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伐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伐木》(一)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二)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于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三)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丁(zhēnɡ)丁:伐木声。 嘤(yīnɡ)嘤:鸟鸣声。 相:看。 矧(shěn):何况。 神之:慎之。听之:从之。 许(hǔ)许:锯木声。 酾(shī):滤酒,又音shāi。藇(xù):甘美。 羜(zhù):小羊。 速:邀请。诸父:父辈同姓亲戚。 粲: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簋(ɡuǐ):古代食器。 阪:坡。 有衍:满溢。 笾(biān)豆:这里指盛在食具中的菜肴果品。践:陈列。 糇(hóu):干粮。愆:过失。 湑(xǔ):过滤成清酒。我:语气词。 酤(ɡū):买酒。 蹲(dūn)蹲:起舞的样子。 迨(dài):等到。 〔鉴赏〕 中国既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礼仪的国度,对友道尤为重视。友道讲究一个“信”字,友人之间互谅互让、相互信任,构成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流传着许多关于酒的佳话,举怀一笑泯恩仇,多少恩恩怨怨化解于觥筹交错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记载的“曲水流觞”就是悠久的酒文化的见证。《诗经》中涉及宴饮的诗,有《鹿鸣》、《湛露》、《南有嘉鱼》等,可见酒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伐木》是《诗经》中描写以酒维系亲情、友情的著名篇章,《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燕”歌,“燕”者“宴”也,以酒款待“朋友故旧”,诗中所表现的“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古风,正符合传统道德温柔敦厚之旨,显示当时“民德”之“归厚”。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睹鸟思人,感叹亲朋故旧友情的可贵。“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森林里传来“丁丁”的伐木声,汇合着百鸟的鸣唱,一些鸟儿受到人的干扰,从低凹的山谷往高处的树顶飞去,他们一边飞翔着,挑选合适的落脚点,一边唧唧喳喳地呼朋引类。鸟儿尚且知道用啼叫求友交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不是更需要这种朋友间的友谊与互助吗?由伐木到看见鸟儿、听到鸟儿的叫声,再联想到人与鸟儿一样都需要真挚的友情,赋中有兴,思维的过渡十分自然。“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只有珍惜、信守友道,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和睦、友爱的关系,产生温馨的情感,保持群体的和谐与安定。作为燕歌,第一章并未直接从酒宴入手,而是首先点明渴望真挚友情的主旨。 接下来一章,诗人从鸟儿“犹求友声”得到启发,并付诸行动。该章仍旧以伐木起兴,但与上文相比,节奏上发生了变化,叙事紧凑,由兴迅速转入酒宴。主人准备了什么呢?先是“于粲洒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示自己对客人发自内心的尊敬;然后摆上“酾酒有藇”、“肥羜”、“肥牡”、“陈馈八簋”,醇香甘洌的清酒,丰盛美味的佳肴,表明主人的热情和诚心;准备邀请的客人有“诸父”、“诸舅”等父老乡亲。而他们“宁适不来”,就不是因为我不尊敬他们,不是我不信守友道。这里照应了前文诗人对友情、亲情的渴望,也许大家曾发生过不愉快,然而这种亲人、族人之间的感情裂痕不更需要修补吗?也许主人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不也是和你一样也对这种血脉亲情有着同样的憧憬? 第三章紧承上文,酒宴邀请当然不只长辈,还有“兄弟”同辈,或许还有天真无邪的孩子。主人对待他们也是诚心诚意,不过少了在长辈面前的拘束和谦卑。大家年龄相仿,辈分相同,主人的热情中透出豪放,“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我们仿佛能看到主人举起酒杯,爽朗地招呼客人,抛开往日的不快,今日有酒且同醉,杯中无酒我来添,客人们也放开酒量痛饮。这时爱热闹的年轻人还敲鼓、歌舞助兴,一种热腾腾、暖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主人刚才的担忧一扫而光,大家都兴高采烈,重又恢复了往日的亲密无间。“迨我暇矣,饮此湑矣”,趁着闲暇好时光, 举杯痛饮多快活!他们也许红光满面,打着酒嗝,约定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欢宴。然而诗人也注意到“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酒宴之上话不投机,旧怨未除又添新怨,所以对待亲朋故旧要“神之听之”,尤其不能怠慢不敬,大家才能共同营造“亲亲以睦”的美好生活。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友情为经、酒宴为纬,由鸟及人,转换自然,叙事富有层次感,从主人设宴、请客,到饮酒尽欢,有条不紊,而他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也在叙事中得到了尽情的展露。其次在遣词上注意了整饬中有变化,每章的第一句都是以伐木起兴而用词讲究,全诗全用四言,唱来朗朗上口,给人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层次感。