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国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③,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④。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⑤,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⑥,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⑧,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⑨,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①六国: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②世家:司马迁著《史记》,把记叙诸侯王的世系称为“世家”。山西: 崤山以西。③山东: 崤山以东。④范雎 (ju): 字叔,战国时魏人。他改姓名为张禄,去秦国游说,劝说秦昭王以远交近攻之策而强,封为秦相。商鞅: 亦魏人,卫公子鞅,后任秦相,主张变法以强秦,封商君,故称商鞅。⑤昭王: 名稷,秦国君主昭襄王。刚: 地名,今山东兖州附近。寿: 地名,今山东东平县北。⑥委: 托付,委托。⑦摈 (bin): 排斥,抛弃。⑧委: 对付。⑨疆场: 边界。 【译文】 我曾经阅读六国的 《世家》,奇怪天下的诸侯,用五倍的土地,十倍的民众,发愤向西进兵,攻打崤山西边的有千里之地的秦国,不免被秦国灭亡。我常常为这事深沉思考,认为必定有可以自安的计策。我不能不责怪当时的谋士,考虑祸患的疏忽,看待利益的短浅,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 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国、魏国的城郊; 诸侯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国、魏国的野外。秦国有韩国、魏国存在,譬如人有心腹的疾病。韩国、魏国阻塞了秦国的交通要道,遮掩着崤山以东的诸侯,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没有像韩国、魏国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主张征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主张征服魏国。秦昭王没有收得韩国、魏国的人心,就出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为这件事忧虑,那么,秦国所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清楚了。秦国在燕国、赵国用兵,这是秦国危险的事情。越过了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御它,韩国、魏国在后面追逐它,这是很危险的事啊! 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不曾有韩国、魏国追逐的忧虑,就因为韩国、魏国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诸侯的屏障,却使得秦国人在其间随便出入,这难道是知道天下的形势吗?托付小小的韩国、魏国来阻挡强大如虎狼一般的秦国,他们怎么不受挫折,投降秦国呢! 韩国、魏国受了挫折,投降了秦国,然后秦国人可以通行他的军队,从东面攻打诸侯,却使得天下普遍遭受他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单独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凭借他遮掩西面的秦国,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排斥秦国。秦国人不敢越过韩国、魏国窥视齐、楚、燕、赵四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因而能够在中间保全自己了。拿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帮助抵挡入侵的韩国、魏国,使韩国、魏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却替天下挺身来抵挡秦军。拿两个国家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休养生息,在里面暗地帮助韩国和魏国的急需。假若这样,就可以应敌无穷,那秦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知道作出这个考虑,却贪图边界尺寸的利益,背弃盟誓,毁坏缔约,来互相屠杀、吞并。秦国的军队还没有出击,而天下诸侯就已经自我困乏了。致使秦国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这些国家,这能不令人悲伤吗? 【鉴赏】 苏辙撰写《六国论》时,北宋正面临东北的契丹、西北的西夏的严重威胁。但是,北宋统治者没有积极抗御外族的入侵,反而每年向他们送币纳绢,乞取苟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辙以古论今,阐述了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及其教训。 这篇史论,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被千里之秦灭亡的论点,在于“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接着,分别从六国失去韩、魏要害两地的后果,造成 “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和六国不团结,“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最后,作出总结,呼应开端,“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此论观点鲜明,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然后举出例证,层层推进,肯定了自己见解的正确性,说服力强,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字数:2188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91-493页.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1),非兵不利、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4),“六国互丧,率赂秦耶(5)?”