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苦碟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苦碟子 【概况】: 异名 抱茎苦荬菜(《长白山植物药志》),败酱草(辽宁),满天星(黑龙江),巴刀拉(蒙族名)。 基源 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抱茎苦荬菜的全草或当年生幼苗。 原植物 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Bunge)Hance 历史 苦碟子为中国北方民间草药。本品还为少常用蒙药,称巴刀拉,清朝著名藏药学家帝玛·旦增彭措撰《晶珠本草》1840年出版,就有记载。《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1990年出版,也有收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圆锥状,伸长,褐色。茎直立,高30~80cm,具纵条纹,上部多少分枝。 基生叶多数,铺散或成莲座状,基部渐狭成柄,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3.5~8cm,宽1~2cm,倒向羽裂或羽状缺刻,顶端短尖或钝圆;茎叶较小,无柄,叶片长圆状卵形,长2.5~6cm,宽0.7~1.5cm,顶端急尖,基部扩大成耳形或戟形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多数,组成伞房状;总苞圆筒形,长5~6cm,宽2~2.5mm,总苞片无毛,顶端尖,外层的卵形,短小,内层的较长,线状披针形;全为舌状花,长7~8mm,黄色,舌片顶端截形,具5齿。瘦果纺锤形,稍扁,长2~3mm,有细条纹及粒状小刺,喙长约为果长的1/4;冠毛长3~4mm,白色。花果期3~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706页.图682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1100m的山坡、路旁、河边或疏林下。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贵州。 原苏联远东地区和朝鲜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当年生幼苗,晾干。 【化学】: 含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0 【药理】: ❶ 对心血管作用 苦碟子注射液以0.01,0.5和1mg/ml灌流,可使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分别增加36.8%、135.7%、170.8%;1~1.5g/kg iv,可使麻醉犬冠脉流量增加,并降低心肌耗氧量;2g/kg iv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兔心肌缺血;19.5g/kg ip可增加小鼠心肌摄取86Rb的能力,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1]。 ❷ 耐缺氧作用 苦碟子注射液19.5g/kg ip,对正常及sc肾上腺素小鼠均能提高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1]。 苦碟子注射液19.5g/kg ip可降低小鼠自主活动[1]。苦碟子注射液7.5,15,30g/kg、苦碟子总黄酮0.7,1.0g/kg ip可协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加小鼠入睡率[1,2]。 ❹ 对平滑肌作用 苦碟子总黄酮1mg/ml,使大鼠离体迴肠收缩基线下降,收缩幅度也降低,22mg/kg iv,可使兔在体回肠自动收缩基线下降,但无论离体或在体肠管,均不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强直收缩[2]。 苦碟子注射液4g/kg iv,使兔、豚鼠、狗的纤维蛋白溶解时间缩短[4]。 毒性 苦碟子注射液对小鼠iv的LD50为44.3±8.1g/kg[3],苦碟子总黄酮对小鼠ip的LD50为3.36±0.31g/kg[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9;10(3)∶127 [2] 中草药通讯 1978;(11)∶ 31 [3]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1;(总13期)∶18 [4]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1;(总13期)∶23。【药性】: 性味 苦、辛,平。 《内蒙古中草药》:“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排脓,止痛。 主治 阑尾炎,肠炎,痢疾,各种化脓性炎症,吐血,衄血,头痛,牙痛,胸腹疼痛,黄水疮。 ❶ 《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痈肿,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内蒙古中草药》:“治阑尾炎:抱茎苦荬菜15g,薏苡30g,附子6g。水煎,日服2次。” ❸ 碟脉灵(中草药通讯 1979;(2))治冠心病:用苦碟子全草制成注射液,以10~20ml(相当于含生药20~40g)加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28天为1疗程。亦可治胆道蛔虫、痢疾、痉挛性脘腹疼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癌症引起的头痛。 单方应用 ❶ 《内蒙古中草药》:“治黄水疮:抱茎苦荬菜。研末,香油调敷。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