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1)不同类型地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首批县。推动首批24个县 (市、区)如期、全面、优质、配套地实现小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小康建设。如1994年7月份,组织第一批小康县 (市、区)委书记,在北戴河分别汇报小康建设全面开展情况,进行面对面指导。1995年7月份,省委组织了7个巡视督查组,由省委领导带队,对首批小康县进行了巡视督查,帮助各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措施,解决问题,首批县小康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按规划如期实现小康。通过狠抓首批县,实施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后,在全省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省对首批如期实现小康的24个县 (市、区),846个小康乡镇,18 783个小康村颁发了匾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小康建设的快速发展。
(2)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硬件建设。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小康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整个小康指标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必须同步推进,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全面实现经济指标,是小康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但从河北实际看,由于前些年欠账较多,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制约着经济快速发展,影响着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社会发展的硬件建设上实施重点突破。在“四通一硬一改善” (通公路、通电话、通电、通自来水,主要街道硬化,改善办学条件)上组织了全面攻坚,开展了全省性的硬件建设大会战。据实现小康的37个县 (市、区)统计,1994—1996年在硬件建设方面就投入资金40多亿元,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村容村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3)各产业整体推进,重点在农业产业化上实现突破。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需要。因此,省委明确提出,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根据农业大省的实际,把加强农业,特别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整个农村经济的“拉动工程”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各地在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基础上,兴办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
(4)富县、富乡、富村、富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富” 的目的是实现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注意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积极性,使三个层次整体推动,真正做到县 (财政)富、乡村集体富、农民个人富。在三个层次中,河北省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重点来抓。各地把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列入小康建设的重点内容,管好现有集体资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使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第一批实现小康的24个县,人均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0元以上。
(5)县、乡、村三级整体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村是基础,乡是重点,县是关键,必须整体推进,村一级是我国社会最基层的社区组织,以村为着力点抓小康,可以把集体和家庭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奔小康的热情。河北省坚持以村为基本单位搞小康建设,到1996年底已有26360个村(街)实现小康,占总村数的52.4%。建设小康村,乡镇负有重要责任,河北省充分发挥了乡镇的作用,抓强村,扶弱村。1996年“七一”,省委专门召开了近3 000人的乡镇党委书记会议,研究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和乡镇工作,加快小康建设步伐问题。小康建设关键在县、希望也在县。这是由县 (市)级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抓住了县级,调动和激发了县委、县政府抓小康建设的积极性,就抓住了小康建设的关键,就建立了前线指挥部,就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河北省在小康建设中,重点抓了县级,规划定到县、措施落到县、责任明确到县、奖惩兑现到县,形成省抓县、市抓乡、县抓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