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 也。”秦以攻取之外(6),小则获邑(7),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8);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9)。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10)。思厥先祖父(1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2),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13),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5)。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6)。”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7)。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18)。至丹(19),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0)。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1);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5),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26)三国各爱其地(27),齐人勿附于秦(2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29),或未易量(30)。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2)。 〔注释〕(1)六国: 指战国时的燕、赵、齐、楚、韩、魏六个国家。(2)兵: 兵器。(3)弊在赂秦: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4)或曰: 有人说道。(5)率: 大都(是)。(6)秦以攻取之外: 秦国由进攻直接夺取之外。“以”作“由” 解。(7)邑: 古时大夫的食采地称 “邑” 。(8)较秦之……百倍: 比较一下秦国(由受赂)所得来的城邑和由战胜而夺取来的城邑,它(受赂得来的城邑)的成果的数量要大百倍。实: 果实、成果,这里指成果的数量。(9)诸侯之……亦百倍: 比较一下诸侯(因赂秦)所丧失的城邑和战败而丧失的城邑,它(赂秦所丧失的城邑)的数量也要大百倍。亡: 丧亡、丧失。(10)固: 原来、本来。(11)思:发语词,无义。厥: 其。(12)予: 同 “与” ,给的意思。(13)割: 分取。(14)厌: 满足。(15)固:本来。宜然:固然。(16)见《史记·魏世家》苏代语。(17)与: 相与、交好。嬴(ying): 嬴氏,指秦国。秦国的祖先被赐姓嬴氏,后称秦嬴氏。(18)斯用兵之效也: 这是用兵戎来对抗的成效。(19)丹: 指燕太子丹。(20)荆卿为计: 指燕丹密遣剑侠荆轲入秦,以诡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一事。后因谋刺不果,荆轲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速祸: 加速了秦国灭燕的祸患。(21) “赵尝五战”两句: 这是一种约略的提法,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到燕国游说燕文侯,有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的话。实际上秦、赵交兵远不止五次,赵国失败也不止两次,但是在五次较大的战役中,赵国有三次击败秦军。(22)李牧: 赵国末期人,善用兵。却之: 退之,这里指打败它。之: 代指秦国。(23)洎(ji): 通“及” ,犹“等到”之意。据《史记》载,李牧连败秦军,为秦所畏忌。秦以黄金贿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图谋反叛,赵王罢李牧兵权,李牧不受命,赵王派人暗中捕杀李牧。邯郸为郡:李牧被杀,秦军立即进击,大破赵军,俘虏赵幽缪王迁,公元前228年占领邯郸,并作为秦国的一个郡。邯郸:赵国都城,这里代指赵国。(2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可惜的是它用武力抗击善始而不能善终。(25)革: 除。革灭: 即消灭。殆: 几乎、几至于。(26)向使:假使,如果。(27)三国: 指韩、魏、楚三个与秦为邻之国。(28)附: 亲附。(29)较: 此处作较量、竞争解。(30)或未易量:或许未可轻易地估量(即下结论)。(31)势:形势。积威: 积累起来的威势,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指控制。(32)苟:假如。天下: 指北宋时行政所及的疆域。下而从: “下”作在其后解。后句中“下”作在其下、下等解。“从”作随从,犹言蹈袭。故事: 旧事,前例。 〔鉴赏〕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世便骤然倾颓,故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做文章,而忽略了更为要紧的题目:秦国何以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 历史家语焉不详,文学家指斥欠当。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圈,北宋策论大家苏洵注目于这个历史旧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六国论》是第一篇不鞭强秦暴行,而剖六国痼疾的文字,故而它有历史批判的严肃性; 《六国论》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苟安的悲剧结局,故它又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 《六国论》论六国,不足六百字,言简意深,机锋雄辩,故它还有史论的简明性。“三性”合一,便使《六国论》兼有了文学的欣赏价值和史学的借鉴价值。 对五百四十字的论文作逐字逐句的分析,当然是必要的,但探明作者论证历史故实的缘由或苦心,考察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更为重要。探索考察的结果,便是寻到如下的两点悟性认识: 其一,《六国论》是源于忧国情怀而抒写的救国篇章。苏洵生逢宋室真宗、仁宗两朝。其时,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由于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强邻骚扰,国颇不宁。