一。律是正音的器具,十二律是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其名称依次是: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把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合; 太簇配正月、夹钟配二月、姑洗配三月……夷则配七月。《史记·律书》: “七月也,律中夷则。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 (36)商,伤也: 商音是悲伤的声音。(37)夷,戮也: “夷” 字是杀戮的意思。(38)物过盛而当杀: 万物过了繁盛时期,就该当走向灭亡。(39)嗟乎: 感叹词。(40)惟物之灵: 是万物之灵。灵: 灵性。(41)感: 触动。(42)劳其形:使他们的身体受劳苦。形: 指身体。(43)动于中: 内心受到触动。中: 内心。(44)摇: 撼动。精: 精神。《庄子·在宥》: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45)思其力之所不及: 思考自己的智力所达不到的事情。(46)宜:应该,必然。渥(wo)然: 润泽的样子。丹: 红色。槁(gao)木: 枯木,指衰老。(47)黟(yi)然: 黑的样子。星星: 比喻点点白发,也就是花白的头发。(48)质:人的肉体。(49)荣: 荣华。(50)戕贼: 摧残。(51)唧唧: 虫鸣声。 〔鉴赏〕《秋声赋》是宋代著名散文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嘉祐四年(1059)。这篇文章,文笔精秀,描述精妙,艺术价值很高。 全文一开始,作者描绘了秋夜听秋声的情景,着力于意境的绘写,幽美且又深邃。“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 ”这段话包含着几个连续性的动作: 夜读、闻声、悚听、惊叹。它告诉我们,秋声是不期然而至,其声在微妙之间。但作者立刻神情悚然。他在秋夜闻声惊叹,显示出他敏锐地捕捉生活现象的才能。立全篇艺术境界之“眼” 的,是一个“听” 字。这不仅吻合了“秋声” 的 “声” 的特征,“声” 只能凭借 “听” ,而且,独特地表现了一个听觉形象。接着的一段精妙绝伦的文字,就是根据这一听觉形象加以描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由远及近,由小及大,层次分明。由 “初”到“忽” ,包含着秋声转换的过程。作者以“淅沥”雨声喻萧萧秋声,把难以捉摸的风声,用可以感触的雨声加以名状,显得别出心裁。“忽” 字的楔入,使境界为之一转,作者放笔大书: “奔腾而砰湃” ,立足于声势的渲染,奔腾不息,澎湃有声。紧接着,作者用一比喻: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夜起波涛,则分外清晰; 风雨大作,突然降临,则格外惊心动魄。这个比喻是补充,是艺术的强调,将秋声的“声”和“势” 加以形象化的概括。以上是就“声”本身进行描述的。作者似觉意犹未尽,从“声”作用于外物的角度,进一步进行渲染: “其触于物也,𫔧𫔧铮铮,金铁皆鸣。”秋声穿云渡林而来,掠过了天地间的万物,金铁为之发声,铿锵和鸣,可见秋声作用之大了。紧接着,作者又用一个比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精当熨帖的比喻,又将难以捉摸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了。奔击的大军,不是鼓乐振天,士声喧哗,而是“衔枚疾走” ,不是表现声势繁闹,而是独特地表现出急迫感和森严感: 悄然无哗,却有人马急行之声。用这样的比喻形容秋声,十分准确而形象。在经过这样的渲染、描述后,安排了作者和童子间的对话。“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回答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就交代出,是渡过树林而来的声音。不可“视之” ,只能“听之” ,这就进一步突现了秋声的难以捉摸,也反过来突现了作者捕捉微妙之声的审美才能。童子对于“此何声也” 的疑问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这便给下面作者的洋洋洒洒的议论拓开了文路。于是,作者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作者闻声感慨,不绝如缕。上文只写“声” ,而并未点出是“何声” 。这里的“此秋声也” ,方才点题显豁。一旦点题,作者就扣题不放,掭笔铺墨,张扬文字,从众多侧面,丰富秋声的艺术表现内容。“盖夫秋之为状也” ,总绾下文,决起挥洒自如的抒写文字。 先写“色”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秋天降临,草木摇落,一片昏黄,是为“惨淡” 。烟气飘飞,云雾消失,概括了秋色的特征。 继写“容”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作者把秋天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描绘,写出它的特有容姿,清明洁爽,天气高远,阳光灿烂。 再写“气”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栗冽是概写秋气之寒,用“砭人肌骨”的独特感受,将秋气进一步予以突出。 后写“意”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水瘦山寒,草木凋零,当然显得萧条冷落。 最后写“声” ,“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渲染了秋声的特征,秋声的威力,呼号而至,奋发而起。 随后,作者另采墨色,拓开一笔,描写大自然本来的葱茏情景:“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作者的文笔宕开后,又猛收回来,因为写草木茂盛不是目的,他的本意是渲染、对比秋气之烈。