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电站建设
截止1992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444座,总装机容量228万千瓦,占可能开发总容量的21.4%。总的来看,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
(1)小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只有两座小水电站。第一座是1945年引耤河水建成的180千瓦的天水城西王家磨水力发电站;第二座是1950年建成的临夏西川水电站,安装一台混流卧式150千瓦水轮发电机,这两座小水电站都是为供城镇用电而建。
从1956年开始全省各地开始修建为农村供电的小水电站。1958年是小水电建设较快的一年,共建成小电站88座,装机容量1 381千瓦。60年代和70年代初发展缓慢,1974年后又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到90年代初,全省小水电站共达到440座,总装机容量达16.99万千瓦。其中单机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35座,装机9.86万千瓦。目前,全省已有55个县开发了小水电资源,主要依靠小水电站供电的有23个县,占全省总县数的1/4以上,已通电的乡1 446个,通电的村14 222个,分别占全省乡村总数的92%、79%。根据重点小水电站的统计,1992年全省小水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3 002小时,发(售)电总收入7 621万元,年利润总额2 412万元。小水电站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这些地方的提水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文化生活用电,而且促进了农村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全省小水电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已开发利用总量仅占可能开发总量的7.5%。全省各流域中小水电站资源分布见表1-3-8。
(2)大中型水电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在甘肃省黄河干流及长江支流上修建成大中型水电站4座。修建最早的是盐锅峡大型水电站,1958年9月27日开工,坝高57.2米,最大水头43米,原设计10台4.4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后改为8台,总装机35.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7亿千瓦小时。第一台机组于1962年元月13日正式发电。最大的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开工后,又停建缓建,1964年复工,1968年建成,当年10月开始蓄水,库容57亿立方米,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发电。水电站坝高147米,最大水头114米,总装机122万千瓦,年发电57亿千瓦时。除以发电为主,还兼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被誉为“黄河上游的一颗明珠”。八盘峡水电站为径流式电站,1969年11月开工,1975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80年3月5台机组全部发电。碧口水电站位于文县的白龙江干流上,为粘土心墙堆石坝,1969年5月开工,1976年3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7年7月全部建成。见表1-3-9。
甘肃水力资源平均可开发利用率62%,特别是黄河上游已被国家列入全国优先开发水电资源的19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从黄河干流积石峡至黑山峡天然落差820米,可选建8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装机365.7万千瓦,占全省可装机容量的34.2%,除已建成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外,待建电站装机容量可达190万千瓦,年发电量在83亿千瓦以上。再加上白龙江干流的苗家坝、黑河干流上的莺落峡及大通河上的享堂峡、洮河上的西宁庄4座,待建9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316.8万千瓦,年发电量131.58万千瓦时,超过全省现有水电全部生产能力,相当于全省现有水火电发电量总和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