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榕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榕须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半天昂(《生草药性备要》),昂风根、榕树须、细叶榕(《岭南采药录》),倒生木、不死树(《纲目拾遗》),倒生树(《粤志》),正榕、官榕木、小叶榕(《中药大辞典》),吊须(《广东中药》)。 基源 为桑科榕属植物榕树的气生根。 原植物 榕树Ficus microcarpa L.[F.retusa auct.non L.;F.retusa var,nitida auct.non Vera.] 历史 榕树,《南方草木状》首载。 《植物名实图考》云:“两广极多,不材之木,然其叶可荫行人,可肥田亩,根大如屋,江南南赣皆有之,稍北遇寒即枯,故有榕不过吉之谚。”所述及附图,今考证,与本种一致。 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5~25m。树皮深灰色,冠幅广展;老树常有锈褐色气根。 叶互生;叶柄长5~10mm,光滑;托叶小,披针形,长约8mm;叶片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cm,宽3~4cm,顶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表面深绿色,光亮,背面浅绿色;基出脉3条,侧脉4~10对。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叶腋,成熟时黄色或微红色,扁球形;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于榕果内壁,花被片3,匙形,雄蕊1,花丝与花药等长;瘿花与雌花相似,花被片3;花柱近侧生,柱头短,棒状。瘦果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全年。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83页.图9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地阔叶林中及村镇附近。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中南部。 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割下气根,扎成小捆,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鉴别 干燥气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m左右,基部较粗,直径4~8mm,末端渐细,往往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表面红褐色,外皮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质脆,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 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化学】: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参考文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51 【药性】: 性味 苦、涩,平、凉。 ❶ 《南宁市药物志》:“涩,平。” 功效 祛风清热,活血解毒。 主治 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痧眼腹痛,风湿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损伤。 ❶ 《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 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 ” ” ” ” ” 食疗 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疝气,子宫脱垂:榕树干气根30g,瘦猪肉适量。水炖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