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蛞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蛞蝓 【概况】: 异名 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蜓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本草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基源 为蛞蝓科蛞蝓属动物黄蛞蝓、野蛞蝓属动物野蛞蝓的全体。 原动物 黄蛞蝓Limax flavus(Linnaeus).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 历史 蛞蝓首载于《本经》。陶弘景曰:“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寇宗奭曰:“蛞蝓、蜗牛,二物也。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蜗牛四角,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 ”李时珍曰:“许慎说文云:跗赢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曰蛞蝓。一言决矣。 ”综上,古今用药相符合。 形态 黄蛞蝓体柔软,呈不规则的圆柱形,体前端宽大,后端狭小,尾部具有短的尾嵴。头部具有2对淡蓝色的触角,大触角顶端有眼点。在身体背前端的1/3处,有一椭圆形的外套膜,其前半部呈游离状态;背面具有同心圆的皱褶。 体呈黄褐色或深橙色,具有分散淡黄色的斑点。贝壳退化为内壳,包在外套膜内,为一薄而透明、椭圆形的石灰质质板,背部具有明显的生长纹;壳顶偏于后方右侧,略突起。(图见《中国动物药》.35页.图38)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地方,畏光怕热,白天匿藏,夜晚及阴雨天活动。分布很广,目前仅知分布于吉林、北京、江苏及浙江等省市。 野蛞蝓 体柔软光滑,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尾部狭长,具有钝的尾脊。动物活动时体长30~60mm,内壳壳长4mm,宽2mm。身体呈灰色、黄褐色或暗褐色,有的个体有浅的和不明显的暗带纹或斑点。(图见《中国动物药》.35页.图39)。 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农田、野地里。分布于河北、陕西、山西、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区。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捕捉,春至秋于雨后在住宅附近潮湿的墙边沟沿捕捉,冬季到室内潮湿的墙边、地板下或温室木板花盆下收集。 鲜用。 加工炮制 焙干研末。 。【药性】: 性味 《本经》:“味咸,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破瘀通经,平喘,固脱,祛风。 主治 痈疮肿毒,咽痛,丹毒,经闭,癥瘕,喘息,中风僻,筋脉拘挛,脱肛。 ❶ 《本经》:“主贼风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 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 外用:研末或捣敷。 使用注意 ❶ 《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方脉正宗》:“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身僻,四肢挛缩者:五加皮180g,当归身120g,共酒炒,研细末,蜓蚰100枚。研烂为丸服。” ” ” 共捣烂,晒干,研末,加入飞青黛3g,拌匀。用小竹管蘸药吹至患处,每日4~5次。 ” 单方应用 ❶ 《救急方》:“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10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僻、挛缩、跌筋,筋急所自来矣。 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症除矣。 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踠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