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学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拥有家畜胚胎工程、作物育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干旱半干旱农业等一批全国或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学科。建校60多年来, 共开展科学研究课题或项目3 700多项, 取得重大或重要科技成果1200多项。仅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以来, 学校就有6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奖, 其中国家级获奖项目20多项;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 500多部(种), 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研究论文3万余篇。
这些科技成果的研究成功并随时运用于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 赵洪璋教授早期培育的小麦优良品种“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 等,就推广0.67多亿公顷, 增收粮食255亿千克, 引导和带动了黄淮麦区小麦品种3次革命中的2次革命。刘荫武教授培育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 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 建立了64个奶山羊基地县, 改良各地杂种山羊300多万只, 提供商品奶30多万吨, 生产乳制品2.6万吨,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40多亿元。
目前, 西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与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❶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 涉及领域包括植物抗旱生理、作物育种、土壤肥料、灌溉理论、节水机械及作物栽培、耕作、农村经济等。涉及地域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内蒙古等。在这一领域, 该校已有10多年的研究积累, 涉足西北80多个县, 取得了大量数据与成果及配套技术。其中, 旱区节水灌溉理论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❷小麦育种研究与优育品种推广开发。从50~90年代, 该校为祖国奉献了近20种小麦优育新品种, 累计推广种植达1.33亿公顷,共计增产粮食1000亿千克。另外, 在理论方法研究方面取得4项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成果和2项专利。目前,该校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正高级科技人员有10人, 副高人员12人, 中级和初级人员30余人,研究力量雄厚。先后从事的研究内容有小麦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基因导人、组织培养、染色体工程等。仅小麦基础研究一项, 取得研究成果13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8项。预计到本世纪末, 杂交小麦将逐步走向生产, 下世纪初将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品种类型。该校于1987年率先完成小麦雄性不育系的 “三系配套”, 通过大量组合与筛选, 春小麦强优势组合 “901” 经4年区试, 1995年通过审定, 目前已与中国种子总公司、陕西种业集团等合作, 建立亲本原种生产体系, 扩大制种和示范, 并已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等地逐步走向生产。适应黄淮麦区的冬小麦杂种 “9070” 正在进行多点试验, 预计 “九五”末审定并走向生产, 至2005年, 该校选育的杂种小麦可能推广200万~333.3万公顷。
❸生物工程与动物 “克隆”研究。涉及动植物包括牛、羊、猪、兔、小鼠等。其中动物胚胎工程研究从 “七五”开始直到现在共承担研究项目20个(其中国家863项目2个, 国家攻关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 农业部重点项目6项), 已完成12项 (有11项为国内首例), 目前正在进行的8项。涉及领域包括胚胎分割、胚胎冷冻、胚胎移植、胚胎嵌合、细胞核移植、基因导入、胚胎细胞克隆、基因表达、核质互作、遗传基因库及 “克隆”、蛋白全合成研究等。尤其在家畜“克隆”研究方面, 早在80年代初即开始进行, 已连续获得3代和5代牛、羊 “克隆”。目前, 正在进行家畜胸腺、骨髓、血液等体细胞 “克隆”, 已取得可喜进展。
❹无公害农药研究与开发。近10余年来,研究了杀虫植物苦皮藤、楝科植物等杀虫有效成分及活性物质, 系统筛选了我国南北方700多种植物的杀虫活性,并应用于无公害合理农药的研制与开发、仿生人工合成等,研制开发出10多种新型无公害农药并投入批量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其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前沿, 分离化合物21个, 已确定结构11个, 其中有8个是最新报道且具有高度杀虫活性,其中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 并发现了药物作用靶标。由此, 可创制一类 (不仅仅是一个品种)新型杀虫剂, 且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不杀伤天敌, 是理想的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