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苦甘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苦甘草 【名称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概况】: 异名 苦豆根(《内蒙古中草药》)。 基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的干燥根。 原植物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 余项参见“苦豆子”条。。【生药】: 采集 夏、秋季挖取地下部分,去净泥土,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材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山西、宁夏、青海也产。 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弯曲,有细根,根长不等,一般切成长15~20cm的小段。 直径0.5~2cm。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裂纹,具横向皮孔,栓皮反卷或脱落。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皮部较薄,木部黄色,隐约可见细小的导管孔。微有豆腥气,味苦。 显微 根的横切面:木栓层的外层常反卷。栓内层及韧皮部散有草酸钙方晶及8~10余个成束的纤维束。 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宽2~5列;木质部束导管散列,直径约76~112μm;木纤维数十个成束.木薄壁细胞稀少。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00页.图149)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1g,用氨水湿润,加氯仿30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蒸干,用乙醇溶解,点于(Ⅰ)硅胶G板或(Ⅱ)碱性硅胶G板上.以(Ⅰ)苯-乙酸乙酯-丙酮-氨水(3∶3∶1∶0.1)或(Ⅱ)苯-丙酮-甲醇(8:3:0.5)(氨饱和)为展开剂,以槐果碱、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为对照品,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95页.图63-1,63-2)。【化学】: 根含脱氢苦参碱、槐定、槐胺、N-甲基金雀花碱、苦参碱、野定碱、氧化苦参碱[1]。 又含13,14-去氢槐定碱和N氧化物(13,14-Dehydrosophoridine N-oxide)、5-表槐果碱(5-Episophocarpine)、N-Allylaloperine及结构未定的生物碱[2]。还含苦甘草碱甲[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81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 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 1989:587 [3] 中草药 1980;11(12):555。【药理】: ❶ 平喘作用 苦甘草煎剂15g/kg ip,对乙酰胆碱-组胺喷雾引喘的豚鼠,止喘率为88.9%;苦甘草碱甲也有平喘作用,im的ED50为1.77±0.9mg/kg;肺溢流试验,1:10000浓度的乙酰胆碱0.1ml/kgiv,可使兔溢流呼吸幅度增加,氢溴酸苦甘草碱甲16mg/kgiv,再注射乙酰胆碱,则溢流呼吸幅度变化不明显;苦甘草碱甲6×10-7mg/ml浓度有对抗乙酰胆碱6×10-7mg/ml对离体豚鼠气管的收缩作用。 ❷ 对心血管作用 氢溴酸苦甘草碱甲20mg/kg iv,可引起麻醉兔血压上升,但对麻醉犬的呼吸、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影响,2%氢溴酸苦甘草碱甲0.2ml注入灌流液,可使豚鼠离体心脏心率减慢,冠脉流量增加,但对心肌收缩力无影响,0.5ml注入灌流液,可使离体兔耳灌流液流出量减少,苄胺唑啉对其有对抗作用。 毒性 苦甘草碱甲ig,小鼠的LD50为241.5±26.68mg/kg,im的LD50为92.41±14.97mg/kg;氢溴酸苦甘草碱甲ig,小鼠的LD50为297.5±39.63mg/kg,im的LD50为101.4±9.18mg/kg,iv的LD50为73.64±5.70mg/kg。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0;11(12):555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痢疾,湿疹,牙痛,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薄荷、牛蒡子,治咽喉肿痛。 ❷ 配蒲公英、金银花炭,治痢疾,湿疹,牙痛。 单方应用 ❶ 《内蒙古中草药》:“治赤痢:苦豆子根、蒲公英各15g,水煎服。”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