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脩八尺有馀,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是齐国有辩才的策士,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38),忌以琴见威王,三日后拜为相。当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淳于髡和门徒七十二人都瞧不起他,故意以很多涵义隐微的难题难他,邹忌却应答如流,使众人倾心折服。一年后,又封为成侯,大得信任。本文就是写他巧妙规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觉悟出受妻、妾、客三人的奉承蒙蔽;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才正面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及其效果。前者是生活小事,后者是政治大事,通过二者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因小见大,由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一番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法高明。这是本文最显著的一大特点。《战国策》中常善于通过寓言来说理,本文就是突出的一例。作为文体,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借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获得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作为修辞手法,寓言其实就是一种引喻:“援引前言以证其事”(《文则》)。而从逻辑上看,寓言又是一种类比推理。明乎此,便不难理解本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邹忌分别问妻、妾、客:“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三人所答虽程度有别,却都说徐公不及邹忌美。但当邹忌亲自见到徐公,始则“孰视之”,再则“窥镜而自视”,便知“弗如远甚”了。于是觉悟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妻之赞美是出于偏爱;妾之赞美是出于畏怯;客之赞美是出于“有求于我”。由此教训,作为发端,从小悟大,联类而及于齐王:既然自己在小家庭里尚容易受蒙蔽,那么齐王拥地方圆千里,城邑百二十座,岂不更易受蒙蔽?古人总是把“治国”视为“齐家”的扩大,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取譬类比:齐王后宫嫔妃成群,恰如自家之妻,无不对齐王偏爱;朝廷文武众臣之于齐王,犹如自家侍妾之于丈夫,无不畏惧;四境之内的臣民,犹如自家的来客,没有不有求于齐王的。所以齐王不可能听到逆耳忠言,而只能听到阿谀逢迎的假话。于是得出结论:齐王受蒙蔽一定到达极点了。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寓言的巧妙在于把寻常现成的东西表现得具有不能立即察觉的普遍意义。”本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奉承,就是“寻常现成”的生活现象,一般人就不易“立即察觉”出它对于安邦治国要善于纳谏这一“普遍意义”。邹忌不愧是策士谋臣,始则存疑“不自信”,继则通过“孰视”、“窥镜”比较等亲自考察,又“暮寝而思之”,才获得了启迪,发现了它的“普遍意义”。这种运用寓言、引喻、类比的妙处,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要义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美学》)这既是邹忌精于思考、巧于讽谏成功的秘诀,因而对读者富于哲理的启迪;也是本文在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的妙谛所在,从而使文势获得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的艺术效果。

善于以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刻画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性格,则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文中描写邹忌其人,只开头两句用旁观者口吻写其外貌:身材之魁伟,容貌之漂亮。往下即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展示其内心活动: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自觉其美、顾影弄姿的得意,而又故意问妻、颇有炫耀之意的微妙心态。但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乃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又使他反而不敢自信,刻画出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又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但又怀疑不如徐公这种矛盾意识的外化。故当徐公来时,他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美;还不甘心失望,又“窥镜自照”加以比较,更觉“弗如远甚”。这又写出他不肯盲目轻信,事必躬亲考察的细致求实精神。妻、妾、客的奉承,与实际情况相反,促使他“暮寝而思之”,终于从三人同声赞美中分析出其不同的心态:分别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则又刻画出他的善于思考分析、体察人情物理。文中只以“于是入朝”一句,就把上述生活体验联想推论到“讽齐王纳谏除蔽”的大事上。对齐王先叙述自己比美一事,仅用了五句话,只说结论而省略了细节过程,于此可见语言精练,剪裁得宜;但又不能完全省略,因为这正是他运用寓言进谏,取譬类比,证明齐王受蔽的前提和论据,从而与下文“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构成类比。唯其先以自己家庭小事的体验上切入讽喻正题,才显得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先动之以情,再喻之以理,才使齐王易于接受。这就刻画出邹忌早就存心讽劝齐王纳谏,关心国家大事,而又及时抓住生活体验,善于巧妙进谏这一谋臣辩士的性格特征。其他如妻、妾、客三人的语言,虽同属赞美谀词,而语气程度各别:妻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极尽赞美的偏爱感情;妾之答话中少了句“君美甚”,不如妻之热情,显示出畏怯心理;客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是一种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逢迎的心态。三种不同语气的细微差别,展示出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这些都是笔法细致入微处。至于国王,一个“善”字,刻画出他听后的倾心折服;“乃下令”三字,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之实施的决心;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从横向空间展示出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则从纵向时间表现进谏者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暗示其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从语言上,比美中的三问三答,讽喻中所列齐王周围三种人的心态,以及下令中的三等赏赐和进谏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均用排比铺陈手法,参差整齐的句式,构成了纵横恣肆的语言风格。至于结尾写四国“皆朝于齐”,更显出于史无征、夸张扬厉的特点。结句“此所以战胜于朝廷”,与《苏秦始将连横》中“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的主张,精神一致,反映出纵横家贬战尚谋的倾向。从形式上则相当于《史记》列传后面“太史公曰”的论赞。所以,从全篇情节的生动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结尾论赞的体例来看,实乃《史记》纪传体之滥觞。

〔注〕脩:同“修”,长。昳(yì逸)丽:漂亮,气度不凡。旦日:明日。孰:同“熟”,仔细。时时而间进:隔一些时候,间或有人进谏。期年:一周年。战胜于朝廷:身居朝廷而战胜敌国。谓政治修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相邹忌从与城北徐公比美中受到启发,讽喻齐王去蔽纳谏,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说明了国君必须从谏如流,听取各方而意见,修明政治,方能治理好国家。

