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楮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楮实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楮(《别录》),班 基源 为桑科构属植物构树的果实。 原植物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Herit.ex Vent.(Morus papyrifera L.),又名构、谷、楮(《海南植物志》)。 历史 构树,原名楮《别录》首载,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谓:“此即今楮树也,南人呼谷纸,亦为楮纸。”《纲目》载:“楮、谷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桠叉,三月开花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叉,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南人剥皮捣煮造纸,亦缉练为布,……。”根据以上叙述,并考证《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与本植物一致。 形态 落叶乔木,高10~20m。有乳汁,树皮暗灰色,平滑或浅裂;小枝粗壮,密被绒毛。叶互生;叶柄长3~5cm,密被柔毛;托叶早落;叶片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不裂或不规则的3~5裂,幼枝或小树上的叶更明显,长7~20cm,宽6~15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锯齿,表面深绿色,具糙伏毛,背面灰绿色,密被柔毛;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成柔夷花序,腋生,长3~8cm,下垂,花被片4,基部合生,雄蕊4枚;雌花序头状,直径1.2~1.8cm,苞片棒状,先端有毛,花被管状,花柱侧生,丝状。 聚花果球形,直径2~3cm,肉质,成熟时桔红色;小核果扁球形。花期4~7月;果熟期7~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81页.图96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坡、山谷、平原或村镇附近。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选择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为佳。 用分株繁殖,在冬季选择健壮的结果母树,将根部挖伤或挖断,次年春季根部受伤处,萌生出幼苗,抚育1~2年即可移栽。移栽可在冬季落叶后或早春进行,行株距各5m,每穴栽植1株。在成片造林时,应栽些雄树,以利授粉。栽后注意中耕除草和抚育管理。 也可在春季进行种子播种育苗,第2年出圃定植。 采集 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洗净,晒干,除去灰白色膜状花被。 药材主产于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 鉴别 性状 果实偏圆形或扁卵圆形,长2~2.5mm,直径1.5~2mm,厚至1m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有网状皱纹或瘤状突起,一侧有纵棱脊隆起,另侧略平或有凹槽,有的具子房柄,偶有未除净的灰白色膜质花被。 果皮坚脆,易压碎,膜质种皮紧贴于果皮内面,胚乳类白色,富油质,胚弯曲。 气无,味淡。 显微 果实横切面:果皮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径向延长,壁薄。其下为1列栅状细胞,波状排列,细胞壁细条状增厚,壁粘液化,有残留细条状增厚部分。 含晶厚壁细胞1列,最内的厚壁细胞层次及界限不清楚,仅见增厚壁的纹理。种皮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表面观垂周壁呈紧密的念珠状增厚。胚乳及子叶薄壁细胞富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16页 图390) 理化 取样品粗粉0.1g,加乙醚2ml,冷浸20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氯仿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环乙烷-乙醚-冰醋酸(7∶3∶0.1)为展开剂,展距10cm,碘蒸气显色。(图见同上.图39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果实含皂甙0.51%、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1]、维生素B、油脂。种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饱和脂肪酸9.0%,油酸15%,亚油酸76.0%[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54 【药性】: 性味 甘,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功效 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主治 虚劳,目昏,目翳,水气浮肿。 ❶ 《别录》:“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肤,明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宜。”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蜜,调服,治肝热生翳、气翳外用细点,亦活小儿翳眼。 ❷ 配荆芥穗、地骨皮,治目昏。 ❻ 配枸杞子、当归、白芍,治头昏眼花。 ❽ 配茯苓、薏苡、山药,治水肿、阳痿及腰膝酸软。 ❿ 配夏枯草、甘草、桑叶、香附,治肝热目糊流泪。 方选和验方 ❶ 楮实丸(《太平圣惠方》)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乏力:楮实(淘去浮者,微炒捣如泥)500g,牛膝250g,桂心150g,干姜(炮)90g,鹿角屑、石斛、巴戟、附子各60g。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丸30丸,渐加至40丸,以温酒下,晚食前再服。 上捣筛为末,煮枣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服30丸,渐加至50丸,以温酒下。 上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早、午食前盐汤下。 上捣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或盐汤下。 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以少至多。 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 ” ❾ 《儒门事亲》:“治目昏:荆芥穗、地骨皮、楮实各等份。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20丸,米汤下。” 单方应用 ❶ 楮实散(《仁斋直指方》)治肝热生翳,气翳细点,小儿翳眼:楮实子细研,蜜汤调下,食后服。 ❷ 《千金方》:“治石疽,金疮:捣楮实敷之。” ❶ 李时珍《纲目》:“《别录》载楮实功用大补益,而《修真秘旨书》言,久服令人成骨软之瘘,《济生秘览》治骨鲠,用楮实煎汤服之,岂非软骨之证乎?” 久服滑肠。补阴妙品,益髓神膏。世人弃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肠之语也,楮实滑肠者,因其润泽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药同施,何惧其猾乎?” 则古本诸说,未可信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