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感与伏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感与伏邪

新感与伏邪

新感与伏邪是温病中的两种不同发病类型。感邪后立即发病的称为新感; 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匿,逾时而发的称为伏邪。
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才对这两种类型的温病有所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感受寒邪伏而化温的最早记载,又《金匮真言论》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从机体方面最早指明阴精不足者,寒邪伏匿易从热化而变为温病。晋代王叔和认为温病皆属伏邪,他说寒邪“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其后明代汪石山,始提出新感学说,认为除伏邪以外,还有新感温病。他说:“又有不因冬月伤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本证疗法》)至清代叶桂、吴瑭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使温热学说自成体系,新感与伏邪两种发病学说亦并存至今。如叶桂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作为伏邪,风温作为新感论述。他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对于风温他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这与《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的论述是一致的。从《临证指南医案》也可看出新感与伏邪两种发病类型的区别,如论新感有“风温入肺”、“风温上受”等,论伏邪有“温邪内伏”、“伏暑至深秋而发”等。
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无里热证。客邪外袭,卫气受郁,邪正相争,故恶寒发热为其必有的表现,伴有头身疼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表证。由于体质因素不同,感邪轻重有差异,在表之邪有不内传而自愈者,有沿卫气营血渐传入里者,甚至有自肺卫传陷心营者。一般新感较伏邪病程短,治疗确当,邪不内传,预后较好。属新感温病的有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阴精素亏,外邪则易乘虚内伏。外邪入侵,必随人身之气而变。阴精素虚的体质,多兼内热,故伏匿之邪渐从热化,里热蓄积至一定程度,复因多种因素所激发,郁热遂从内溃而渐达于表。至于邪伏部位的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王叔和认为寒毒藏于肌肤; 巢元方认为寒毒藏于肌骨; 吴又可认为邪气盘踞于募原; 柳宝诒认为冬寒伏于少阴; 雷少逸认为肾虚之体,邪伏于少阴,劳苦之人则伏藏于肌腠。历代医家经过反复观察、比较、分析,提出了上述邪气潜伏的部位,颇有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伏邪外发,其激发因素有如下几种:
❶气候引发: 多在春令阳气升发之时,引动在里伏热,如春温即是。
❷再感激发(新感引动伏邪):重感外邪,激发在里伏热,如叶桂说:“新凉引动伏暑”即是。
❸情志及其它因素:包括忧郁、愤怒等情志变化,或过分劳顿,抵抗力下降,或饮食不节,正气受伤等,正如吴又可说:“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温疫论·原病》)伏邪温病起病急,发病即显出一派里热证候,如灼热、躁烦、口渴、尿赤、舌红、脉躁数等,若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治疗及时或正气渐复,迨至正能敌邪,则逐邪达表,而渐趋痊愈,正如柳宝诒说:“伏温由阴而出于阳,于病机为顺。”(《温热逢源·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若伏热较盛,阴精亏损严重,正不胜邪,病虽在里,仍可自里而深一步向里传变,使病情不断加重,又说:“若病发于阴,而即溃于阴,不达于阳,此病机为逆。”伏邪温病病情重,病程长。一般而言,邪伏愈深,病情愈重,病程愈长。伏邪非一次能透尽,伏邪不尽,则病情纠葛,变证迭起,病难速愈,故古代医家喻其为抽蕉剥茧,层出不穷。属伏邪温病的有春温、伏暑等。

新感与伏邪比较表


 新 感伏 邪
成因感邪后立即发病感邪后邪气伏匿,逾时而发
病机初起病邪在表,或为
正气所逐而外解,或因
正不胜邪,而由表入里
伏邪内发,或由里出表,或
自里再深传入里。病程长,非
伏邪透尽,其病不愈
证候初起即现表证,无里
热证,以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口微渴无汗或
少汗,舌苔薄白,舌边
尖红赤,脉浮数等表证
为主
初起即为里热证,如灼热、
烦躁、口渴、尿赤、舌红、苔
黄、脉躁数等。如无再感激
发,则无表证

新感与伏邪是根据感邪后是否立即发病而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对发病的迟早难于确定,主要是通过对临床表现的分析,以明确温病初起病变的浅深及其传变的趋向,并确定其治疗原则。
对于伏邪温病,古代医家亦有持异议者,如《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对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解释是:“非谓冬宜藏而他时可不藏精也,即春必病温之语,亦是就近指点。总见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也就是说,里虚者易感邪发病,未必皆逾时而发。刘松峰亦说:“至于晚发之说,更属不经,夫冬月寒厉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松峰说疫·瘟疫名义论》)至今日视之,伏邪固不容否定,陈、刘之说亦有可取处。
☚ 邪正斗争   染易 ☛
000095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