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广》


对汉水上游女的热恋,但苦恼着不能到那儿去。
南有乔木,(一) 南方有棵高大的树,
不可休息。不能在那儿休息呀。
汉有游女,(二) 汉水游玩的女郎,
不可求思。不能去追求她呀。
汉之广矣,汉水这样的宽呀,
不可泳思! 不能游泳过去啊!
江之永矣,(三) 江流这样的长呀,
不可方思! (四) 不能划船过去啊!

翘翘错薪,(五) 丛丛杂乱的柴草,
言刈其楚。(六) 我割那长长的荆条。
之子于归,(七) 那姑娘嫁给我,
言秣其马。我喂饱马儿来迎她。
汉之广矣,汉水这样的宽呀,
不可泳思! 不能游泳过去啊!
江之永矣,江流这样的长呀,
不可方思! 不能划船过去啊!

翘翘错薪,丛丛杂乱的柴草,
言刈其萎。(八) 我割那长长的萎蒿。
之子于归,那姑娘嫁给我,
言秣其驹。(九) 我喂饱驹儿来迎她。
汉之广矣,汉水这样的宽呀,
不可泳思! 不能游泳过去啊!
江之永矣,江流这样的长呀,
不可方思! 不能划船过去啊!


注 释
(一)毛亨:“南方之木美。乔,上疏也。”
(二)余冠英:“汉,水名。源出今陕西省宁羗县北,东流入今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三)朱熹:“永,长也。”
顾广誉:“许氏曰,汉言广,谓横渡也。江言永”谓沿溯也。”
(四)陈奂:“今《尔雅》方作舫。《释言》又云:‘舫,舟也。’”
(五)王先谦:“《鲁》、《韩》说曰:‘翘翘,众也’。”
毛亨:“错,杂也。”
(六)朱熹:“楚,木名,荆属。”
(七)惠周惕《诗说》:“言得如是之女归于我,则我将亲迎而身御之,爱之深,不觉辞之昵也。不言御车,而言秣马,欲速其行,且微其辞也。”
朱熹:“秣,饲也。”
(八)朱熹:“蒌,蒌蒿也。”
(九)朱熹:“驹,马之小者。”

注 音
蒌lou娄 驹ju拘

《汉广》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汉广》

 南有乔木,有棵高树南方生,


不可休息。高高树下少凉阴。


汉有游女,汉江女郎水上游,


不可求思。要想追求枉费心。


汉之广矣,好比汉水宽又宽,


不可泳思。游过难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长又长,


不可方思。要想绕过是枉然。



翘翘错薪,丛丛杂树一棵高,


言刈其楚。砍树要砍荆树条。


之子于归,有朝那人来嫁我,


言秣其马。先把马儿喂喂饱。


汉之广矣,好比汉水宽又宽,


不可泳思。游过难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长又长,


不可方思。要想绕过是枉然。



翘翘错薪,杂草丛丛谁高大,


言刈其蒌。打柴要把芦柴打。


之子于归,有朝那人来嫁我,


言秣其驹。喂饱驹儿把车拉。


汉之广矣,好比汉水宽又宽,


不可泳思。游过难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长又长,


不可方思。要想绕过是枉然。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乔木:高大的树木。②息:《韩诗》作“思”。思:语助词。③汉:汉水。④江:长江。⑤方:古称筏子为方,此指坐木筏渡江。⑥翘翘:高出的样子。错薪:长得杂乱的柴草。⑦刈:割。楚:丛生灌木,即牡荆。⑧于归:古代女子出嫁叫于归。⑨秣(mo):喂马。⑩蒌(lou):白蒿草。



[赏析] 此诗是一个樵夫所唱。他热恋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得不到她。在汉水之滨砍柴的时候,浩淼的水势触动了他的情怀,遂唱出这支绝妙的诗歌。他明知所爱的人不可得,却仍不能忘怀。不仅如此,还要幻想得到她的时候如何如何。真是一片痴情,一往情深! 其诚挚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曰“不可”。二三章重复首章后四句,又各有两个“不可”短短的一首小诗,竟浸于一片连接不断的“不可”声中。而歌者的那种无可奈何之情,遂亦沛沛然流注于听者的心田,唤起无限的同情。