“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这两节文字对比成文,就分外的鲜明,因而,下文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就因为上文的铺垫充分而显得有着落。这一句既关合了上文,解释了 “摧败零落”的根本原因,是秋气余烈所致,又拓开了下文,就秋气余烈,铺展文词。“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开始了情味四溢的议论。肃杀的秋天,就象执掌刑法、狱讼的刑官,令人望而生畏。《汉书·律历志》曰:“春为阳中,万物以生; 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接着,作者又把秋天比喻为“兵象也,于行为金” ,秋天有肃杀之象,因而如战争之象。《汉书·五行志》曰: “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 正因为秋天象刑官、如兵象,它是凛冽肃杀的象征,古人就以秋天作为决狱讼、征不义、诛暴慢的时节,来张扬秋气,也就是张扬“义” 气,于是,作者写道: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接着,作者又用宫、商、角、徵、羽五音来比附秋声。“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欧阳修巧妙地用音乐之理来比喻秋天之烈: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商声是悲伤之音。“物过盛而当杀” ,盛夏过后,万木到达其发展的顶峰,“过盛而当杀” ,应当削减,以至消灭。因而,秋天的来到,正是反映了天地运转的客观规律,欧阳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的运动法则。 随后,作者由议论秋色,转而议论人世。“嗟乎! ”一声,我们仿佛听到作者的喟然长叹之声。“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草木本是无情之物,尚且因为发展的规律,飘零凋落,何况是人呢? 作者在议论人世之前,先出此句,除了有承接上文的作用,还有着逼入下文议论中心的意图,从而使各章节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了无凿痕。“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又“灵”在何处呢? “灵”就灵在人是有情的,恰与上文所述的“草木无情”相对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情。”人生在世,触万物而忧百事,百忧俱至,劳其形骸,他们“有动于中” ,内心受到触动,必然感情激荡。“而况” 一词,迭进文意,“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更有那些力不能及、虑不能达的情况发生,这就更使人心力交瘁了。于是,“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容颜改变了。《诗经·秦风·终南》曰: “颜如渥丹” ,容貌红润焕彩,变成了枯木失色。谢灵运诗《游南亭》有句: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黝黑的头发变成了星星般的白发。文意至此,似有衰飒之感,但紧接着的反诘句却振起笔势。“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人非金石,怎么能和草木争荣呢? 人的衰老是忧虑愁思折磨的结果,又怎么能怨恨秋声呢? 作者在描述秋声时,虽有一定的叹老嗟卑、飘零之感,但对人生,基本上是持进取的唯物主义态度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 和谐协调的意境。我国古典散文讲究意境的创造。它包括“意”和“境”这两个方面。“意”和“境”应该互相协调和谐,才能形成具有整体感的艺术画幅,“意”大“境”小或“意”小“境”大,都是违反艺术的和谐律的。《秋声赋》做到了意境相谐、情景交融。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较为萧飒,并以一线贯串全篇始终。适应着这样的感情基调,作者的设境描景都与之相吻合。秋夜的情思和秋夜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得到完美的统一。 特别显目的是,作者成功地运用动静制宜的艺术辩证法,以秋声来烘托秋思。一开始,用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衔枚疾走的“动”,创造了富于动态感的艺术境界,激荡着读者的心潮。但是,一声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耿耿星河,横卧天宇,万喙息响,又转入“静”的艺术境界之中。读此,仿佛看到星月冷挂眼前,清凉秋气直透人们肌骨,由“动”入“静”,艺术境界分外的深邃。一大段作者的感慨,议论风生,侃侃而谈,仿佛只有“意”的阐发,而无“境”的描述,但最后一节突然跳入眼前即景: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童子垂头而睡的情态,正是对静态的绝妙描绘。而秋虫悲鸣,表面是写“动” ,实质是写“静”。在秋夜之中,惟闻虫声唧唧,这不正是反衬出万籁俱寂的“静”吗? “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虫声助长着叹声,则更见叹息悠然,绵绵不绝。这收束全文的最后一笔,达到意和境的相互契合、情和景的交融有机,浸沉在凄清、冷寂的特殊的艺术氛围之中,获得言尽旨远的深长的艺术效果。 铺张扬厉的文笔。《秋声赋》顾名思义是赋体。它虽不同于六朝和唐代的骈赋、律赋,吸收了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但它毕竟发扬了赋体的某些优点。