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费雪的借贷资金利率论
1930年,费雪在《利息理论》一书中说:“利率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有一部分是由主观因素决定的,即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边际偏好或者叫人性不耐。决定利率的另一主要部分是客观因素,即投资机会”。在决定利率的两因素中,人性不耐起核心作用。人性不耐是指人们只偏爱现在的财货。它不同于时间偏好。因为时间偏好不一定都是指人们偏爱现在的财货。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偏好却是指人们偏爱将来的财货。人性不耐程度不同对利率的影响大小也不同。通常人性不耐程度因人而异。就具体的个人来讲,他的不耐程度决定于他的全部收入川流。所谓收入川流是指个人从现在这一时刻起一直延伸到无限将来的收入。这一收入川流受收入数量、收入的时间形态、收入的风险、投资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制约。
在费雪看来,市场利率实际上是市场上现在收入优于将来收入的共同边际不耐程度的表现。这一共同边际不耐程度是由对现在收入与将来收入的借贷供求所决定的。每个人的时间偏好率或不耐程度取决于他的收入川流——特别是它的数量大小,时间形态和风险性等。这样就使得每一个人的不耐程度各不相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中,彼此各异的不耐程度被借贷市场联系起来。人们为了使一生所获的价值量最大,总要通过借贷行为来改变现在收入与将来收入的川流,结果使市场上所有人的边际不耐程度彼此相等。而整个社会的不耐程度相一致,又使借贷市场恰好平衡,此时利率等于不耐程度。所以就社会来讲,则是各个人总计的不耐程度决定利率。
依费雪的观点,人们的不耐程度与利率两者是正比例关系。当一些人收入水平越低时,他们的不耐程度就会越高,争取减少将来收入的欲望就越大,他们在借贷市场上对现在收入的需求就越大,这必然会使利率提高。相反,当一些人收入水平越高时,他们的不耐程度就会越低,争取减少现在收入来获得更多的将来收入的欲望就越大,他们在借贷市场上提供现在收入量也就越大,这必然会使利率降低。只有在社会上每一个人的不耐程度趋于相等时,利率才等于不耐程度,并且利率使联系现在与未来的借贷市场趋于平衡。
上面是在固定收入川流条件下,人们通过借贷市场调节不耐程度来决定利率。此外,费雪还引进投资机会来发展他的利率论。他认为在现实经济中,人们的收入川流通常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弹性。改变人们收入川流的方法也不止借贷方法一种,还有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的作用表现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改变对资本的用法,从而得到完全不相同量的收入川流。例如,一个资本家可将他的资本,投入到现在收入和将来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的粮食生产上去;他可将他的资本投入到现在没有收入,将来才有收入的林业生产上去;他还可将他的资本投入到现在收入较大,将来收入会较小的要枯竭的矿产上去,这就必然会形成三条完全不同的收入川流。由于这三条收入川流在不同时间上提供的现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将选择能获得最大现值的那一条收入川流。显然,投资机会的导入,使收入川流具有弹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多条可互相替代的收入川流。此时利率的决定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充分利用好投资机会,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川流。并且每一个人将在这些收入川流中,选择一条具大现值的特定收入川流。第二步是通过借贷市场来调节人们对这些特定收入川流的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