首章连用了四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息”字当依《韩诗》作“思”,是语尾助词。《郑笺》曰:“木以高其枝叶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可是,泛泛地讲成乔木之下不可止息,总觉得于理不畅。乔木之下怎么就不能止息呢?即使是枝叶上耸的如白杨之类,也不至于没有荫凉。我想,下面的“游女”既然是专指汉水女神,那么“南有乔木”的“乔木”也应该是专指南方某一乔木而言,或许是神话传说中的一株美丽的大树。心里向往着它,却不能到达它的下面;那不过是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的一个理想而已。乔木的比喻说出所爱之人在自己心目中乃是高不可攀追求不到的。第二个比喻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三家注均以为指汉水女神,已成定论。或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文选》郭景纯(璞)《江赋》中“感交甫之丧珮”注引《韩诗内传》:“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游”字,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其义“当为浮行水上,如《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类”(《诗经新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说对汉水女神徒有爱慕之心,却不可求而得之。“乔木”和“游女”都非人间所有,更非凡人可得,只能徒然想象其高大美丽。这两个比喻,一方面是写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心目中将所爱的人视为极高的理想。足见其倾慕之深、渴望之切与失望之极。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首章的另外两个比喻。江汉并举,互文见义。“泳”字,据《文选》司马长卿(相如)《封禅文》注,是“浮”的意思。“方”,是用竹或木编成筏以渡水。江汉既宽且长,既不能浮游而过,也不能乘筏而渡,面对一片汪洋只能长歌浩叹而已。


首章的四个比喻,都是讲不可能之事,但它们又有细微的差别。乔木的不可休,汉女的不可求,是真的做不到。而汉水的不可泳,江水的不可方,并不是真的不可能,只是表现极度失望的心情。不可泳、不可方,着重在说自己和她若有江汉之隔,而无桥梁可通。连泳之、方之的信心和勇气也丧失了。


然而他还是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她,这就是第二章前四句所说的:“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是高出的样子。“错”,杂乱。“楚”就是牡荆。《郑笺》云:“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比喻众女皆贞洁,我又欲取其尤高洁者。”大致不差。“翘翘”二句意思是说:就像砍柴要砍好柴一样,要娶就娶最好的姑娘。余冠英先生译得好:“丛丛杂树一棵高,砍树要砍荆树条。”“之子”这个人,指自己所爱的姑娘。“于归”就是出嫁,这里的意思当然是指嫁给自己。“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意思是说这个美丽的姑娘如肯嫁给我,我甘心替她喂马,当她的马夫。其中的感情正如朱熹所说是“悦之至”而“敬之深”。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又重复唱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重复第二章,只换了两个字。“言刈其楚”的“楚”字,换成了“蒌”字。“蒌”是蒌蒿,一种水草名。“言秣其马”的“马”字,换成了“驹”字,“驹”是幼马。借着两个字的更换,把这章诗重唱了一遍,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和《诗经》中其他许多民歌一样也是重章叠句。而这首诗的韵味主要就表现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的反复咏唱上。长歌浩叹,回环往复,不能自已。这四句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构成妙喻。《诗经·卫风》中有一篇《河广》,诗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江河的广狭及可渡与否,由于感情的不同感觉也会有所不同。要比喻事之易成,则曰:谁说河宽? 只要以一苇就可以渡过了。谁说河宽? 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要比喻事之难成,则曰:不可泳、不可方。是不是没有客观的可信的标准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诗的创作原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细节。这种灵活的处理方法,正是诗歌艺术巧妙的地方,细细体会是颇为有趣的。

《汉广》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

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说得有理,这是一首传唱在樵子渔夫之口的民间情歌,抒发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单恋痴情。

诗人的意绪是在烟水茫茫的江汉之滨飘展的。这里曾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人神爱恋的故事:俗人郑交甫在江汉之边遇到了二位神女,因爱悦而向她们求索玉佩。二女解佩相赠,郑交甫珍藏在当胸贴心。谁知才走出几十步,怀中之佩即不翼而飞,回顾二女也都忽然不见了。(刘向《列仙传》)汉水神女可见而不可求的动人传说,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空灵缥缈的迷人色彩,也给读者渲染出了一幅令人神往、却又永难企及的诱人境界。这眼前景与心中情的交融一体,传说与现实的比照喻意,遂使歌者深沉缠绵的情意,犹如浩淼的江汉之水激荡着听者的心怀。

这首情歌“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之”。(《诗集传》)朱熹对本诗创作手法的概括,可说是较为准确而又全面的。首先是“比兴”的突出运用,第一章诗中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四个比喻中连续出现了四个“不可”: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汉水女神),不可求思(语助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长)矣,不可方(竹木编的筏。此作动词用,即乘筏渡河。)思。”在沉重的一个接一个的“不可”声中,人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因极度失望而发自肺腑的声声长叹。而更为耐人寻味的则还是本诗“反复咏叹”的特点:三章诗歌的后半章,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句诗一字不变完全重复。这是真正的一唱三叹,它尽情地渲泄了诗人那种无法遏止、不能自已的惆怅情感,同时也使全诗的音律抑郁回环,生发出无穷的韵味。

“风”诗中写男女婚嫁的诗多与柴薪等物有涉,本诗第二、三章即都以“翘翘(众多貌)错薪(杂乱的柴草),言(语助词)刈其楚(砍取荆条。下章的刈蒌为割取蒌蒿)”为兴,引起下文“之子于归,言秣(喂牲口)其马。”——姑娘有朝嫁给我,喂饱马驹去迎她的托想。此种现象,大概与当时的婚礼仪节有关:“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蓋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舝》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清·魏源《诗古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