另外,本诗虽然经过文人的加工,而其中所透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仍能通过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为今人所感受到。在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日渐陌生的电子时代,我们对友情的渴望较之于隧道另一端的先人,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伐木》伐木丁丁。(一) 伐树木,丁丁丁。 鸟鸣嘤嘤。(二) 鸟儿鸣,嘤嘤嘤。 出自幽谷,(三) 它们飞出深谷, 迁于乔木。(四) 迁上高高树林。 嘤其鸣矣,嘤嘤的鸟鸣呀, 求其友声。求它的朋友应声。 相彼鸟矣,(五) 看那些鸟儿呀, 犹求友声。还求朋友应声。 矧伊人矣,(六) 何况是个人呀, 不求友生。怎能不要友朋? 神之听之,(七) 明白了求友的道理, 终和且平。(八) 你就和乐而安宁。 伐木许许。(九) 伐树木,呀嗬嗨。 酾酒有。(十) 醇酒呀,真正美。 既有肥羜,(十一) 有了肥的小羊, 以速诸父。(十二) 请那同姓尊长。 宁适不来,他们怎能不来, 微我弗顾? (十三) 莫非不肯赏光? 於粲洒扫,(十四) 啊,洒呀扫呀光光, 陈馈八簋。(十五) 八大圆盘摆上。 既有肥牡,(十六) 有了肥的公羊, 以速诸舅。(十七) 请那异姓尊长。 宁适不来,他们怎能不来, 微我有咎。莫不是我莽撞。 伐木于阪。伐树木,在坡上。 酾酒有衍。(十八) 醇酒呀,有大量。 笾豆有践,餐具摆得一行行, 兄弟无远。(十九) 兄弟们全在场。 民之失德,人呀不讲交情, 干糇以愆。(二十) 争吵为着食品。 有酒湑我。(二十一) 有酒呀,我们把那清酒饮。 无酒酤我。(二十二) 没酒呀,鸡鸣酒儿也行。 坎坎鼓我,(二十三) 冬冬的我们敲起鼓, 蹲蹲舞我。(二十四) 翩翩的我们来跳舞。 迨我暇矣,等到我有空闲呀, 饮此湑矣。饮着那些清酒呀。 注 释 (一)方玉润:“丁丁,伐木相应声。” (二)郑玄:“嘤嘤,两鸟声也。” (三)朱熹:“幽,深。” (四)朱熹:“迁,升。乔,高。” (五)郑玄:“相,视也。” (六)毛亨:“矧,况也。” (七)于省吾:“圣、听古通。……《广雅·释诂》:‘圣,通也。’” 《洪范》五行传注:“心明曰圣。……《伐木》与《小明》神之听之,并应读作神之圣之。《伐木》神之圣之,应训为神之明之。……神谓神化,明谓明澈。言视彼鸟矣,犹求友声,而况为人可不求友生乎?神明鸟求友声,人不可不求友生之理,则既和且平,意谓有砥厉切错之益。” (八)陈奂:“此诗曰:终和且平。《那》曰:‘既和且平。’是终与既同也。” (九)朱熹:“许许,众人共力之声。《淮南子》曰:‘举大木者呼邪许。’盖举重劝力之歌也。” (十)马瑞辰:“瑞辰按:《说文》:‘酾,下酒也。一曰:醇也。此诗有茑有衍,皆训为美貌。酾酒,正当从《说文》醇酒之训。醇与䣩通。《广雅》:‘䣩,美也。’” 毛亨:“,美貌。” (十一)孔颖达:“《释畜》云:‘未成羊曰羜’。郭璞曰:‘今俗呼五月羔为羜。’” (十二)郑玄:“速,召也。” 朱熹:“诸父,朋友之同姓而尊者也。” (十三)姚际恒:“宁适不来,微我弗顾。谓宁得不来乎,无乃不我肯顾也。微我有咎,谓无乃以我有咎也。自反之意,较前益深。” 林义光:“我弗顾,弗顾我也。岂其适不来乎?得非弗顾我乎?此因所速之客不来而揣测之辞。” (十四)朱熹:“於,叹辞。粲,鲜明貌。” (十五)朱熹:“八簋,器之盛也。” 吴闿生:“圆曰簋,方曰簠。” (十六)严粲:“《疏》曰:‘肥羜曰牡。’” (十七)朱熹:“诸舅,朋友之异姓而尊者也。” (十八)朱熹:“衍,多也。” (十九)朱熹:“无远,皆在也。” (二十)严粲:“糇,干食也。……民之失德者,不能厚朋友故旧之礼。或因干糇之食,不分于人,以获愆过。” (二十一)马瑞辰:“《说文》:‘湑,莤酒也。’莤,古缩字。……莤酒必浚之漉之,去其渣。犹《说文》训揟为取水沮。沮即今之渣字也。” (二十二)毛亨:“酤,一宿酒也。” 戴震:“按此言若无酒,则我犹卒为一宿之酒,而不以无为辞。” 胡承珙:“是有酒湑我,谓久酿之酒,已经泲莤,则清滑而美。此无酒酤我,谓始酿之酒,未经澄滤,所以应仓卒之求而已。小徐注《说文》云:‘一宿酒。谓造之一夜而熟,若今鸡鸣酒是也。’” (二十三)朱熹:“坎坎,击鼓声。” (二十四)毛亨:“蹲蹲,舞貌。” 注 音 嘤ying婴 矧shen审 酾shai筛 xu序 羜zhu柱 於wu乌 馈kui溃 簋gui鬼 糇hou侯 湑xu许 酤gu姑 蹲cun存 《伐木》鸟鸣嘤嘤。鸟叫的声嘤嘤。 出自幽谷,它从深谷出来, 迁于乔木。迁在高树之中。 嘤其鸣矣,黄莺它叫呀, 求其友声。求它的友声。 相彼鸟矣②,看那些鸟呀, 犹求友声; 还求它的友声; 矧伊人矣③,况且是人呀, 不求友生? 可不求他的友人? 神之听之,做神明的听到了, 终和且平! 他也会既和且平! 伐木许许。伐树的声音许许, 酾酒有④。 筛去了渣的酒这样美富。 既有肥羜⑤,既有肥嫩的小羊, 以速诸父。就去请同姓的伯叔诸父。 宁适不来? 何往而不来? 微我弗顾! 不要给我不顾! 於粲洒埽⑥! 洒扫的美洁呵! 陈馈八簋⑦。摆设食品的有八盆之多。 既有肥牡,既有肥壮的雄羊, 以速诸舅。就去请异姓的伯叔诸舅。 宁适不来? 何往而不来? 微我有咎! 不要给我罪受! 伐木于阪,伐树在坡坂, 酾酒有衍⑧。筛去了渣的酒这样丰满。 笾豆有践,食器笾豆这样陈列的好看, 兄弟无远! 兄弟们也不可太疏远! 民之失德,一般人的失掉恩情, 干糇以愆⑨。点心小事也该抱歉。 有酒湑我,有酒我们用筛过的清酒, 无酒酤我。无酒我们用带渣的新酒。 坎坎鼓我,我们击鼓的声音坎坎, 蹲蹲舞我。我们起舞的姿态慢慢。 迨我暇矣,趁我们闲暇的时候呀, 饮此湑矣! 同饮这筛过的清酒呀! (采用陈子展译诗) [注释] ①丁(zheng)丁:伐木声。②相:视。③矧:况。④酾酒:筛酒。 (xu):甘美。或释为“溢貌”。 ⑤羜(zhu):小羊。 ⑥粲:鲜明的样子。埽:同“扫”。⑦簋(gui):古时食器。⑧衍:满、溢的意思。⑨糇(hou):干粮。愆:过失。 [赏析] 《伐木》与《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起兴,说到友情的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以前的释者说它是燕歌,颇为可信。诗共 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把宴饮当作建立和维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开篇由物及人,想象奇特而又巧妙。“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听到“丁丁”的伐木声,结巢于树枝之上的鸟儿惊惧起来,它们预感到灾难即将来临,得赶紧搬迁。