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率军侵宋,寇准力劝真宗亲征。澶渊一战,宋兵射杀辽国大将萧挞览。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主和,并于是年十二月(1005年1月)辱签“澶渊之盟” 。自兹,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屈求安之风日上,契丹遣萧英等至宋,直索阳晋(今山西太原),及亘桥(今河北雄县易水之上)以南十县土地。结果在“澶渊之盟”的旧码上又加新码: 岁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庆历四年,西夏主李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朝却反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多两,绢十五万多匹,茶三万斤。一代又一代的 “为国者” ,皆为敌人“积威之所劫” ,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的。虽然救国之策并不是完整的,但透过《六国论》,苏洵的救国方略还是可辨眉目的: 一不赂敌,二要用武,三要团结,四封谋臣,五礼奇才……可惜这样卓然的器识并不见赏,仁宗、英宗、神宗,以至于徽、钦二帝,尽主和、主赂、主降。《六国论》问世后七十年左右的靖康元年(1126),金兵破汴京,掳二帝,北宋遂被颠覆。平心而论,第一个觉察宋室江山 “日削月割,以趁于亡” 的,就是苏洵! 鉴史知今,察微知著,历史的预见竟到了毫发无爽的地步,这不能不归之于苏洵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这样看来,《六国论》就不单纯是救国篇章,它是醒世的警钟,历史和民族劫难的第一个信号,为子孙后代而发的忧心的长叹! 同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赞“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荐布衣苏洵状》),确是知人知文之论。 其二,《六国论》植根历史的再认识,对传统史论作出了新发展。秦国胜利,六国灭亡,其因为何?文学家、史学家都有成说。因为苏洵是散文大家,所以我们在文学家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则较为公允。贾谊《过秦论》主要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之因也有透露: 在六国,“争割地以奉秦”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使秦国 “有余力而制其弊”; 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这种分析,顾及了斗争的双方,是辩证的; 但分析不确,六国并非 “争”着割地纳银的! 杜牧《阿房宫赋》,说得较为含糊,“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说的可贵,在于他注意了六国灭亡内因的分析; 不当之处,在于他把内因又看得过于偏狭: 六国不能 “各爱其人” 。与贾、杜两说相比,苏洵《六国论》就显得全面深刻了。首先,《六国论》对六国灭亡这一具体历史事件作了具体分析,避免了贾谊大而化之的说法。在苏洵看来,六国并非铁板一块,韩、魏、楚以地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最后“至于颠覆” ; 齐国虽不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 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但又 “用武而不终” 。这个分析,不能说最确当,但结论终究还是具有较尖锐的历史针对性的。 其次,《六国论》分析史实坚持了内因决定论,且避免了杜牧议论的偏颇。通篇文章,都是站在六国的立场上论析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一个否定选择句式,直接揭示了破灭内因;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触及了破灭的内部关系。如上段所述,对六国败因的分析,都是着眼于自身,而没有归之于强秦。正因为苏洵坚持了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 的观点,而又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所以他才追索到了六国灭亡因由的复杂性、多样性。当然,这就不单是“爱人” 与否的问题了。 再次,《六国论》看问题全面周详,坚持了综合性、统一论。“内因” ,并非 “一因” ; 内部因素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赂秦” 是主因,“与嬴”是次因,“用武而不终” 是末因。主因是讲政治、经济,次因是讲外交,末因是讲军事。这样一个排列顺序表明了苏洵历史观的特征: 国家兴亡,表面上依赖于军队强弱及征战胜负; 实际上,政治的治乱,经济的强弱才是兴亡的主要因素。这无疑是极有见地的。 以上两个方面,是对《六国论》所作的宏观分析。作为优秀的史论散文,其立论之鲜明警策,论证之纵横开阖,遣辞之精美宏丽,也是极耐人寻味的。 此文分五段。第一段,推出总论点: “弊在赂秦” 。文章标题为《六国论》,落笔便揭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弊在赂秦” 斩钉截铁,由于是在排斥了 “兵不利” 、“战不善” 的双重因素后突兀而出的,所以特别鲜明触目; 又由于这四字后加上“赂秦而力亏” 的分析,及“不赂者以赂者丧” 的补充,论点又是稳固周严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文赋》),本文立论确是振聋发聩,一语中的。 第二段以秦人的永不知足,赂秦者的奉之频繁,来正面论证赂秦之害。论证紧扣一 “赂”字展开,围绕一“亏”字挖掘,终于引出 “颠覆”的必然结论。由于在严密的论证中插入了生动的描述(“得一夕安寝”节),引用了形象的比喻( “抱薪救火”节),故冷峻的议论,亦着上感情的色彩。 第三段例举六国对秦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先批判齐国附秦之非,继肯定燕赵用兵之效,后惋惜用武之不终,条分缕析,各得其所。客观的评判之后,又附以主观的设想,让人感到历史的完满结局,有时也要靠正确的策略来促成。 第四段、第五段,一慨叹历史的悲剧,指出为国者不应为敌人积威所劫; 一忧虑现实的危机,警诫当国者不能蹈六国破亡覆辙。献策,不呈媚态; 讽谕,不露锋芒,表现了忧国忧民者的一片诚心。文章发于“六国”,收于“六国”,首尾呼应,谋篇周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论六国,并不系情六国,乃系情当今国家; 责古人,告诫今人,这就是《六国论》的微妙体旨! 