作为历史著作,《战国策》中不乏夸张虚构,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辩》一书考证,《战国策》凡四百九十七篇,属于虚托者就有九十八篇。如果说,把它们作为“信史”看,似有失历史真实,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大多生动可读,许多篇什脍炙人口。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言,邹忌的进谏、齐王的纳谏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是有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的,所谓“虽欲言无可进者”的理想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在诸侯割据称雄,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那种偃武修文就能“战胜于朝廷”更是幻想。但就文学角度来说,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史传散文,其写人神形毕肖,细致入微,其情节曲折有致,其语言生动诙谐,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来读。

作者是勾勒人物形象的丹青好手。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肖象描写,着力刻画了邹忌的形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可谓仪表堂堂。“朝服衣冠”,揽镜自照,一句发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自满之情溢于言表。其妻、妾、客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及至徐公来访,自愧不如,取镜再照,更觉相距甚远。一前一后自满、自愧对比鲜明,深刻地表明了邹忌受蒙蔽的心情。接下来作品“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管锥篇·杜预序》),披露了邹忌一段内心独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为了表现邹忌善于分析事理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作者尺水兴波,把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邹忌两次窥镜,诘问再三,又“暮寝而思之”,妙趣横生,富于戏剧性。这为下文写邹忌一针见血地指出齐王之弊,成功地说服齐王纳谏去蔽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笔法简洁,剪裁精妙,使文章情节紧凑,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邹忌讽谏前由一件小事而受到启发,作为极力敷写,细腻传神,绘声绘色。进谏经过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写邹忌进谏的效果,作者没有正面叙写,而是通过侧面来反映,一方面是群臣进谏的情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个时期的不同情景,深刻地反映纳谏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作者写纳谏改革带来了国势强盛,是从邻国着笔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最后一句议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寥寥数语,赞颂了纳谏带来的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另外,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对话切合人物身份、个性,逼真传神。邹忌之问他与徐公谁美,内容相同而文字略作变化,毫无重复感。妻妾客回答的内容也一样,但具体语气又各各不一,其妻的回答极富感情色彩,其妾不甚强烈,而客人的语气则淡而无情。也正是三种语调的差别,使邹忌体味到了三人不同的心态,从而准确地分析了事理。齐王作为一个能够纳谏的万乘之君,邹忌的一番话使他幡然而悟,一个“善”字既写出了他对邹忌的激赏,又表现了他的庄矜尊贵。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 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 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 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 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①邹忌:战国时齐国人,齐威王相。齐威王,齐国第三任君主,公元 前336—前320年在位,任用田忌、邹忌、孙膑等,改革政治,国力日强,与秦、楚抗 衡,为战国七雄之一。②昳(yì)丽:潇洒漂亮,有风度。③孰:同“熟”,仔细。④ 私:偏爱。

【鉴赏】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能正确 地认识自己,从一件小事 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 理,即一个被偏爱者、敬畏 者、有求者所包围的人,有 可能被溢美之辞蒙蔽而听 不到真话;而一个爱听谀 辞,喜欢吹捧的人,则有可 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小则贻误工作,大则危害 国事。他以切身的经历和 体会劝谏齐威王,要齐威 王大胆纳谏,最终使齐威 王“战胜于朝廷”。

文章结构紧凑,按照 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 情节,主要写邹忌“进谏” 和威王“纳谏”的过程,事 情虽然简单,但写得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第一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以及邹忌面见徐公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 动,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做了细致描绘。比美失败是一件让人难以 启齿的事,但是邹忌把它与劝谏威王联系起来,这就刻画出一个头脑清 醒、目光敏锐、一心为国而又有自知之明,甚至还有一点可爱的智者形象。 第二部分邹忌概括性地叙述了这一过程,推衍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巧妙地向威王进谏。战国时候,很多谋士都擅长对国君采用正面劝谏的 方法,邹忌却不落俗套,采用自身取譬,类比推理的方式进谏。清代吴楚 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评论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 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 快哉!”

人物形象刻画采用了许多手法,既有外貌描写,也有语言、心理和动 作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容貌出众、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娴于辞令的 谋臣形象,尤其在动作描写方面,颇有特色。邹忌对自己的容貌有些得 意,这通过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和见到徐公后“窥镜而自视”的细节传 神地表现出来。在邹忌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邹忌“口问” “目视”“心思”三个举动的刻画,进一步表现邹忌善于思考的特征。文章 用语非常精到讲究,符合人物身份。妻子与侍妾虽然都是服侍邹忌的人, 但是身份地位不同,因而邹忌的问语和她们的答语都有差别,妾的话要比 妻少,显示了妾在家中地位低微,这一细小的差别可以让人体会出人物内 心活动的丰富多彩。

齐威王的形象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他听完邹忌的“谏语”后,立 即表达“善”,“乃下令”。这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出齐威王勇于纳谏、敢 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英明果断、虚怀若谷的形象。文章结尾“战胜于朝廷”, 不但反衬邹忌“进谏”产生的巨大作用,也说明齐威王“纳谏”的英明 形象。

本文在写作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一是邹忌与徐公“美”的对比,二 是邹忌“家事”(小事)与齐威王“国事”(大事)的对比。通过对比,邹忌 进谏的取譬之妙,让人惊叹。正如清代学者高山唐《国策钞》卷上引俞桐 川评所说:“闺门起,朝廷结,小中见大,思议不到,写来却成名理。”而且, 本文的详略处理也值得借鉴。从全篇看,设喻劝谏写得详,齐王纳谏除弊 写得略。从设喻劝谏看,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夸张写得详,而邹 忌对齐王的说辞写得略。原因是:对邹忌用以取譬的事情作了精雕细刻 的描绘,到了进谏时就水到渠成了。这种详略处理,既减省了笔墨,又避 免了长篇说辞带来的冗长和枯燥。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9-50-5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