陆机在《文赋》中说: “赋体物而浏亮”。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总结了赋在表情绘物上铺张扬厉的特点。欧阳修的这篇《秋声赋》正是这样。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形象,捕捉到笔下后,反复濡墨,反复言之,再三渲染,直至刻形尽相、情满意足为止。例如写秋声的特征,确是抓到本质,然后纵意挥写,妙喻层出,如珠落玉盘。写“秋之为状” ,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从许多方面,逐层写来,不厌其多。描其色,绘其容,写其气,传其意,达其声,文满墨饱,秋天的特征,在经过多方渲染后,显得丰厚饱满。 虽然作者运用了赋的某些手法,但又不是滥施笔墨,而是在铺张扬厉中追求文词的经济。《秋声赋》用词用语,至为精练简约,达到铺扬蹈厉和精约省俭的有机统一。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经五代到宋初,已显衰落趋势,欧阳修振起衰势,他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开一代文学新风。《秋声赋》就是一个证明。 圆活精粹的结构。《秋声赋》篇幅精粹,但非一览无遗。内在的结构层次异常分明,却又衔扣得十分自然。全文以夜闻秋声始,到夜听虫声止,首尾以写景相映照、呼应,艺术格调一统全篇,联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由听秋声,到状秋声,连类比附,先轻敷淡墨,然后纵洒文词,文字密度渐次加大。一段文字写得情状并茂、兼声兼色,先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性印象; 明确此声是何特征,但尚未触及一个“秋”字。然后,作者的一句发问: “此何声也” ,揽起文意,直通题旨。童子不得要领的回答,留下作者议论的广阔天地。于是,作者马上写道: “此秋声也”,是对童子回答的回答,因而两个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十分巧妙,毫无生硬凑泊之弊。由于前面写声的文字,形象飞动、词色优美,因而,下面对于秋天的议论就不致流于抽象空洞。写秋天一段文字,色、容、气、意、声,面面俱到,一笔不漏,给人整体印象。然后,突出秋意的“烈”字。围绕这个“烈”字再铺排文字,用刑狱、兵象、五行、天文、音乐为喻,多方论说。这段文字,潇洒通脱,时而发为描述,时而转成议论,时而又引经据典,文意曲折,一宕再宕,却又行云流水,转折通畅。“嗟乎”一段,先从上文“草木”过渡而来,显示出作者开拓新的文路时,处处不忘照应上文的特色。由“草木” 而及人世。先写人的劳形劳心,再用“而况”,造成新的转折。再用反诘句,又形成转折。整个文章,如曲径通幽,阡陌相系,每一转、每一折,都显得妥帖自如,结构圆熟精美。 文章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段落都插有感叹词,如第一段的“异哉” ,第二段的“噫嘻,悲哉”,第三段的 “嗟乎” ,且又大都按于段首,这样,便于抒发每个段落的感慨情绪,同时,在感叹词的不断显现中,表现出结构的层深迭进,听到了作者回环全篇、一唱三叹的唏嘘之声,是作者独特的创造。 字数:6884 力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07-915页.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𫔧𫔧铮铮, 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①,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②,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③;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④。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⑤,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⑥。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⑦。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①𫔧(cong) 铮铮(zheng)铮: 金属互相撞击声。枚: 开头如箸, 两端有带,可系于颈后。古代行军袭击敌人,常令士兵衔于口中,防止喧哗。这种做法叫 “衔枚”。②明河: 明亮的天河,也称银河。③砭(bia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此为针刺义。④绿缛 (ru):绿草茂密。缛,繁茂。气: 古人认为大自然中弥漫着一种气,这气一年四季会发生变化,如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⑤刑官: 周朝设官,以天地四季为名,掌管刑法、狱讼的官为秋官,取其杀戮之义。阴: 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这里说秋天“于时为阴”。金: 古人把五行 (金木水火土) 分配于四季,认为四季是五行相生的结果,秋天属金。义气: 《礼记·乡饮酒义》说: 天地肃杀之气,从西南方开始,到西北方是极盛顶点,“此天地之义气也。” 由西南方至西北方,正是秋的方位。⑥商声: 古代将乐声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并分配于四季,角属春,徵属夏,商属秋,羽属冬,宫属中央。同时,五声和五行相配,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夷则: 《礼记·月令》 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⑦渥(wo)然丹者:指红润容颜,此指年轻人。