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对外交流大百科︱后记 后记 三年前, 我们经过多次酝酿, 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 为了适应历史潮流, 组织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编纂一部大型工具书——对外交流大百科。 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 为了慎重起见, 我们首先在济南邀请有关方面人士, 进行了课题论证, 得出了肯定性结论。 随后又在北京、 上海、 广州召开了座谈会和论证会。 大家认为,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 国内应该有一部适合社会需要的百科知识辞典。 这部辞典应该浓缩世界新知识, 对国内关于对外交流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的有关术语进行准确解释, 融全面性、 系统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和支持, 极大鼓舞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决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完成这个工程。 古人云:“事非经过不知难”, 由于本书结构庞大, 内容浩瀚, 这就决定了在总体设计、 筛选词条、 作者组织、 统稿定稿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好在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支持, 尤其令我们自豪的是有一支强大的作者和编辑队伍, 他们大都是中青年学者。 这是一支具有强大能量的学术力量, 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否则的话,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 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第一次编委会召开后, 各篇目负责人又分别召开了本篇目作者会议, 统一写作条例, 落实写作计划。 然后各地作者不约而同地进入紧张的写作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 有的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没过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 他们全力以赴、 争分夺秒地工作; 有的为了获得最新最权威的资料, 千方百计与国外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 求购外文资料。 当这些资料邮到国内后, 又迅速翻译成中文, 予以借鉴; 有的为了节省时间, 带着干粮到国家图书馆和所在省图书馆以及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查阅摘抄资料; 有的即将到英国、 加拿大和美国留学或考察的作者, 在出国前夜以继日地工作, 圆满完成了翻译和写作任务; 有的作者因过度劳累而住进医院, 在病榻上依然进行写作; 在广州炎热的夏天, 六位作者集中在一起, 光着膀子, 集体攻关, 当电视台记者采访他们, 看到这个情景时, 感动得流下泪水……作者们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不仅对这部大型辞书的早日问世有着巨大的意义, 对于在全国范围树立团结协作的学术风气, 同样有着巨大的意义。 华艺出版社纵览全局, 目识宏远, 在当前出版事业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刻, 他们一开始就支持我们, 并不断进行具体指导, 从确定书名到篇目设置, 直至每个词目的释文等方面, 都花费了不少心血。 尤其令作者感动的是, 他们不计盈亏, 把该书列为重点书出版, 表现了对祖国振兴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关心。 现在, 这部辞典终于问世了。 回首走过的历程, 我们深切地感到, 尽管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们已经尽心尽力, 力求完善, 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对意义之中,任何人、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免要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错误和不足之处是难以避免的, 况且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 我们恳切希望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们, 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我们今后进行修订, 使之逐渐趋向完善。 这部大型辞书的完成, 除了编委和撰稿人的团结奋斗外, 还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如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袁方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孔繁先生、 华艺出版社社长孙波先生、 编辑金丽红女士、 大众日报社社长韩喜凯先生, 等等, 在成书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本书付印前, 出版社还组织了实力雄厚的责任编辑班子, 对全部原稿进行了最后的编辑加工。对上述这些同志, 我们仅代表编委会和撰稿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参阅了国内外同仁们的大量学术著作, 恕我们不能一一列出, 在此, 谨向这些同仁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蒋宝德 李鑫生 1991年1月4日于千佛山下 |
☚ 对外交流大百科︱前言 对外交流大百科︱编委会 ☛ 00011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