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鹤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鹤藤 【名称出处】:《本草求源》 【概况】: 异名 白面水鸡(《陆川本草》),白背丝绸(《生草药手册》),白底丝绸(《岭南草药志》),一匹绸(《全国中草药汇编》)、(《广西中草药》)。 基源 为旋花科银背藤属植物白鹤藤和东京银背藤的茎叶。银背藤属全世界约90种,中国约21种。 原植物 白鹤藤Argyreia acuta Lour.,又名白背藤、白背叶(广东、广西),白牡丹、银背叶(广东),绸缎木叶、女宛(广西)。东京银背藤Argyreia pierreana Boiss.(Argyreia lilitflora C.Y.Wu),又名滇一匹绸(云南),牛白藤(广西)。 形态 白鹤藤为攀援灌木,小枝通常圆柱形,被银白色绢毛,老枝黄褐色,无毛。叶柄长1.5~6cm,被银白色绢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5~11cm,宽3~8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叶面无毛,背面密被银色绢毛,全缘,侧脉多至8对。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3.7~7cm,被银色绢毛,有棱角或侧扁,次级和三级总梗长5~8mm,具棱,被银色绢毛,花梗长约5mm,被银色绢毛;苞片椭圆形,或卵圆形,钝,外面被银色绢毛,长8~12mm,宽4~8mm;萼片卵形,钝,外萼片长9~10mm,宽6~7mm,内萼片长6~7mm,宽4~5mm,外面被银色绢毛;花冠漏斗状,长约28mm,白色,外面被银色绢毛,冠檐深裂,裂片长圆形,长达15mm,先端渐尖,花冠管长6~7mm,雄蕊著生于基部6~7mm处、花丝长约15mm,具乳突,向基部扩大,花药长圆形,长约4mm;子房无毛,近球形,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长约2cm,柱头头状,2裂。果球形,直径约8mm,红色,为增大的萼片所包围,萼片凸起,内面红色。种子4~2,卵状三角形,长约5mm,褐色,种脐基生,心形。花期6~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40页.图50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疏林路边灌丛中,或河边。分布于广东、广西。 东京银背藤与白鹤藤的区别是:萼片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钝或锐尖,玫红色,外被白色短柔毛;花冠长5~6cm,冠檐全缘或浅裂,卵状长圆形,钝或锐尖,外面被绒毛或疏柔毛。生长于海拔600~1400m的路边灌丛中。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畴、广南、麻栗坡)。。【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茎扭曲,长短不一,表面暗灰棕色,有纵沟纹,断面绿白色,维管束淡棕色。叶稍卷曲,卵形至椭圆形,长5~11cm,宽3~9cm,先端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上面暗棕色至紫色,下面淡灰绿色,密被长柔毛。质脆易碎。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微酸、微苦,凉。 ❶ 《陆川本草》:“苦、辛,凉。 功效 化痰止咳,祛风利湿,止血消肿。 主治 热咳,痰喘,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吐血,血崩,白带,跌打损伤,乳痈,疮毒,湿疹,水火烫伤。 ❶ 《本草求原》:“叶敷烂脚,化腐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中草药》:“治内伤出血、吐血:白鹤藤、虎杖、旱莲草、龙芽草各30g。水煎。” 单方应用 ❶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白鹤藤,用干品15~30g,水煎内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