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苦竹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苦竹叶

【概况】:

基源 为禾本科大明竹属植物苦竹的叶。

大明竹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20种,其中有2种入药。

原植物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又名伞柄竹(《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

历史 《本草经集注》载:“竹类甚多,入药用淡竹、苦竹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宋《图经本草》云:“竹处处有之,其类甚多,而入药惟用筀竹。淡竹、苦竹二种人多不能尽别。”以上所述,指出苦竹可入药。

形态 秆圆筒形,但在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1/3处稍平,秆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箨鞘厚革质,基部常宿存在秆的鞘节上为一圈棕色毛;箨叶锥状披针形;箨耳细小或几不存在;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15~28m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

花枝基部有苞片,花序分枝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长4~6cm,有8~12小花,绿色或带紫色,有颖3~5枚。

笋期5~6月。(图见《中国竹谱》.91页.彩照3幅)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坡或平原。由中国华东经华中至华南与西南各地。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摘嫩叶,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江西。

鉴别 叶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1.5c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细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以叶嫩多绿,卷成筒状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切丝。。【药性】:

性味 苦,寒。

《日华子本草》:“苦,冷。”

功效 清热明目,利窍,解毒。

主治 消渴,烦热不眠,目痛,口疮,失音,汤火伤。

❶ 《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❷ 《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❸ 《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❹ 《纲目》:“杀虫。”
❺ 《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烧存性研末涂敷。。【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卒失声,音噎不出:浓煮苦竹叶服之。”
❷ 《子母秘录》:“治小儿头疮,耳上生疮: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
❸ 《孙真人食忌》:“治卒得恶疮不识者: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
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发热、烦渴、尿赤:苦竹叶12g。水煎服。”
❺ 《中草药学》:“治口疮,目痛:苦竹叶水煎代茶。”。【医药家论述】:

苏颂《图经本草》:“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唯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闻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