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货币幻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人们只注意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经济学家以此研究货币是否中性,以及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究竟有何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如果一般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等比例上升,那么以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人们只看到货币工资的上升并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增加、从而扩大消费支出,那么人们就存在着货币幻觉; 反之,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上升的等比例性并看到自己的工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保持原有的消费支出不变,那么就不存在货币幻觉。只要存在货币幻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就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反之,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幻觉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并加以阐释,并引起后世的广泛关注。主张存在货币幻觉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因而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否定存在货币幻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因而货币政策不能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有效的作用。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普遍的货币幻觉; 货币主义经济学认为短期存在货币幻觉、但在长期不存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以人们的理性预期为依据,否认货币幻觉的存在。参见 “货币中性论” 条。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源于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他告诉公众理财时不应只盯在商品价格降或升上,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最终会受到损失。

货币幻觉

在通货膨胀时期出现的,将货币收入的名义价值当做实际价值的一种误解及其相关的错误行为方式。在通货膨胀发生时,个人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程度,只能凭借自己接触的本地区的少数商品的价格来判断。这样,个人的物价信息就是不完全的,个人只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货币收入上。例如,作为工作者的个人,在与企业进行单个的或集体的工资谈判时,就可能将企业允诺的名义工资上升幅度当做实际工资的上升。而实际上,实际工资可能并没有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这样,企业就通过货币幻觉获得了额外利润。再如,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在名义收入上升时可能误以为是实际收入上升,于是就扩大消费支出,由此带动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和加剧通货膨胀。作为投资者的个人,如果只看到通货膨胀时期的利率上升而没有意识到实际利率其实未变,就会减少自己的投资。当然,投资者在通货膨胀时期可能更多地受到乐观情绪风潮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会增加而不是减少投资。反之,如果在物价下跌或通货紧缩时期也存在货币幻觉的影响,那么在理论上应当会造成企业利润的过度减少、消费者支出的过度下降等反应。一般认为,货币幻觉只是在通货膨胀的形成阶段比较严重,一旦通货膨胀普遍化和为大众普遍意识到以后,货币幻觉就会逐渐消失。

货币幻觉

亦称“货币错觉”,西方货币理论用语。指纸币贬值后人们仍然对纸币抱有信心。货币幻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只注意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考虑它的购买力。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极易陷入货币幻觉,即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当物价与工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他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看成是实际工资的增加。短期内,货币幻觉对消费也有影响。假定实际工资不变,货币工资与物价等比例上升,工人较强烈感到的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反之,当货币工资和物价等比例下跌,货币幻觉会使消费者认为是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消费支出。货币幻觉对资本家投资也有影响,当利率下降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幅度时,资本家却可能因为名义利率下降,而大量借入资本投资。相反,即使利率上升幅度小于通货膨胀时,他也会减少投资。此外,个人所得税体制也会产生货币幻觉效果。如果税率和纳税等级都是以货币收入为依据。如果货币收入和物价都下跌而实际收入不变,纳税人所属的纳税等级会相应降低,他们的实际税收负担也下降。货币幻觉只能在通货膨胀的一定幅度内出现,当通货膨胀普遍化和加速后就不复存在。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money illustion

亦称“货币错觉”。一部分人当中存在的忽视货币的真实购买力的变化,只满足于货币名义价值(如名义收入)的一种心理错觉。其典型表现是,在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往往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不变甚至下降,但一些人忽视了币值的变化,却对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很满意。货币幻觉往往产生于通货膨胀初期,随着通胀恶化,幻觉就会破灭。

