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刺 【概况】: 异名 伏牛花(《开宝本草》),鸟不踏、老鼠刺(《福建药物志》),小黄连(湖南),两面针(广西)。 基源 为茜草科虎刺属植物虎刺的根及茎叶。 原植物 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L.)Gaertn.f. 历史 虎刺,原名伏牛花,始载于《开宝本草》;《纲目》收载于木部。入《图经本草》虎刺。苏颂云:“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黄蘖叶而不光,茎赤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综上所述,观《植物名实图考》伏牛花条及附图,与本种相符。 形态 多枝有刺灌木,高通常1m左右;枝屈曲,二叉分枝,被短硬毛;刺生叶柄间,硬,针状,长约1cm。 叶对生有短柄,卵形,常1对较大而邻接的一对则较小,长1~2cm,通常宽1cm左右,顶端钝尖,仅下面有时被疏毛,侧脉稀疏;托叶生叶柄内,小而有三凸尖,早落。花白色,4数,有短梗,1或2朵近枝顶腋生;萼倒卵状,长约3mm,无毛,裂片小,不脱落;花冠筒状漏斗形,长约10mm,喉部有长毛;花药稍伸出,药隔宽阔;柱头4浅裂。 核果近球状,直径约5mm,鲜红色,有4个坚硬的分核。 花果期4~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69页.图595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0~3000m山坡灌丛中或林下阴湿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至南部地。 。【生药】: 采集 全草及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化学】: 根含虎刺醛(Damnacanthal)、虎刺醇、羟基虎刺醛(Juzunal)、大形虎刺醛(Majoronal)、2-苄基紫黄茜素(2-Benzylxanthopurpurin)、茜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 ether)及5(8)-羟基-茜素-1-甲醚。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36 【药性】: 性味 甘、苦,平。 ❶ 《图经本草》:“甘。” 功效 祛风利湿,活血消肿。 主治 肝炎,痛风,风湿痹痛,痰饮咳嗽,肺痈,水肿,痞块,妇女经闭,小儿疳积,荨麻疹,跌打损伤。 ❶ 《图经本草》:“理一切肿痛风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中草药》:“治脾虚浮肿:绣花针(即虎刺)干根30g,毛天仙果干根60g,陈皮10g。水煎服。” ” 牙痛时滴3~5滴于龋齿上,每日4~6次。” 用法:虎刺、紫金牛各150g,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2次冲服蝼蛄粉6g,名虎牛汤Ⅰ号,每日1剂,待腹水消退后,去蝼蛄,改冲服鸡内金粉6g,穿山甲粉3g,名虎牛汤Ⅱ号。连服1月以上巩固。病情危急时配合其它中西医方法抢救。一般服药后4~6小时,即见小便增多,大便日解,1~3次稀软便。 单方应用 ❶ 《浙江民间草药》:“治痛风:虎刺鲜根或花30g(干根10~15g)。煎汁,用酒冲服。 ” ” ” 食疗 ❶ 《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痈:虎刺10g,猪胃炖汤,以汤煎药服。每日1剂。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