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陀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陀山 位于浙江省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原称“普陀洛伽山”,由普陀山和洛伽山两个小岛组成,古称“补陀洛伽”、“补恒洛伽”,均为梵语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故又称“白华山”。全岛面积12.76平方公里,有白华、佛顶、锦屏、大小雪浪、光熙、象王、梅岑、达摩、正趣诸峰,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 唐大中(847-860)年间,有一印度僧来此山自燔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山,为大风所阻,于紫竹林结茅留居,建“不肯去观音院”。 宋乾德五年(967),太祖敕建寺院,后毁于兵火。太平兴国三年(978),太宗赐金修寺,并题额“五台圆光寺”(即普济寺前身),元丰三年(1080),神宗赐名“宝陀观音寺”,正式形成观音道场。 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 元大德二年(1298),割山田4000亩供养僧众。元统二年(1334),建多宝塔。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太祖实行海禁,将佛像和僧众迁至宁波七塔寺,并焚烧殿宇300余间。弘治元年(1488),迁还僧众,重建寺院。 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千于灵鹫峰下扩建宝陀观音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次年扩建海潮庵,赐额“护国镇海禅寺”(即今法雨寺前身)。 清康熙四年(1665),荷兰侵略者进入舟山,寺院遭毁。 康熙十年(1671),实行海禁,僧众再次迁移,佛山成为废墟。 康熙二十二年(1683),海疆平定后,开始大兴土木。以后历代均有修建,据1936年统计,普陀山共有三大寺、88座庵、148所茅蓬,僧尼二千余人,成为东南最著名的佛教胜地。 1979年起先后对主要寺庵进行了恢复修缮,此后每年的游人香客达百万人次之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