☚ 货币第一推动力作用   货币错觉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

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个人由于心理因素而改变其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或需求。
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假设某职员原先不愿接受月工资为400元的某工作。现在工资水平提高到每月800元,同时物价水平也上升至原来的2.5倍,但物价上升没有影响到该职员的真实财富。如果此时该职员不顾物价已经更大幅度上升,只注意到该工作提供比原先多一倍的(名义)工资,而愿意接受这一工作(而且其习惯、嗜好等未变),那么该职员可谓有货币幻觉,因为他竟然愿意以更低的实际工资接受其原先不愿接受的工作。又如,假设某位老资格的经理每年收入24000元,每月花800元购买消费品。现在该经理的年薪加了20%,加薪的原因是物价上涨了22%。假设物价上涨没影响他的其他真实财富,但这位经理从薪金的增加中体会到比以前更富裕些,决定将购买消费品的月支出从800元提到1000元,也即每月购买消费品的名义支出比以前增加了25%。也就是说尽管他的实际年薪比以前低,但实际消费支出却因其错觉而比以前增多。这位经理也可谓有货币幻觉。可见,货币幻觉乃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非理性抉择行为。如果他准确估计到名义货币量的实际值,在其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是名义收入变动,以及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是不会在提供(或需求)商品(或劳务)时作出与原先不同的抉择的。
货币幻觉作为经济学上的术语, 由费雪首先提出,他用这个词指“未能觉察币值的变动”。换言之,即指人们只注意货币的名义数量而没有注意到物价水平的变动已引起货币购买力发生变动。但自费雪以后;货币幻觉的含义已有些变动。许多经济学家(包括W·李昂谢夫,G·哈贝莱,J·马舍克,P·萨谬尔森,J·丁伯根)把它视为与经典经济学中商品需求函数的零阶齐次性同义。在经典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商品需求函数只与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关,而货币数量只影响商品的绝对价格,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因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商品需求函数,这些经济学家把商品需求函数的这种性质(零阶齐次性)视为正代表没有货币幻觉,并由此得出结论:货币是实物部分的“面纱”,而不是一种资产。
唐·帕廷金1965年指出,按照这样理解“货币幻觉”一词的含义,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动也不会影响商品需求。假设有一个只存在外在货币和商品的经济社会,现在所有商品的货币价格翻了一番、这对商品的需求有何影响呢?按照以往的理解,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因商品的相对价格未变,对商品的需求不会变化。但是尽管商品的相对价格未变,因而没有替代效应,物价上涨将使个人手中原有的固定名义现金余额的实际值减少,即其财富减少,因而个人会减少其对商品的需求。
所以,如果把不存在货币幻觉视为与零阶齐次性同义,必须加上一个前提,即个人的手持名义现金余额随物价作同比例的变动。这样定义货币幻觉,才会使没有货币幻觉代表:只是物价水平变动,其他不变,不影响对商品的需求。如果个人还持有有价证券,那么,为了避免财富效应,货币定义中的前提条件还须加上“其他真实财富不受物价变动的影响”,这样才会在更真实的情况下使没有货币幻觉与零价齐次性同义。“货币幻觉”一词不仅体现在商品需求函数中,在货币需求函数、有价证券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中,它的存在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假定。
理论上确定一个人是否蒙受货币幻觉,关键在于物价水平的确定,这牵涉到对物价变动的预期问题。如果物价变动是一次性的、物价的确定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物价的变动是反复性的,这时对物价水平的确定便会遇到困难。

☚ 中性货币   货币冲击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Money Illsion

又称货币错觉。是指人们没有把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加以区分,只注重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现象。当存在货币幻觉时,货币往往是非中性的,货币量的变动可以对储蓄、消费、投资等变量产生重大影响,并由此引起产量、就业量和收入的变化。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当物价和工资作等量上升时,尽管实际工资不变,工人也会感到满意而增加其劳动力的供给; 消费者也会提高其实际消费水平。由此将出现刺激投资、扩大产量和增加收入的效应,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如果不存在货币幻觉,人们将完全根据实际变量的变动而采取行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否存在货币幻觉,是判断货币是否中性,货币政策及其货币量变化后对实质经济影响力大小的重要依据。
货币幻觉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在 《货币的购买力》(1922)和 《货币幻觉》 (1928)两篇文献中提出并加以阐释。费雪把公众未能察觉到美元的实际价值已经发生增减变化的现象称作货币幻觉。费雪认为,货币幻觉的存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繁荣时期,由于通货膨胀使货币的名义价值上升,价格提高后刺激了投资需求并使工商企业借款需求加大,导致名义利率上升,贷款者则因名义利率上升而增加储蓄和贷款供给,供求双方均未注意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使货币实际价值和实际利率不仅没有能提高反而下降的情况,导致供求远离经济均衡点,其结果将引发危机。
自费雪后,西方经济学家在是否存在货币幻觉的问题上的认识有较大分歧。大致可归结为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货币幻觉。例如凯恩斯 (J. M. Keynes) 把货币幻觉与心理预期联系起来,认为由于人们存在着无理性的心理预期,容易产生货币幻觉,此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率,但劳动力的需求则取决于实际工资率,因此,当通货膨胀和 “有效需求增加时,就业量亦增加,但实际工资率则比现行还低,或至多相等”(凯恩斯,1936,P. 249)。一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也从存在货币幻觉的命题出发,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可以作用于真实变量,认为政府可以利用人们的货币幻觉,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增减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费尔德斯坦 (M. Feldstein) 则对税收中存在的货币幻觉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现行税率的课税以及存货估价和计算折旧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率,使通货膨胀能够扭曲资本的税后成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货币幻觉。例如帕廷金 (D. Patinkin)、豪伊特 (P. Howitt)假定经济行为者都是有理性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真实余额效应,他们会认识到,货币和所有价格成比例地变化,将使货币购买力从而也使货币提供的服务不变,因此其效用函数(U) 呈零次齐次性,即他们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合理预期学派的卢卡斯 (R. Lucas)、格萨迪 (W. Gesadi) 等人则从人们能够作出合理预期的命题出发,否认存在货币幻觉。他们认为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公众可以充分掌握所需的一切信息,在周密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合理预期,并据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名义变量的变动不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行为,从而对实际变量不发生作用。因此,只要存在合理预期,就不会出现货币幻觉,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当局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幻觉在短期内是存在的,但在长期中不存在。例如弗里德曼(M. Friedman) 采用适应性预期的概念来分析货币幻觉。他认为公众可能因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相关知识,或缺乏严密的思考和理性判断,所作的预期往往欠准确,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会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就能适应现实,因此,货币幻觉存在于短期而不存在于长期,从而使各种政策措施在短期和长期内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政策效应,他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和对菲力普斯曲线所作的变异分析以及通货膨胀的时滞效应理论中贯穿了这一观点。
一般来说,经济主体是否存在货币幻觉,其行为是否受货币幻觉的影响,与预期的合理性直接相关,而预期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能否及时并充分获得所需信息; 二是综合认知判断能力。预期的普遍合理性与货币幻觉有反函数关系。若公众的预期普遍不合理,就会普遍发生货币幻觉,持续的时间亦较长; 若适应性预期占主导,货币幻觉只能在短期内存在,程度亦较轻; 若能够普遍作出合理预期,就不会存在货币幻觉,甚至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
货币幻觉的存在与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它可以说明货币对于实质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作用力究竟有否或有多大的问题。因为货币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货币量的变化,而货币量变化后直接影响的是名义变量,此时,是否存在货币幻觉就是其发挥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关键。如果人们的预期无理性而出现货币幻觉,名义变量变动后就会改变人们的预期及行为,从而引起真实变量的变化,那么货币就不是中性的,是可以对实质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局就可以利用人们的货币幻觉,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改变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的距离,引导人们的预期及行为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但若人们存在合理预期而不出现货币幻觉,名义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影响真实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也因不能左右人们的预期和行为而失效; 若因适应性预期而在短期内发生货币幻觉或部分货币幻觉时,货币政策的效力就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在短期内有效或产生部分作用,因此,不能高估政策效力。

