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芜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芜荑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山榆仁(《本草拾遗》),白芜荑(《圣惠方》),大果榆糊(《药材学》)。 基源 为榆科榆属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 原植物 大果榆UImus macrocarpa Hance,又名山榆(《广雅》),黄榆扁榆、毛榆(《中药大辞典》)。 历史 芜荑始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多有收载。 《纲目》载:“芜荑有大小两种:小者即榆荚也……入药留用大芜荑。”即指本种。 形态 落叶乔木或灌木状,高15~30m,树皮灰黑色,浅裂。 枝常具木栓质翅,小枝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叶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多为5~9cm,先端常突尖,基部偏斜,边缘具钝单锯齿或重锯齿,侧脉8~16对,两面被短硬毛,粗糙、叶柄被短柔毛。花先叶开放,簇生于去年枝的叶腋或苞腋处,翅果长2.5~3.5cm,两面和边缘被毛,基部突窄成细柄,宽倒卵状椭圆形。 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花期4月,果期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64页.图928)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及岩石缝间。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朝鲜、原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搓去膜翅,取出种子。 鉴别 本品为方块状,表面褐黄色,有多数小孔。体轻质松脆,断面黄黑色,易成鳞片状剥离。 气特臭,味微酸、涩。 加工炮制 将芜荑种子55kg浸入水中,待发酵后,加入家榆树皮面10kg,红土30kg,菊花末5kg,加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匀如糊状,放板上摊平约0.3cm厚,切约6cm方块晒干,即为成品。或在农历4~5月采实取仁,用种子60%,异叶败酱20%,家榆树皮10%,灶心土10%,混合制成扁平方形,晒干即成。。 【化学】: 果实含鞣质及糖类等成分。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3 【药理】: ❶ 驱虫作用 芜荑醇浸提取物在体外浓度为0.5%~10%时,对猪蛔虫、蚯蚓、蚂蝗皆有显著的驱虫效力[1] ❷ 抗真菌作用 芜荑水浸液(药水=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浓度为10%~40%[2]。 毒性 以乙醚提取的挥发油,家兔ig 1g/kg未见毒性[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10):437 [2]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❶ 《本经》:“辛,平。”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效 杀虫,消积。 主治 虫积腹痛,小儿疳泻,冷痢,疥癣,恶疮。 ❶ 《本经》:“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❶ 《海药本草》:“得诃子、豆蔻良。” 方选和验方 ❶ 芜荑散(《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儿蛔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芜荑、雷丸各15g,干漆(捶碎,炒烟尽)30g。 上为细末,每服9g,温水250ml,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3服。小儿每服1.5g。 ❷ 芜荑丸(《圣惠方》)治久痢不瘥,有虫,兼下部脱肛:芜荑60g(微炒),黄连30g(去须,微炒),蚺蛇胆15g。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杏仁汤下30丸,日再服。 ” 单方应用 ❶ 《世医得效方》:“治虫牙作痛:芜荑仁安蛀孔中及缝中。” 每日空心午饭前,各用陈米饮下30丸,增至40丸。”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芜荑,《本经》味辛,气平,无毒;甄权加苦,李珣加温,详其功用,应是苦辛温平之药。非辛温则不能散五脏、皮肤、骨节中邪毒气,非苦平则不能去三虫、化食、逐寸白,疗肠中嗢嗢喘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