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制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经济制度jīng jì zhì dùэконом |
决策结构 | 信息和协调机制 | 财产权 | 刺激手段 | |
资本主义 | 分散为主 | 市场为主 | 私有为主 | 物质为主 |
市场社会主义 | 分散为主 | 市场为主 | 国家和/或集体所有 | 物质和精神 |
计划社会主义 | 集中为主 | 计划为主 | 国家所有为主 | 物质和精神 |
亦称“社会经济制度”。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可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
1. 社会经济制度。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当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就需要对这种社会经济制度进行变革,以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2. 基本经济制度。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在我国,过去曾实行单一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五大重新明确规定: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3. 经济制度亦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比如在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包括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4. 以上经济制度的第二种含义和第三种含义,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不同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常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指经济制度的这一层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既包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包括对具体经济制度的改革。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种条件,可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曾经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而现在,正在建立、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体制也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所采纳。比如,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被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所采纳,也可以被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所采纳。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同一种经济体制除了具有共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改革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否定,并不是改变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而是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使之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亦需要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根本性的改革,以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体制改革也可叫做“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1904—1997)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
5. 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6. 在西方经济学中,制度学派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定义“制度”,把制度理解为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视为法律的、宗教的、文化的以及其他观念的复合体。他们强调这些制度对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新制度经济学派所讲的经济制度是宽泛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是指人们对其所交易的东西的所有权在转让中的行为规则。他们强调这种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激励的重要影响。
(1)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的总和。(2)有关经济工作的规章制度。
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规定其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意识。有时,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或一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
亦称 “社会经济结构”。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一定经济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并决定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经济制度从与生产力相适应走向不适应,以至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经济制度将为新的经济制度所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制度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五种经济制度,即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亦称“社会经济结构”。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一定经济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并决定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经济制度从与生产力相适应走向不适应,以至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经济制度将为新的经济制度所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制度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五种经济制度,即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是指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 (或全部) 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明确地将经济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有四大类,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学派、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彼此不同的经济制度概念。由于比较经济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于对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及其某一特定方面进行比较,而不是经济制度本身。因此,这里仅对其他三类理论的经济制度概念分别叙述。
马克思是第一个以社会的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制度的概念,他是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下来研究经济制度的。他认为,人们只能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从事生产,人们在交往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各种关系的基础性的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者说经济结构。可见,马克思是从总体上来把握社会经济制度的,因此,他所注重的经济结构是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依次要经历的各个阶段。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阶段斗争。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因此,社会的发展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量变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经过革命的质的飞跃才能实现。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并且对资本主义制度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作了系统的比较。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等范畴并不只是经济学概念,而是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概念的统一。
制度学派 (又称制度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康芒斯(John R. Commons) 提出,“制度的简单扼要的定义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它的作用在于对个体行动进行 “抑制、解放和扩张”。他提出以 “交易” 作为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他认为,经济制度包括人们的利益 “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而交易是同时包含这三种成分的 “最小的单位”。所谓交易不是实际 “交货” 那种意义上的对“物品的交换”,而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是“所有权的转移” (康芒斯,1962,P. 92、10、79、74)。他把交易划分成三种类型,即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所谓买卖的交易,是指法律地位平等的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易,也即通常所说的市场交易;管理的交易是指同一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用行政方式进行的交易; 限额的交易是指在某个非个人的机构与所管辖范围内所有有关下属机构或个人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下属,而是对所有下属的一般性的规定。例如,由上级机构制定的政策、法规等,这些东西具体体现为经济变量时,就是对下属机构或个人的经济权利,财富或购买力的限额配给。
新制度经济学家(又称交易费用学派) 普遍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需要区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一系列用来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后者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而制度安排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所谓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舒尔茨 (T.W. Schultz)认为,经济制度的作用在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某种服务,具体包括: 降低交易费用、改变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风险分布、使职能组织与个人之间建立收入流的联系、确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等。由于每一类这样的服务都有需求,因而可以用供求方法来分析,并且将这种分析方法置于均衡分析的框架中 (舒尔茨,1968)。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但是人们的选择又受着既存制度的约束。如果存在着潜在的、在现行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利益,制度安排就可能被创新,即改变旧制度或者发明新制度。存在着潜在的获利机会意味着制度不均衡,其原因是: (1) 由于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其他经济的接触、政府政策的改变等导致的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2) 技术的改变; (3)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变化等原因引起的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4)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化。一项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被作出。制度安排创新的形式,既有个人之间的自愿安排,也有政府安排,以及在这两个极端形式之间的广泛的半自愿半政府安排的形式。一项制度安排的创新,究竟会选择哪种形式,取决于每一种形式的成本与预期收益,以及受影响的社会集团相对的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的大小。
❶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有机统一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落后或超越于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制度,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现有的生产力。检验经济制度是否优越的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是经济体制,同一种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它决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社会制度的其他方面,同时,上述制度又反作用于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
❷指有关经济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或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如财务制度、工业经济制度等。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institution
economic system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