黟(yi)然黑者:指乌黑的头发,这里比喻健壮。黟然,黑色的样子。星星: 点点白色,这里形容鬓发花白。 【译文】 欧阳修正在夜晚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来,惊讶地倾听。说道: “奇怪啊! 起初淅淅沥沥,凄凉萧飒,突然又奔腾澎湃,好像波涛在晚上惊骇汹涌,狂风暴雨突然来到。这风碰到物件上,叮叮咚咚,金属都碰响了又像奔向敌方的士兵,口含禁枚急跑,听不到号令声,只听到人马行走之声。”我对童子说: “这是什么声音啊? 你出去看看。” 童子说: “星月洁白,银河挂天,四处无人声,声音来自树林里。” 我说: “啊! 令人悲伤啊! 这就是秋声了,为什么它要来呢? 说起秋天的形状,它的颜色惨淡,烟云都聚结; 它的容貌清明,天显得高,太阳也亮; 它的空气凛冽,刺人肌骨; 它的情意萧条,山河荒寂。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喊号叫突起。茂盛的花草绿油油地相互争茂,大树葱郁而可爱。但这些花草被秋风一吹拂就变了颜色,树木一遭遇秋风就落叶子。秋风能使它摧败零落的原因,不过是它的 “气运” 的余威罢了。这秋季,是代表执法官府,在季节中配属于阴; 又代表军事现象,在运行上配属于五行的金。这就是所谓的天地间的 “义” 气,常以严厉为本。大自然对待万物,使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在音乐方面,商声代表西方的音调,夷则是七月的乐律。商,就是伤啊,万物衰老而悲伤。夷,就是刈啊,万物过盛而当杀戮。 “唉!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属动物,惟有他是万物之灵。千百种忧虑感发他的心,千万种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只要有什么感动在胸,一定会摇撼他的精神,更何况思虑他力量不及、智力不够的事情呢? 这只会使容光焕发的红颜变成枯木,漆黑的头发变成花白。为何不是金石材料,想与草木争茂盛? 想想是谁危害了我们,又何必恨这秋声?” 童子没有回答,低头而睡。只听得满屋虫声卿卿,就像助伴我的叹息。 【鉴赏】 这是一篇感怀秋天的著名文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肃杀秋景,是古代文人常用来抒写感伤怨怀的题材,本文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者以秋声起笔,由秋风所到,山川寂寞、草木零落的景象,联想到人生易老,抒发了对人世感伤、人生劳顿坎坷的悲情愁绪。文章紧扣秋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不露痕迹,尤其是写景状物,技法高超。开篇描绘秋声,以风声、雨声、涛声、金鸣声、人马声等加以类比,使无形的秋声可闻、可见、可感; 然后又用两段篇幅,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秋声等多方面,生动具体地展示肃杀萧条的秋景;最后落到人世,发出 “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的慨叹。在文章形式上,既保留了传统辞赋中的一问一答、骈偶押韵、铺陈排比等特点,又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句法整齐而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音乐美,感染力很强。 字数:2175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28-430页. 《秋声赋》
宋·欧阳修 欧阳子①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②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③以萧飒④,忽奔腾而砰湃⑤,如波涛夜惊,风雨骤⑥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⑦,金铁皆鸣;又如赴敌⑧之兵,衔枚⑨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⑩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11)悲哉(12)! 此秋声(13)也,胡为(14)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15),烟(16)霏(17)云敛(18);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9);其气栗冽(20),砭(21)人肌骨;其意萧条(22),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23)。丰草绿缛(24)而争茂,佳木葱茏(25)而可悦;草拂之(26)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27)零落者,乃其一气(28)之余烈(29)。夫秋,刑官(30)也,于时(31)为阴(32);又兵象(33)也,于行用金(34);是谓天地之义气(35),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6)。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37);夷则为七月之律(38)。商(39),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40),物过盛而当杀(41)。 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42)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43)其心,万事劳(44)其形。