《六国论》,原题《六国》,选自《嘉祐集》卷三之《权书》。《权书》十篇,此为第八。宋仁宗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63)间苏洵至京师,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上献仁宗,由此,苏洵踏上仕途。《六国论》在作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颇有分量的。后人曾把《六国论》与贾谊《过秦论》,王安石《建封论》相媲美,极有见地。曾巩在《苏明允哀词》中曾说: “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此段评价,连用六个“能”字,盛赞老苏笔力之雄健。清人刘熙载十分重视此字,他说:“ ‘能’之一字,足明老泉之得力,正不必与韩(愈)量长较短也” (《艺概·文概》)。依刘熙载的见解,苏洵、韩愈不相上下,他们为文之高妙,全在于一个“能” 字,即“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答刘正夫书》)。《六国论》不傍旧说,独抒新见; 不述旧语,独造新篇,确是“能” 人之“能” 文! 字数:5237 田秉锷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18-924页.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①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②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⑤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⑥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⑦ 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曾设“封桩库”,把平定割据势力所得的金帛存于库中。他曾对臣僚说: “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北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渑水燕谈录》卷一)赵匡胤这一计划,因为龙驾归天而未能实现,但已开了“赂契丹”的先声。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南下,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岁赂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时,西夏发动了同宋王朝的战争,结果岁赂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契丹也再次大军压境,岁增赂契丹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本文为《权书》十篇之一,是一篇借古讽今之作,为宋王朝贿赂契丹和西夏而发。正如何仲默所说: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文章开门见山,斩钉截铁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一种以否定加强肯定的句式。如果仅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不冠以“非兵不利,战不善”,语气就会弱得多。“赂秦而力亏”二句,正面申说赂秦必亡;“或曰”数句,以答问的形式申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当时赂秦的只是韩、魏、楚三国,作者统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显然与历史不合。这是论述中的罅隙,于是作者才借助设问自答的形式,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既弥合了论述中的漏洞,又坚实、深化了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所以首段不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还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下就是对这两个分论点的具体发挥。 二、三两个自然段,针对韩、魏、楚三国,阐述赂秦乃“破灭之道”。秦之获地,一靠攻取,二靠受赂。两相比较,受赂之地大大多于攻取之地。这就充分说明,强秦之利和三国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三国赂秦的目的是息战,结果却适得其反。作者先动之以情,祖宗之地来之不易: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身霜露,砍伐荆棘,言其创业之艰;尺寸之地,言其所获甚少。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土地,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举以予人”与“尺寸之地”形成鲜明对照,“不甚惜”、“如弃草芥”与“暴霜露,斩荆棘”形成鲜明对照。这样的子孙,真是不肖子孙!割城是为了换得“一夕安寝”,但苟且并不能偷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用目的和结果作对比。接着,作者又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以“抱薪救火”作比喻,进一步阐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王朝对契丹、西夏的贿赂,也正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即使贿赂日增,由数十万增至数百万,仍不能满足其欲望。 第四自然段针对齐、燕、赵三国,阐述“不赂者以赂者丧”。这里,作者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齐国亡于“与嬴(犹言亲秦。嬴,秦姓,此作为秦的代称)而不助五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相“多受秦间金”,“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国亡于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虏燕王喜,卒灭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赵亡于受谗诛大将李牧。