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西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西报 《中西报》清末民国时期湖北省著名商办报纸,立宪派舆论机关。《中西报》最早为德国商人经办,约创刊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由买办杨芝堂经理,凤竹荪主笔。1906年夏,经营中西印书馆的《武汉小报》馆主王华轩(湖北黄冈人,字凤文)出资接办。辛亥革命时,一度为汉口军政分府(负责人詹大悲)查封,停刊一年多。1913年5月15日王华轩创办《中西晚报》,9月15日恢复《中西报》。1932年5月《中西报》因资金枯竭,签约转让给喻耕屑、喻迪兹(的痴)经营。不到三年,又因亏损过大,于1935年12月解约奉还王华轩。1936年11月28日,发行届满万号,出版纪念专集。1937年12月,因时局动荡,经营困难,自行闭馆停办。王华轩独资经营《中西报》长达32年,这在武汉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发行超过万号,在湖北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也仅次于《申报》、《新闻报》、《大公报》、《时报》、《时事新报》,而居第六位。1910年9月,“中国报界俱进会”在南京成立。《中西报》得天独厚,特派总编辑凤竹荪出席,是武汉报界唯一参加全国性报界团体者。《中西报》报馆最初设在汉口花楼正街宝顺里,1914年迁后花楼百子巷“维新印书馆”内,1915年再迁张美之巷。该报由“维新印书馆”印刷。初创时日出1大张,辛亥革命前夕增至3大张。最初每日在汉销售仅500份左右,以后陆续扩大,最高发行5000份。先后发行多种副刊,如1908年的《汉口见闻录》、1922年的《新中西》、1924年的《旧艺林》、1932年的《柝声》、1935年的《联璧》等。报纸以大半版面(1921年占67%)用于刊登广告、货物行情、钱帮银价,以此获利。并大登言情小说,发行文艺副刊,开辟“花事”专栏招揽读者。《中西报》也最早开辟报中插画,颇能吸引读者。《中西报》总经理一直由王华轩担任。出任主编的先后有凤竹荪(号叙曾、署喁庵)、杨幻庵、管雪斋、喻迪兹等人。而参与编辑和笔政者则多达数十人,主要有:王痴吾(王华轩弟)、贡少芹、朱纯根(署幸楼灵铃)、胡瞿园等。其中不少人是开化的留日学生,但革命派却甚少。该报虽公开宣称“是一家商报,不带革命性的”。标榜“无党无偏”,“超然于党政之外”;言论上“以公理正义为依归,持和平公正之态度”;政治上“不偏不倚”,“绝对不卷入政潮之漩涡中”,而实质上提倡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变革,成为立宪派的喉舌。在武昌起义时期和北伐战争时期,《中西报》均貌似不偏不倚,骑墙中立,而事实上却大力鼓吹三民主义救国,隐然作反共反革命宣传。 ☚ 中苏日报 中西闻见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