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抗精神病药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病具有多种特点:处理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降低并可发生曲解,判断力受损,感知过程发生障碍,幻觉,妄想,联想不连贯或者明显脱节,紧张症,兴奋,有攻击或暴力行为等。 抗精神病药物以往称强安定剂(neuroleptic),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性障碍。它的类别以化学结构来分,有吩噻嗪类(如氯丙嗪)、硫杂蒽类(如泰尔登)、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苯酰胺类(如舒必利)、二苯氮杂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控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许多阳性症状,如兴奋、攻击、违拗、幻觉、妄想、木僵等,但对急性期过后出现的情感淡漠、意向缺乏和生活懒散等阴性症状疗效欠佳。近年来研制成不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它们不仅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还选择性地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大大提高了治疗神经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锥体外系药物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5-羟色胺能系统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有关。通过动物实验,证实5-羟色胺2型受体阻滞剂能减少锥体外系反应以及加强对多巴胺功能的抑制。这种有利效应仅存在于一个狭窄剂量范围之内,当药量超过多巴胺阻滞阈值时,这种互补效应便会消失。 抗精神病药物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潜在诱发神经病的不良反应,重者往往影响到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血象变化以及其他生命功能。治疗初期常见的有过度镇静,以氯丙嗪和氯氮平较为明显。不少抗精神病药物具有α肾上腺素能抑制作用,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尤其是年老体弱、增量较快、用量较大者。有体位性低血压史者更应注意在改变体位(起床或起立)时动作应缓慢。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有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病及迟发性运动障碍。为了缓解锥体外系反应,常选用抗胆碱药,再加上氯丙嗪等药物本身的抗胆碱作用,往往会引起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甚至麻痹性肠梗阻。抗精神病药还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严重者粒细胞缺乏,尤以氯氮平为多见。此外,抗精神病药也可引起心电图改变、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黄疸。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注意: (1)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脐血进入胎儿,也可从母乳中排出,新生儿尿中也有检出。药物致畸作用的资料有限,因此孕妇在妊娠前3个月应避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且分娩前12周停止治疗,以免引起新生儿锥体外系反应。哺乳妇女使用这类药物应权衡利弊,慎重使用,建议对婴儿密切监护。 (2)老年人对本类药物耐受较低,可能会产生低血压、过度镇静及迟发性运动障碍,剂量宜从最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 (3)对诊断的干扰:治疗期间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Q波和(或)T波改变等;有时会影响免疫妊娠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尿胆红素测定时也可产生假阳性。 (4)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白细胞计数、肝功能、尿胆红素测定及眼角膜检查(如长期使用硫利达嗪可引起视网膜病变)。 (5)经长期治疗需停药时,应在几周内逐渐减量,避免因骤然停药而引起头昏、胃部不适及迟发性运动障碍。 (6)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骨髓功能抑制;②肝功能损伤;③严重心血管疾病;④青光眼;⑤前列腺肥大;⑥尿潴留;⑦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及震颤麻痹等。 (7)与乙醇或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可彼此增效,剂量宜降低常用量的1/4~1/2。 (8)与肾上腺素合用时可导致明显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禁用。 (9)能产生耳毒性的抗生素与吩噻嗪类抗精神药合用时,后者可掩盖前者的早期症状。 (10)抗精神病药过量或一次大量服药可出现嗜睡、血压下降、震颤、肌张力增高等症状。严重时呈昏迷、瞳孔缩小、腱反应消失等中毒症状。应采取洗胃、输液及利尿等措施,以加速药物排出体外,同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