赵王迁七年(前229),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行赂赵王宠臣郭开,使进谗言,谓李牧等将反。翌年,赵王使人捕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急攻赵,大破之,虏赵王迁,遂灭赵。(见《史记》:《赵世家》及《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从正面分析了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后,又从反面作假设之词: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又进一步证明齐、燕、赵非亡于用兵抗秦,而是齐亡于不用兵抗秦,燕、赵亡于用兵抗秦之术有误。齐国因“五国既丧”而亡,燕、赵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这不正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吗? 第五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如果这样,秦国就不得安宁,连从从容容吃顿饭也不可能。陶望龄认为: “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可谓至论。”(《三苏文范》卷二引)但是,六国之君,计不出此,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文章最后一段把宋王朝同六国作比较: 六国皆诸侯,势弱于秦,犹可“不赂而胜”;宋王朝据有天下,势力远比契丹、西夏强大,却重蹈六国覆辙,可谓连六国也不如。袁宏道说: “末影宋事,尤妙。”(《三苏文范》卷二引)妙就妙在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而全篇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语言质朴简劲,最能代表苏洵论辩文的风格。 字数:3068 曾枣庄,曾弢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六国论》[原 文] 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85)天下之奇才,并力(86)西向(8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88)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89),日(90)削月(91)割,以(92)趋于亡。为国(93)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94)不赂而胜之之势。苟(95)以(96)天下之大(9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98),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 释] ①兵:武器。②弊:弊病,毛病。③赂:以财物与人而有所谋求,这里指割地求和。④亏:损,削弱。⑤或:不定代词,有的人。⑥互:交互,—个接着一个。⑦丧:亡。⑧率(shuài):全部,一概。⑨盖:因果连词,因为,由于。⑩完:全,保全。(11) 以:用,凭借。(12)攻取之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指用讹诈的办法获取别国贿赂的土地。(13)小:形容词如名词,指小的贿赂。(14)邑(yì):小城。(15)大:形容词如名词,指大的贿赂。(16)较:比较。(17)秦之所得:这里指用讹诈的办法从别国的贿赂中获得的土地。(18)其:那,指代秦国从别国的贿赂中获得的土地。(19)实:实际情况。(21)所亡:失去的土地。(22)则:连词,那么。(23)所大欲:最想望的。(24)所大患:最担忧的。 (25)固:都。(26)厥(jué):代词,同“其”,他们的。(27)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28)祖父:泛指祖辈和父辈。(29)暴:暴露。(30)斩荆棘: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中克服重重困难。(31)以:而,才。(32)尺寸之地:形容土地很小。(33)视:看待,对待。(34)惜:珍惜、爱惜。(35)举:拿。(36)予(yǔ):同“与”(37)草芥:比喻轻微不值钱的东西。芥,小草。(38)然:既然如此。(39)则:那么。(40)厌:通“餍”满足。(41)奉:献,送给。(42)之:指秦国。(43)弥:愈,越,更加。(44)之:指贿赂秦的各国。(45)判:明显。(46)至于:连词性结构,一般表事情达到的程度或出现的结果,可译作“竟至于”、“结果”。(47)颠覆:被推翻,灭亡。(48)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49)固:本来。(50)宜:应当。(51)然:这样。(52)古人:指战国时苏秦的弟弟苏代。苏代曾对魏安釐王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史记•魏世家》。(53)事:事奉。(54)薪:柴草。(55)得:得当,适合。(56)之:指上面说的道理。(57五)国:指韩、赵、魏、楚、燕。(58)迁灭:灭亡。迁,变。(59)与:接交,交好。(60)嬴(yíng):秦王的姓,借指秦国,(61)义:名词作状语,出于正义。(62)后:靠后。指在韩、赵、魏、楚之后。(63)斯:此。(64)丹:燕太子丹。(65)荆卿:荆轲。卿,是表示尊敬的词。(66)计:对策。(67)始:才。(68)速:招致,(69)于:跟,同。(70)者:表停顿的语气词。(71)再:两次。(72)李牧:赵国的良将。(73)却:使动词,使……退却,打败。(74)洎(jì):等到。(75)牧以谗诛:公元前229年,秦国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李牧被杀。第二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灭赵国。(76)邯郸为郡:秦灭赵后,将赵国都城邯郸改为秦的一郡。(77)而:却。(78)革灭:消灭。(79)殆;几乎,差不多。(80)智力孤危;即“智孤力危”。智孤,智术穷竭,无计可施。力危,国势孤悬,孤立无援。(81)向使:假使。(82)犹:还。(8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互文,即“胜负存亡之数理”。数、理,都指定数,命运。(84)当:通“倘”,如果。(85)礼:以礼相待。(86)并力:合力。(87)向:动词,与之对抗。(88)食之不得下咽:比喻万分忧虑。之,取消“食不得下咽”的独立性。(89)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之所:古文被动句式。