“嘤嘤”的啼鸣声,既是恐慌的表现,又是对同类的招呼,众鸟于是纷纷行动,从幽谷迁往乔木。是友情使得大家及时脱离险境,继续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接着诗人抒发感慨说:鸟儿尚且懂得用鸣声来寻求友情,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这样的反问句除了有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还包涵着某种人生的慨叹。联系下章,歌者似乎被人冷落过,抛弃过,即由于别人的缘故而失去友情,他为此很感伤。因为许许多多的矛盾和纷争的发生,都与不珍惜友情有关。看来他是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恢复友情,让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群体出现和平安宁的局面。“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是对神祈求呢,还是对神宣誓? 从贯穿全诗的思想脉络看,主要是后者,以有力地烘托主人公行动之果断,意志之坚强。 第二章全然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的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自然。这里仍然由物起兴,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说:“二章酾酒文连伐木,是酒为伐木而设,即伐木之人是朋友矣。”(《毛诗正义》卷九)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因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绵延,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了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 一种方式,有变化才会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烈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的羊羔,还有许多其它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见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他的宴请客人,不只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 微我弗顾!”“宁适不来? 微我有咎!”这是他的顾虑。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末章分成两部分。前半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请的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友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立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往往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诚以待人,不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造和平的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往还问题。《诗经》中的不少篇什如《鹿鸣》、《湛露》、《南有嘉鱼》等等,都涉及宴饮,无疑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孔融的《难魏帝禁酒书》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可见宴饮的风尚由来已久,而且盛行于和平康乐的时代。饮酒而不败德,这是古人所反复强调的,正因为如此,宴饮才有可能成为建立和发展友情的有效手段。后半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的是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 。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实在令人鼓舞。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歌词:“有酒湑我(啊),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有酒就筛,无酒就买,总之要喝得尽兴。宴会上鼓乐齐鸣,大家按着节拍翩翩起舞。多么欢快的场面,多么幸福的人群! 最后两句是代未出席的人说的,表示并非不想参加,而是没有空闲,以后只要能抽出身来,一定来此痛饮。这是对上章两个“宁适不来”句的照应。皆大欢喜,团结友爱,这样的结局寄托着诗人殷切的期望。 这首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影响一定深远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似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开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体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 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什么“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的景象,因而特具艺术魅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