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至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小叶薄荷(《植物名实图考》),香薷(《滇南本草》)。 基源 为唇形科牛至属植物牛至的干燥地上部分。牛至属全世界约15~20种;中国有1种,供药用。 原植物 牛至Onganum vulgare L.,又名土香薷、川香薷、滇香薷(四川、贵州、云南),土茵陈(广西、福建),白花茵陈、白花土荆芥(湖南、云南)。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小叶薄荷生建昌。细茎,小叶,叶如枸杞而圆,数叶攒生一处,稍开小黄花如粟。俚医用以散寒,发表,胜于薄荷。”所述及附图应为本种,但花黄是因干品所误。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多数为自产自销。《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茎直立,高25~65cm,多少带紫色,具倒向或微卷曲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cm,宽0.4~1.5cm,顶端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 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由多数长圆状在果时多少伸长的小穗状花序所组成;苞片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约5mm;花萼钟状,连齿长约3mm,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环,萼齿5,三角形,等大;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两性花冠筒显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冠檐明显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开张,3裂,均呈长圆状卵圆形;雄蕊4,在两性花中,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相等。小坚果卵圆形,长约0.6mm,微具棱,褐色,无毛。 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第197页.图5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3600m的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上。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新疆。欧亚两洲及北非也有;北美也有引种。。【生药】: 采集 7~8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药材主产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广西、甘肃、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鉴别 全草长23~50cm。 根较细小,略弯曲,直径2~4mm;表面灰棕色。 茎方柱形,直径2~3mm,表面紫棕色至淡棕色,密被细白毛,节明显,节间长2~3cm;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黄绿色。单叶对生,多皱褶或脱落,暗绿色或黄绿色,展开后叶片卵形至宽卵形,全缘,两面密被腺点。聚伞花序顶生。苞片倒长卵形,下部黄绿色,顶端紫色。花萼钟状,顶端5裂,边缘密生白色细柔毛。小坚果扁卵形,红棕色。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 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含麝香草酚(Tymol)、香芹酚(Carvarol)、对聚伞花烃(p-Cymene)。全草尚含水苏糖(Stachyose)[1,2]。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79,1061 [2]CA 1933;27;5476 【药理】: 挥发油在体外试验中,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十余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为0.25~0.5mg/ml)。 将挥发油中分离到的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上述细菌的MIC为0.17~0.34mg/ml,说明其挥发油及上述二种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1]。 小鼠ig牛至的提取液,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吞噬指数,增强以溶血素反应为指标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促进以玫瑰花结形成为指标的细胞免疫功能[2]。挥发油对离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动物离体的支气管及血管平滑肌具有较弱的扩张作用;对犬及猫的血压无影响,对大鼠则能引起降压[1]。 毒性 挥发油小鼠igLD50为2187±34mg/kg;亚急性(3wk)试验,小鼠ig20ml/kg每天1次,未见实质器官的病理改变[2]。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6;6(9):23 [2]湖北中医杂志 1985;(6):44。【药性】: 性味 辛微温。 《中药大辞典》.“辛,凉。” 功效 清暑解表,利水消肿。 主治 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胃肠炎,胸闷,口臭,小便不利,水肿。 ❶ 《贵州民间药物》:“去皮肤湿热,解表,止痛。治伤风发热,止呕吐。”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气阻食滞:土香薷、阎王刺各12g,土柴胡、走游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9g。煎服,每日3次。” 单方应用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皮肤溢热瘙痒:土香薷(鲜草)250g,熬水淋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