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见血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见血清 【名称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立地好(《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毛慈姑、岩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黑兰(《常用中草药手册》),铁耙梳(《四川常用中草药》),倒岩提、走子草(《贵州药用植物目录》)。 基源 为兰科羊耳蒜属植物见血清的全草。羊耳蒜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45种。 原植物 见血清Liparis nervosa(Thunb.)Lindl.(Ophrys nervosa Thunb.),又名脉羊耳兰(《中药大辞典》)。与见血清同功效的本属植物还有大唇羊耳蒜L.dunnii Rolfe(Liparis cucullata Chien),又名风帽羊耳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发达,褐色,横卧;假鳞茎数枚短,肉质,基部稍厚,高2.5~7cm,表面有节。 叶2~3枚,薄,卵形至矩圆形,长5~10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疏散,长7~15cm;苞片细小;萼片和花瓣淡紫色,长约8mm,侧面2枚萼片狭长圆形,背面1枚和花瓣线形;唇瓣绿紫色,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凹入,基部有2个小瘤体;蕊柱白色,内弯,有翅,翅每边有一尖角或齿。蒴果纺锤形。花期夏季。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409页,0812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大唇羊耳蒜与见血清的主要区别为叶2片,顶端钝,总状花序的花8~9朵,萼片顶端呈僧帽状。(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74页,图8178)生于林下阴湿处。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山西。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 含脉羊耳兰碱,又名见血清碱(Nervosine)。 参考文献 Tetrahedron1969;25(13):2723 【药理】: 经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犬或猴的股动脉,以及麻醉犬后肢截断后引起的出血,均有止血作用。 用药后动物活动、食欲正常,48h内无继发出血。对兔肝、脾切口,4min可止血,4~12d后无继发出血。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免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时间。 毒性 大鼠每天ip上述制剂1ml,未见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9。【药性】: 性味 苦,凉。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平。”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吐血,咯血,肠风下血,血崩,手术出血,小儿惊风,热毒疮疡,蛇咬伤。 ❶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或干粉撒患处。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病吐血:见血清6~12g。作煎剂或泡酒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