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
连词 一、用于转折或让步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转折或让步。 (一)表示对已成事实的确认。义即“虽然”。 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句义:大大小小的狱讼,虽不能明察秋毫,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❷ 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吕氏春秋·应同》)❸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 (《后汉书·冯异传》)——垂翅:垂下翅膀,喻打了败仗。回溪:地名。奋翼:奋飞,喻取得胜利。 (二)表示假设的让步。 义即“即使”。 ❶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句义:即使杀了我,也不能中断〔他们的守御〕。 ❷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句义:推广这一志向,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❸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水经注·江水》)——乘奔御风:乘快马驾疾风。不以疾:〔比起船行的速度〕不算快。 ❹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二、后一分句用连词“而”、“然”与“虽”前后相呼应。 义即“虽然……但是……”、“虽然……也……”。 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文集·赤壁赋》)——毫:兽毛,此喻少和小。 ❷ 其辞虽朴拙,然无一字不得其实者。 (《司马温公文集·与王介甫书》)❸ 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恐不足以服之。(《齐东野语·淮西之变》)❹ 然当此之时,战虽胜而兵已疲矣,兵虽疲而敌已惧矣。(《陈亮集·酌古论·邓禹》)❺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李清照集·金石录后序》) 三、后一分句为否定句。 ❶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句义:虽然跟他一块儿学习,也赶不上他了。 ❷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韩非子·说林上》)❸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李太白全集·天马歌》)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和情况仅限于某个范围。 同“唯”。义即“只”。 ❶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诗经·大雅·抑》)——句义:你们只知恣意地寻欢作乐,而不考虑继承先王的事业。女(rǔ):通“汝”,你们。湛(dān):逸乐。从:放纵。 ❷ 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君臣下》)——句义:打开缺口水就流,堵塞通道水就停,只有高明的国君能打开缺口,又能堵塞通道。 二、用于反诘句中,义即“难道”。 ❶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诗经·小雅·采菽》)——句义:难道没有给你路车驷马?路车:诸侯应乘的车。 乘马:驾同一辆车的四匹马。 ❷ 虽微晋而已?在天其孰能当之?(《礼记·檀弓下》)——句义:难道只有晋国〔抵挡不住宋国〕吗?天下谁能抵挡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