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品种
50年代,种植常规品种,也就是农家自选良种。主要有白头霜、金顶子、红骨子、美穗黄、英粒子和火苞米等。
60年代中期,在继续种植农家良种的同时,开始试种和推广杂交种。主要有吉双2号、吉双83号、吉双147、白双号、四双号、桦双号等。
70年代,主推单交种。主要有吉单101、吉单102、吉单104、四单8、白单9,以及吉双83、吉双147等。
80年代,主推四单8、吉双131、白单9、吉单101和从省外引进的中单2号、丹玉13、铁单4等。
80年代末,开始试种由省内科研单位研制和培育的玉米高淀粉、高油和高赖氨酸品种,并开始种植甜玉米、爆玉米以及玉米笋等特用玉米品种。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吉单101号。吉林省农科院以“吉63”为母本、“门14”为父本于1967年杂交育成,1973年推广。1978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下简称审定)。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的四平、长春、白城地区以及吉林、通化、延边地区的河谷平川地带,省内最高推广面积曾达56万公顷以上,占玉米栽培面积的1/3左右。1974—1985年累计种植面积在450万公顷以上。一般公顷产量7 000公斤左右,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9 000公斤以上。较同熟期的优良双交种增产10%以上。属中晚熟种。抗倒伏性强。对温度要求不严格,对肥水要求略高,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品质好。
四单8号。四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系14”为母本,“MO17”为父本,于1977年杂交育成。1981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推广。命名为“四单8号”。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平原的四平、长春地区及白城部分市县;吉林、通化沿河平坦肥沃地带;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辽宁省北部的清源、西丰、铁岭及黑龙江省南部县份肥沃地均有种植。1983年省内种植面积50万公顷,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33%。1980—1983年全省累计种植面积73万公顷以上,1990年种植36. 2万公顷,公顷产量7000公斤左右,在热量充足、水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达9 000公斤。属中晚熟种。抗玉米丝黑穗病,抗玉米大斑病。
吉单131。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用抗源吉63作母本,330为父本,于1984年杂交育成。在吉林省辽源、四平、长春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公顷产量在10 000公斤左右,属中晚熟种。高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抗倒伏和茎腐病、抗玉米螟。
白单9号。白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年以“杂C 546”为母本、“吉63”为父本杂交育成。1985年审定。主要适应于白城地区各市县中熟区。一般公顷产量4 500—5 000公斤,在良好条件下,公顷产量可达7 500公斤以上。属中熟种。耐旱,抗倒伏。
吉单133。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于1983年用吉818为母本,MO17为父本杂交育成。1990年审定。产量1987—1988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160公斤,出苗至成熟123天,需活动积温2500℃左右。高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抗茎腐病。适宜长春西部和白城东部种植。
四单2号。四平市农科所1984年以428为母本、427为父本杂交育成。1990年审定。1988—1989年参加生产试验,二年8个点次平均每公顷产量8305.3公斤,出苗至成熟114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00℃左右,属中早熟种。高抗大斑病、茎腐病、抗玉米螟虫。抗倒伏、苗期耐寒性强。适宜省内东部半山区舒兰、蛟河中早熟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