劫,胁迫、挟制。(90)日名词作状语,日日。(91)月:名词作状语,月月。(92)以:以致。(93)为国:治理,国家。(94)以:因,由于。(95)苟:如果。(96)以:动词,有,表存在。(97)天下之大:即“大天下”,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98)从……之故事:等于说“重蹈……的覆辙”或“再走……的老路”。从,跟随。故事,旧事,前例。 [译 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国力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由于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它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自然)不能独力保全自己。所以说(六国灭亡的)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靠战争夺取土地之外,(用讹诈的办法获取别国贿赂的土地,)小的贿赂就能获得乡镇,大的贿赂就能获得城市。比较一下秦国从贿赂中所得的土地跟战胜别国所得的土地,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诸侯由于贿赂失去的土地跟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的百倍。那么秦国的最大欲望,诸侯的最大祸患都不在战争上。想想诸侯的祖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了这么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后代对土地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面对讹诈)今天割五座城,明天割十座城,好像扔根小草一样,然后换来一个晚上的安睡。(可是)早晨起来一看四周的国境,秦国的军队又逼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贪欲却永不会满足,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你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交战,而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很明显了。六国竟至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当如此。古人说:“拿土地去事奉秦国,好像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没烧光,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十分恰当。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然而它)最后也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它)结交秦国而不援助其他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赵国的君王,最初是有远见的,能够坚守他们的国土,坚持原则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是小国却靠后才灭亡,这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直到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灭亡的灾祸。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两败三胜。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又接连把它击退。直到李牧因受诬陷被杀,赵国都城邯郸才成了秦国的州郡,可惜的是赵国虽能使用武力抗秦却不能坚持到底啊。况且这时燕国和赵国都处在其他国家快要被秦国完全灭掉的形势下,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危了,因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自己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到秦国去,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从胜败存亡的命运来看,如果它们同秦国较量,也许胜负难定。 唉!(六国诸侯如果)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杰出人才,齐心协力对付西边的(秦国),那么我怕秦王连吃饭也咽不下去啊。可悲呀!(六国原本)有这样好的形势,却被秦国日积月累的淫威所挟制,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让(自己)被(别国)积久的威势所挟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尽管)它们的国力比秦国弱,然而还有可能由于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势头。如果(谁)有着偌大的天下,却跟着走六国灭亡的老路,这种(治国者)就又在六国(统治者)之下了! [鉴 赏] 苏洵的史论和政论,文风雄健,议论酣畅,“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曾巩),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以本文为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考虑到六国之中韩、魏、楚确曾割地赂秦,而齐、燕、赵却未曾以土地赂秦的事实,作者故作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焉?”然后斩铁截铁下一判断;“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反面堵死了论敌可能提出的驳议。树己帜而拔敌旗,在确立自己的论点的同时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这叫以守为攻,使论敌无可驳斥。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承上文,分别对“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其灭亡原因。紧靠秦国的韩、魏、楚受到秦国的威胁幻想以土地换取和平,结果是“奉之称繁,侵之愈急”,最先灭亡。