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於有喪者之側章】
臨喪哀不能甘。
精義 伊川解曰:食甘美則飫飽,有喪者在側,豈能甘也?○楊氏曰:方匍匐救之,而飽食於其側,仁人不忍也。
或問 楊氏舊本‘仁人有不忍者’,後改‘忍’為‘能’,蓋用程子之意。不忍、不能,語意之精粗蓋有間矣,然終不若程語之完且善也。
語類 問:‘食於有喪之側而未嘗飽,亦以其哀傷之極,足以感動人心,自不能飽也。’曰:‘哀,是哀死者,不干生人事,所謂“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若喪家極哀,又能使人愈哀耳。又有喪家人全不以死者為念,視之若無,反使人為之悲哀者。’燾。
哭則不歌。
精義 謝氏曰:是日哭則不歌,哭非為生者故也。聖人哀樂中節,未有終日之間其哀不變者,使其終日之間其哀不變,亦過而不化矣。蓋其他感物而樂亦有之,特不歌耳。○楊氏曰:哭則不歌,哀樂不相襲也。○尹氏曰:異哀樂也,故哭則不歌,於此見聖人忠厚之心也。
大全 哭則不歌,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於禮容。范曰:‘哀樂不可以無常,無常非所以養心也。哭與歌不同日,不惟恤人,亦所以自養也。’尹曰:‘于此見聖人忠厚之心也。’答張敬夫。○問:‘哭者哀之至,弔死而至於哭,必其情之厚者,非尋常行弔比也。其思感傷悴中,情之所形,必不能頓然遽釋於一哭之,退而便歌樂。此天理自然而然,真情自有所不忍處,而非人所强為者。云云。其有情,輕不至於哭,但以尋常行弔者,恐亦不能終食之間不化,或感物而笑樂。云云。謝氏此章之説,其末意恐施於情厚而當哭者,則未穩否?’曰:‘聖人情性之正,當於哀未遽忘處看。謝氏乃以忘為正,豈習忘養生之餘習耶?聞韶忘味之説亦然,恐皆過矣。’答陳安卿。
語類 魯叔問:‘温公薨背,程子以郊禮成,賀而不弔。如何?’曰:‘這也可疑。’或問:‘賀則不弔,而國家事體又重,則不弔似無可疑。’曰:‘便是不恁地,所以東坡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即不聞歌則不哭。蓋由哀而樂則難,由樂而哀則甚易。且如早作樂而暮聞親屬緦麻之慽,不成道既歌則不哭!這個是一脚長一脚短,不解得平。如所謂“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不成道辭亦當三!這所在以某觀之,也是伊川有些過處。’道夫問:‘這事,且看温公諱日與禮成日同,則弔之可也。或已在先,則更差一日,亦莫未有害否?’曰:‘似乎在先。但勢不恁地,自是合如此。只如“進以禮,退以義”,“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天下事自是恁地稱停不得。’
溪訓 朱先生以伊川為不是,竊有疑焉。蓋是時,一慶一弔皆同朝共舉。一日之間,吉凶相襲,旋罷旋集,禮瀆情散,恐不如翼日早弔之為得,不宜以恒人聞親戚之喪即趨奔赴者例論之也。伊川豈不思而失言於其間哉!答鄭子中。
識聖人之情性,然後可以學道。
語類 問:‘博文亦可以學道,而上蔡解“哭則不歌”,謂:“能識聖人之情性,然後可以學道。”’曰:‘聖人情性便是理。’又曰:‘博文約禮,亦是要識得聖人情性。思曰睿,只是思會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