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不许犯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不许犯我》《不许犯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菲律宾作家黎萨尔(1861—1896)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伊瓦腊的种种遭遇,展现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殖民者及其帮凶修士会的罪恶行径,发出人的自由、幸福等永恒权利不容侵犯的正义呐喊。伊瓦腊留学欧洲7年,满怀爱国热情回国。亲友的热烈欢迎,恋人的甜蜜爱情,使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前途灿烂辉煌。他容忍迫害父亲至死的修士,认为实现父亲遗愿比为他报仇好得多。他在家乡兴建学校,试图通过启蒙教育、逐步改革,达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在恶势力的策划下,他接连遭到诽谤、打击和陷害,有人还企图谋杀他。他的名誉被破坏,理想被践踏,爱情被玷污,甚至被诬组织暴动而锒铛入狱,在将被处死的危急关头,埃利亚斯帮他越狱逃跑。恋人玛利亚绝望地进了修道院。 伊瓦腊是努力探索民族独立,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性格是发展的。起初,他满腔热情,天真纯朴,充满幻想,以为西班牙“真为菲律宾人民的好处着想”,天主教会把菲律宾“从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国家的幸福,是建筑在与西班牙联盟的基础上”。他希望通过为民请命,等待殖民当局自动实行改革,而人民则可以在知识分子的启蒙教育下,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但是,在殖民统治和神权压迫下,人民随时遭到逮捕、监禁、拷打、流放和杀害。残酷的现实和自己亲身受害的经历,使他觉醒过来,看到了社会的痼疾,认清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宗教的伪善,愤怒地控诉道:“200年来,我们一直向他们伸出双手,向他们要求友爱,想把他们当作兄弟,可是他们是怎样回答我们的呢?侮辱,嘲笑,甚至不拿我们当人!”他终于作出“最后的也是决不更改的决定”:一息尚存,就要报仇,鼓动人民起来反抗,争取自由。表现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作者通过伊瓦腊的探索,否定改良主义思想,暗示以武装斗争形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主张。 作品以现实主义方法,艺术地再现19世纪末菲律宾社会生活,真实地描绘殖民统治的黑暗和人民苦难。同时,以优美的抒情笔调,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故事情节曲折隐晦,有时象万花丛中突现毒菌,有时象于无声处响起惊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品通过人物内心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揭示人物内心奥秘,表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埃利亚斯对伊瓦腊的崇拜与仇恨,玛利亚和伊瓦腊之间强烈的爱的欲望与压抑,都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深刻尖锐的讽刺,嘲笑教士的伪善,揭露行政官员的卑鄙和残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某些人物传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明显地违反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不许犯我》《不许犯我》
长篇小说《不许犯我》是菲律宾近代最杰出的作家、民族英雄何塞·黎萨尔的代表作。小说取名源于《圣经·圣约翰福音》中的一句话“不要碰我”。主人公伊瓦腊留学欧洲回国后,决心继承父志,兴建学校,改造社会。西班牙神甫达马索阴险破坏他“教育救国”、为穷苦人兴办教育的工作。在建校工地奠基时,幸有掌舵船夫埃利亚斯暗中相救,伊瓦腊才免遭神甫用奠基石把他压死的暗算。在一次聚会上,神甫讥讽伊瓦腊修建的学校,并对他和他的亡父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伊瓦腊痛打神甫,当他举刀欲刺时,被未婚妻玛丽亚阻止。神甫恼羞成怒,以逐出教门要挟玛丽亚的父亲解除女儿的婚约。后来伊瓦腊被诬陷策动暴乱,被捕入狱。被捕前,埃利亚斯帮助清理信件,发现伊瓦腊的曾祖父原来是诬告埃利亚斯祖父,迫使他家人亡家败的人。面对宿敌世仇家的后代,埃利亚斯起初欲刺死伊瓦腊,但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者,他克制住复仇的怒火,以民族利益为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伊瓦腊逃亡。逃亡途中,伊瓦腊秘密地见到了玛丽亚,他得知她是神甫的私生女。母亲的名誉,假父的体面,个人的爱情及生父神甫的阴险狡诈使玛丽亚饱受精神折磨而痛不欲生。后来,她拒绝嫁给西班牙大学生,当了修女,因不堪修道院的暴虐而死。小说还描绘了埃利亚斯的血泪家史及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菲律宾人民的深重灾难,此书1887年在柏林发表,成为东方文学中最早的反殖长篇小说。黎萨尔还创作了《海德尔堡之花》、《劳动的赞歌》及就义前写的《最后书怀》等爱国诗篇。他殉国后,被尊封为“民族英雄”和“国父”。作家1891年在比利时发表《不许犯我》(又译《社会毒瘤》)的续集《起义者》(又译《贪婪的统治》)。鲁迅赞扬这两部作品发出“真挚壮烈悲凉”的声音,从中可听到“爱国者的声音”和“复仇的反抗”叫喊。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尧光、柏群的《不许犯我》中译本。 《不许犯我》 长篇小说。又译《社会毒瘤》。黎萨尔著。发表于1887年。描写主人公伊瓦腊一生的悲惨命运,其父被迫害身亡,未婚妻被逼当了修女,自己也遭到达马索神甫和国民警卫队的追捕,表现了菲律宾人民的深重灾难,控诉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野蛮罪行。作品还塑造了一个掌舵人埃利亚斯的英雄形象,象征着菲律宾民族解放斗争的曙光。鲁迅曾经赞扬这部作品及其续集《起义者》发出了“真挚壮烈悲凉”的声音,从中还可以听到“爱国者的声音”和“复仇和反抗的”呼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