☚ 超经济强制   管制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意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从马歇尔需求函数来看,货币幻觉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违背了零阶齐次性这一特性。根据需求函数的零阶齐次性,当所有商品的绝对价格和名义收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消费者不应改变对商品的购买量。这是由于货币收入虽然增加了,但绝对价格和货币收入同比例增加,实际收入和相对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动。货币幻觉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关于 “实物经济” 和 “货币经济” 的两分法。在那里,货币仅仅作为交换的媒介,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货币幻觉现象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违,古典两分法模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看作是消费者的心理错觉。如果将货币看作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放弃“实物经济” 和 “货币经济” 的两分法,就可以摆脱这种困境。
〖参〗马歇尔需求函数
 实际余额效应论

☚ 收入幻觉消费理论   替代关系优势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指人们对货币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即一般人往往不考虑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尚只注重货币的面值。因此,当货币工资与一般价格水平同比例增长时,实际工资固然维持不变,但具有货币幻觉的人却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境况比以前更好。这种对货币价格的虚假判断以及它所反映的只看重货币名义值而忽略其实际购买力的心理状态,是货币幻觉产生并维系的主要原因。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例如凯恩斯) 相信货币幻觉是很强烈的,以至于在决定一般劳动者行为的过程中,货币工资水平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实际工资水平。故而,当一般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等比例下跌时,尽管实际工资水平依然如旧,但劳动供给却会发生相应的萎缩。但若上涨的价格与不变的货币工资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实际工资下降时,劳动供给却有可能保持原状。由此可见,货币幻觉效应的存在促使劳动供给量在实际工资不变时有较高的货币工资弹性,但对一般价格水平涨落所引起的实际工资波动却无动于衷。结果,货币幻觉在短期对消费函数势必有较大影响。原因是,即使实际工资不变,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等比例上涨也会牵动实际消费水平。因此,如果货币幻觉非常强烈,则货币工资较易上涨,不易下跌,想通过弹性的货币工资来调节劳动市场的供求是力不从心的。

☚ 流动性陷阱   货币数量论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改变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心理错觉。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从而货币幻觉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非理性抉择行为。如果准确地估计到名义货币量的实际值,在其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是名义收入变动,并且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经济主体是不会在供给(或需求)商品或劳务作出与原先不同的抉择的。以工资为例,人们易于发觉绝对货币工资增减的变化,而较难发现物价水平的变动,当物价与工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人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视作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的消费水平上升。这时我们就说存在货币幻觉。货币幻觉的另一个例子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区别:在存在正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只有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才是投资者现实地得到的利率水平,这种区别在决定投资支出时尤为重要。

☚ 最终货币流通速度   中性货币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

只从心理上对货币名义价值得以满足而忽视它的实际购买力的一种错觉。原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名义工资水平而不是实际工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工人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因为物价上涨而使其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也仍然会觉得满意。此外,货币幻觉对消费也有影响,在工资和物价作等量上升,实际工资保持不变时,在短期内会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不应用通货膨胀来人为地造成“货币幻觉”。

☚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
000024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