不“赂秦”的国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齐国,齐国国力不弱,不但不抗秦,反而依附强秦,结果另五国失去了“强援”,而齐国最后也不能自保。燕赵两国虽小,但敢于抵抗强秦,却因得不到外援,“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作者把六国分为两个类型:赂者和不赂者;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魏、楚,第二种是齐,第三种是燕、赵。对第一种“以地事秦”的国家集中力量分析批判,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对第二种“与秦而不助五国”的齐国作了严肃的批判;对第三种“战败而亡”的国家则表示深切地惋惜,态度和分寸各不相同。有分寸,有区分,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是论说文逻辑力量之所在。 第三部(第四、五自然段)指出,为国者应从六国之亡吸取教训,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吓倒,进而警告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作者采取类比推理,将六国与北宋作比较。它们之间的“同”:屈服于敌人的压力,不敢斗争。它们之间的“异”:六国诸侯仅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宋朝却占有全国大部分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如此看来,“以天下之大”的宋王朝却步六国之后尘向辽和西夏政权屈服,纳贡称“侄”,这样的“为国者”当然“又在六国之下”了。这样的结论无可辩驳,不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且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的良知和胆识。 全文论点鲜明有力,论证缜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逻辑性极强。 字数:4744 [作者及作品简介] 苏洵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②:六国互丧③,率④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⑤失强援,不能独完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⑦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⑧先祖父⑨,暴⑩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12)矣。至于(13)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14),何哉?与嬴(15)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17)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18)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19)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20),存亡之理(21),当(22)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3)。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2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25)之所劫(2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27),下(28)而从(29)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①赂秦:贿赂秦国。 ②或曰:有人说。 ③互丧:相继灭亡。 ④率:都,皆。 ⑤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 ⑥独完:独自保全。 ⑦攻取:用攻战的办法夺取。 ⑧厥:其,指六国之国君。 ⑨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祖父,祖辈与父辈。 ⑩暴(pù):冒着。 (11)厌:同“餍”,满足。 (12)判:决定。 (13)至于:以致,以至于。 (14)迁灭:灭亡。古时一个国家破灭后,其国宝重器都会被迁走,故称为“迁灭”。 (15)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这里指秦国,因秦王姓嬴,故以“嬴”指代秦国。 (16)“至丹”二句: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未能成功,反而激起秦始皇的大怒,发兵伐燕,次年攻下燕都。燕王逃往辽东,杀太子丹以平息秦愤,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 (17)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曾数次打退秦军。 (18)邯郸: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当时是赵国国都。 (19)三国:指韩、魏、楚三个与秦接壤的国家。 (20)数:运数。 (21)理:理数。与“数”皆指命运。 (22)当:同“倘”,如果。 (23)易量:容易判断。 (24)并力西向:六国齐心协力向西抗击秦国。 (25)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6)劫:胁迫。 (27)天下之大:这里暗指北宋的疆域。 (28)下:采取下策。一本无“下”。 (29)从:重蹈,跟随。 (30)故事:旧事,成例。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损耗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战争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小草芥末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在后面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字数:269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06-50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