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5.节日文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5.节日文娱

5.节日文娱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的民俗节(庆)日,文艺活动主要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朝鲜族老人节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最盛。此外“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也开展一定规模的庆祝、纪念活动。在尊重民族、民俗习惯的同时,各地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扫除陈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1) 元旦、春节、元宵节。1949年12月,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元旦、春节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下达《关于开展年节、春节群众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以拥军优属为主,驻各地人民解放军以拥政爱民为主,采取游艺、联欢等形式,“表现朝气蓬勃的开国气象”。特别指出,年节的艺术活动可采取各种形式,如电影、戏剧、歌咏、秧歌、曲艺以及其他各种杂耍;各地文艺工作团体与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准备各种材料,如短的剧本、唱词、歌曲、年画、春联等,供给群众采用,并应分派干部到农村、工厂、部队,帮助群众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吉林省遵照这一指示,在全省城乡欣起了全民共庆胜利年的活动热潮。此后,这种年节娱乐形式渐成习俗。1956年春节,正值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时期,文化部和团中央下达了《关于大力开展一九五六年农村春节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要求结合农村的中心任务,运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春节文艺活动,并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吉林省文化局联合团省委,制订了大力开展春节文艺活动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全省会议进行布置。《吉林文艺》以及其他群众文艺刊物刊登了大量的文艺宣传演唱材料,大部分县(市)还预先举办了文艺会演和文艺骨干训练班。这样,在春节期间,多数县(市)达到了“村村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普及程度。1958—1965年,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年节群众文艺活动受到一定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吃忆苦饭”、“过革命化春节”,更使年节文艺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虽有些活动,也很单调呆板。如将原本火爆、诙谐、多彩的秧歌,“改造”成划一形式的“集体操”,文艺演出也被规定为简单的几种形式。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2月,吉林省文化局、文化部先后下达了《关于新年、春节期间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一九七九年春节文化艺术活动的通知》。文化部的“通知”中要求,要“深入开展厂矿、农村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节日期间文化生活的需要,欢度新春佳节”。吉林省文化局的“通知”中强调,文艺形式要多种多样,提倡运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的传统文艺形式,如秧歌、民歌、说书、皮影、农乐舞、安代舞等。据此长春市举办了秧歌学习班,全省7个市(地、州)群众艺术馆和部分县(区)文化馆的舞蹈、音乐辅导干部51人参加学习。在这次学习班上,传授并推广了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改革的6套新秧歌,即“丰收秧歌”、“红绸秧歌”、“胖娃娃秧歌”、“双扇秧歌”、“民族团结秧歌”。同时排练了新秧歌戏《新光荣灯》。各市(地、州)、县(区)的人员回去后,又层层训练骨干,将新秧歌普及到了村村、社社,有力地促进了新年、春节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1979年以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指引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使吉林广大农村每年“三节”都过得祥和、喜气、文娱活动丰富多采。1982年元宵节期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乡采绸飞舞,锣鼓喧天,闹秧歌的盛况为有史以来所罕见。吉林地区的蛟河县,举办了大规模的灯展,彩灯款式新颖、多样,内容健康,有“万象更新灯”、“孔雀开屏灯”、“五谷丰收灯”、“年年有余灯”、“宫灯”、“转灯”、“走马灯”、“莲花灯”、“冰灯”等,总计1 350多盏。1983年新年春节期间,白城地区各县(市)的秧歌活动十分广泛,全地区共有515伙秧歌(其中农村452伙)。在形式多样的秧歌中,有“蹦蹦”、高跷、老汉推车、舞麒麟、舞凤凰,还有各种杂耍。已经多年很少出现的“撅杆”、“背杆”和“扛杆”,也在大安县和白城市的秧歌队伍中重新出现。各秧歌队还带着年画、春联到军烈属家拜年。1984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全省秧歌和灯展的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达到吉林省有史以来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出动秧歌达7000多伙。仅吉林市就有1229伙秧歌,其中高跷287伙,旱船、跑驴、龙灯、提灯、花篮、花蝶、大头人等373伙,直接参加秧歌活动的就有66 000多人,观众约200万人次。吉林市内灯展集中在松江路和江北两处,共有彩灯(不包括放的河灯)7 515盏,观众约100万人次。
(2)朝鲜族老人节。1982年,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主要负责同志的建议,龙井县东盛乡在老人读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老人协会,并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老人节”。这一举动迅速引起普遍反响。同年,又有和龙县西城乡、珲春县凉水乡、安图县复兴乡等地成立了老人协会,8月15日为老年人过节。经过两年的酝酿和筹备,1985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老人协会和老人节的议案,决定每年8月15日为“延边老人节”。在庆祝老人节的活动中,包括表彰尊老爱幼的年轻人,搞好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老年人,向老年人祝寿;举办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老人节这天,每个村屯的朝鲜族全家参加活动。老人们身着节日新装,有的还给老人胸前戴上大红花。每个家庭给老人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糕点、水果。会场按老人年龄大小为序入座。庆祝会开始,主持人致祝寿词后,共同举杯畅饮,之后每个家庭子女向自家老人行礼敬酒,场上播放为老人节谱写的《妈妈祝你长寿》等歌曲,老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乐曲起舞。还有的在运动场上组织全家接力赛,老人跑第一棒,儿子跑第二棒、孙子跑到终点。这个以敬老为主旨的习俗,已在吉林省扎根,并起到了重大的移风易俗作用。
(3)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旧中国,吉林省西部蒙古草原多在祭敖包后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多在重大节日期间举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决定,每隔1—2年,在自治县成立纪念日举行“那达慕”大会。在大会期间举行的传统活动内容有射箭、赛马、摔跤等男子三项固定的比赛项目。除此,还有拔河等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等文娱活动及物资交流活动。“那达慕”一般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大会摔跤手512人,马300匹,会期7—10天;中型大会摔跤手256人,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大会摔跤手128人或64人,马30—50匹,会期3—5天。

☚ 4.文艺演出   (三)农村社会文化馆、站建设 ☛
000165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