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當平世章】
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
精義 伊川説見小注。○張子曰:‘顔子固可以為禹稷之事。顔子不伐善,不施勞,〔是〕禹稷之事也,顔子勿用者也。顔子當禹稷之世,禹稷當顔子之世,處與不處,此則更觀人臨時志何如〔也〕。雖同其人,出處有不同。然當平世,賢者自顯,天子豈有棄顔子而不用?’云云。○楊氏答陳瑩(仲)〔中〕書曰:‘每讀孟子,觀其論墨子苟利天下,雖摩頂放踵,為之,未嘗不(悶)〔憫〕其為人也。原其心,豈有它哉?蓋亦施不欲狹、濟不欲寡而已。此與世之横目自营者,固不可同日議也,而孟子力攻之,至比禽獸,孟子豈責人已甚乎?蓋君子所以施諸身,措之天下,各欲當其可而已。禹思天下之溺猶己溺之,稷思天下之飢猶己飢之,過門不入,弗子其子,至胼胝手足而不為病,君子不謂之過。顔淵在陋巷,飯疏飲水,終日如愚人,然君子不謂之不及。蓋禹稷被髮纓冠而往救之者也,顔淵閉户者也,故孟子曰:“易地則皆然。”若顔淵、禹、稷不當其(日)〔可〕,則是楊墨而已,君子不與也。此古人之樣轍,章章明矣。今公卿大夫比肩在上,則天下有任其責者,自惟愚鄙,無所用于世,雖閉户可也。故不敢出位冒天下之責,而任之以貽身憂,非忘天下也,循古樣轍而已。’○又曰:‘知合内外之道,則顔子、禹、稷之所同可見。蓋自誠意正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合也。故觀其誠意正心,則知天下由是而平;觀其天下平,則知非意誠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顔回之所以同也。’○問:‘禹、稷、顔回同道。竊意顔子言志,願無伐善,無施勞。觀禹焦勞于外,稷躬稼,與顔淵無施勞同;禹不矜不伐,稷自未便人,與顔子無伐善同。如何?’曰:‘不須如此説。禹、稷、顔(回)〔淵〕同道,謂窮達雖異,其道則同也。若如此説,〔只〕是事也,非道也。’[1]○或問 程子至矣,張子所謂‘觀人臨時志如何’者,尤有以曲盡夫聖人之心也。楊氏答了翁書甚善,其論正心誠意者尤切,但非孟子本文之意。尹氏辭約理明,而其後説尤善也。尹氏前説見集注。
鄉鄰閉户。
語類 問:‘“鄉鄰有鬥者,〔雖〕閉户可也”,此便是用權。若鄉鄰之鬥有親戚兄弟在其中,豈可一例不救?’曰:‘有兄弟固當救,然事也須量大小。若只是小小鬥毆,救之無妨;若是有兵戈殺人之事,也只得閉門不管而已。’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