有动于中(45),必摇(46)其精(47)。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48),忧其智之所不能?宜(49)其渥然丹者(50)为(51)槁木,黟然(52)黑者为星星(53)。奈何(54)以(55)非金石之质(56),欲与草木而争荣(57)?念谁为之戕贼(58),亦何恨(59)乎秋声?” 童子莫对(60),垂头而睡。但(61)闻四壁虫声唧唧(62),如助余之叹息(63)。 【注释】①欧阳子:欧阳修自称。 ②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③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④萧飒(s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⑤砰(pēng)湃:形容暴雨倾泻、洪水汹涌的声音。 ⑥骤:突然。 ⑦鏦(cōng)鏦铮铮: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 ⑧赴敌:奔赴战场。 ⑨衔枚: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口中衔枚,防止喧哗。枚,一种形似筷子的小棒,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 ⑩明河:即银河。 (11)噫嘻:叹息声。 (12)悲哉:出自宋玉的《九辩》:“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3)秋声:指秋天的风声、虫鸣声等各种声音。 (14)胡为:何为,即“为何”。 (15)惨淡:指秋天草木枯黄,阴暗无色。 (16)烟:烟气。 (17)霏:飞散。 (18)敛:聚集。 (19)日晶:阳光灿烂。晶,明亮。 (20)栗冽:寒冷的样子。 (21)砭(biān):针刺。 (22)萧条:寂寞冷落,没有生气。 (23)奋发:形容风或气发生迅猛,不可遏止。 (24)缛(rù):繁密。 (25)葱茏:青翠茂盛的样子。 (26)草拂之:即绿草一接触到秋气。拂,挨,触。之,指秋气。 (27)摧败:折断,凋零。 (28)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浑然之气。 (29)余烈:余威。烈,威力。 (30)刑官:掌管刑法、狱讼的司寇,周朝称为秋官。因为审决死囚在秋天。 (31)时:指一年四季。 (32)阴:古时以阴阳配四时,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33)兵象:用兵的象征,古代征伐多在秋天,故言。 (34)于行为金:古人认为四季变化是五行相生的结果,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35)义气:天地严凝之气。义,刚正。《礼记·乡饮酒义》:“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36)春生秋实:在春天萌生,在秋天结果。实,结果,名词作动词。 (37)商声主西方之音:商声,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一。五声与四时相配,商声属秋,与四方相配,商声属西方。 (38)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古时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之一。古人将十二律配十二个月,夷则为七月。 (39)商:与“伤”音义同,这是对上句意思的引申。 (40)夷,戮也:《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释名》:“七月谓之夷则,何?夷者,伤也。则者,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41)杀:灭亡,这里是衰败的意思。 (42)有时:有固定时限。 (43)感:心受煎熬。使动用法,使……感。 (44)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 (45)中:内心。 (46)摇:撼动,这里是耗损的意思。 (47)精:精神。 (48)及:达到。 (49)宜:应该,必然。 (50)渥(wò)然丹者:指红润的面色。渥然,色泽红润的样子。 (51)为:变成。 (52)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 (53)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54)奈何:为何。 (55)以:拿,用。 (56)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么长久。 (57)荣:荣盛。 (58)戕(qiāng)贼:残害。 (59)恨:怨。 (60)对:应答。 (61)但:只。 (62)唧唧:虫鸣声。 (63)叹息:感叹,嗟叹。 【译文】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自言自语地说:“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战士正衔枚急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 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凉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何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字数:315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94-498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