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对外交流大百科︱前言 前言 当今世界的国际交往, 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这个历史潮流。 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机构和科研机构都十分注意把国际交流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我国,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我们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 其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 无论是党政干部、 企业领导, 还是大专院校的师生和科研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对外交流方面的工具书。 另外,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对外交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更多地是体现在实践领域, 这固然十分必要, 但理论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 近几年来, 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作了一些理论探讨, 但一部全面的、 系统的对外交流方面的文献尚未问世。 为了弥补这个空白, 我社决定出版一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大型工具书——《对外交流大百科》。 《对外交流大百科》基本上是属于大辞典的性质。 运用辞典的形式, 对“对外交流”这个总课题进行整理、 分类, 并写成条目,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难度颇大。不仅数量繁多, 涉及面广泛, 而且资料分散, 搜集不易, 但在全国104位专家学者齐心协力的奋斗下, 历时三载, 数易其稿, 这部大型工具书终于问世了。 本书质量如何, 将由广大读者去评判。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 是用挑剔的眼光对其选词和释义进行审视的。 令我们欣喜的是, 这部大型工具书在分类的科学性、 选词的系统性、 行文的准确性以及资料的权威性方面, 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期望。 总的来看, 这是一部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具书。 一、中国特色鲜明。 该书立足于中国, 从经济、 政治、 文化、 法律、 民俗、 民族、 宗教、 地理、 外交等方面囊括了涉及到对外交流的一切新术语、 新名词, 同时也对我国对外交流方面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 法规、 政策进行了比较权威性的解释。 二、 资料新颖、 翔实可靠,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科学性是该书的灵魂。 根据工具书的性质和要求, 该书采用的资料有三个来源:一是权威性的学术专著; 二是党和政府的有关文献和政策规定; 三是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参加编写的作者态度认真, 治学严谨。 他们对每一个辞目的解释,一般都参考了三种以上的资料, 对有些辞目的传承性和变异性, 作了极为慎重的判断和解释, 对尚未取得一致和比较一致意见的学术问题, 他们则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进行了处理。 这样就避免了释文中的主观色彩, 从而使释文更加有据可靠。 三、 行文简洁、 深入浅出, 融学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该书的释文, 语言简洁通俗, 尤其是对于经济理论、 文化理论、 宗教理论、 民族理论等学术性较强的一些辞目, 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避免了抽象、 晦涩和令人难以捉摸之弊, 这就大大提高了它的可读性。 因此, 本书既可满足党政干部、 涉外人员、 企业领导、 普通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又可作为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的可靠参考书籍, 是一切关心对外交流人员的案头必备书籍。 该书由蒋宝德和李鑫生二位学者主编, 撰稿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山东社会科学院、 北京社会科学院、 广东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外交学院、 北京民族学院、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工业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 广东省图书馆、 中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 山东省委党校、 济南市委党校、 《走向世界》杂志社、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杂志社、 《东岳论丛》杂志社等30多个单位、共计100余人。在全国范围内, 能够组织起这样一支具有强大学术能量的队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他们不仅组织起来了, 而且同心同德, 配合默契。 这种团结协作的学术气氛在该书的成书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同时也为学术界的“横向联合”作出了榜样。 当然,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凡在我们编辑过程中发现了的, 已同作者协商进行了修改。 没有发现的缺点、 错误也可能还存在。 恳请专家、 学者、 同仁及广大读者提出批评, 以便在今后再版时修改和提高。华艺出版社 1991年元月 |
☚ 对外交流大百科︱凡例 对外交流大百科︱后记 ☛ 00011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