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一称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文王在时,即以贤能著称。武王即位,主辅国政。九年,随王观兵盟津(今河南孟县南),大会诸侯。十一年从征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作《牧誓》。灭商后,建议封纣子武庚以续商祀。武王死,成王幼,由他摄政,管、蔡、霍三叔忌之,诬其将谋害成主。武庚乘机串通管、蔡,并联合东夷部落起兵反周。他率军东征三年,平定叛乱。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七十一国,包括姬姓五十五人(武主兄弟占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王室屏藩;明德慎罚,以缓和阶级矛盾;对殷人实行分而治之,配合大分封,给鲁国“殷民六族”,给卫国“殷民七族”;营筑东部洛邑(今河南洛阳),称成周,派驻八师兵力,使之成为镇抚东方之桥头堡;迁殷“顽民”于洛邑,以便加强控制,并用归还田宅和允许在周作官等办法,以相怀柔;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统一规划土地,巩固和加强国家的经济基础;礼贤下士,善待来者,招揽人材;改革官制,创制礼法,从制度上对周的统治提供保证。在其经营下,形成“成康之治”,为西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多士》等篇。 周公zhōu gōng(字)窦融,后汉将领。 周公 西周政治家。武王之弟,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北)故称为周公。曾佐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族反叛。他出兵东征,讨平叛乱,杀武庚、管叔,流蔡叔、霍叔,使周的势力扩展至海。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驻兵八师,加强对殷民的监视,称为“成周”。随后,他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在黄河中、下游大封诸侯,建71国,作为捍卫周王室的屏藩。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井田制,以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相传他在归政成王后,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乐、立典章。他注意礼贤下士,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周公 周公姬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曾协助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不能处理朝政。周公摄政。其间,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搞叛乱,周公率兵东征,三年而归。《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豳风·破斧》一章:“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传》:“四国,管、蔡、商、奄也。”郑《笺》:“周公既反摄政,东征伐此四国,诛其君罪,正其民人而已。”《鲁颂·閟宫》三章:“周公之孙,庄公之子。”毛《传》:“周公之孙,庄公之子,谓僖公也。” ☚ 周王 周室 ☛ 周公 周公周朝鲁国之始祖。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名旦,亦称叔旦。《孟子·公孙丑下》:“(陈贾)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文王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辅佐武王灭纣。屈原《天问》:“到击纣躬,叔旦不嘉。”即言周公助武王灭纣事。周朝既建,封于鲁。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挟纣之子武庚率淮夷作乱,周公东伐,平定反叛。摄政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相传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都是周公所制订。《尚书》中《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等文,均出自周公之手,为其思想之记录、政绩之佐证。 ☚ 金马碧鸡 周太王 ☛ 周公凉州算命先生的祖师和代称。俗语:“周公的好算不如桃花女的禳演。” 《十二离情》(贤孝):“十一月周公先生门前过,叫丫环请先生掐算如何,先生打开周公课,算得也不错:这一月不来下一月再不来,你到门上骂我来。” 周公借指梦境。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周公《论语·述而》篇记载孔丘曾梦见周公,故后人称梦为周公。唐卢仝《玉川子诗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叩门惊周公。” 周公、孔子【同义】总目录 周公先圣先师 周公zhōu gōng〖名词〗 周公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 (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辅助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曾受命摄政。为巩固西周政权,他主持制定了“周礼”,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法律思想上,他以 “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原则作为立法、司法活动的准则,把“不孝不友”视为最严重的犯罪,重视用刑罚手段维护宗法伦理关系。他吸取夏末、商末统治者对人民过于残暴而被推翻的教训,认识到单靠神权和暴力不足以维护统治地位,必须兼顾人事,重视道德教化,慎用刑罚。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 “明德慎罚” (《尚书·康诰》) 的法律思想,主张区别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并要求废除族诛连坐,实行罪责自负。他的法律思想奠定了西周“礼治”的基础,历史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古代文献《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无逸》、《君奭》、《梓材》、《立政》、《多士》、《多方》等篇,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周公?—前1095西周初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协助周武王灭殷。因采邑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史称周公。武王逝后,佐成王摄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又制礼作乐,建立了西周的政治典章制度。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浩》、 《无逸》、《多士》、《立政》、《君爽》诸篇中。他用伦理道德改造殷人宗教天命理论,提出:“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认为君王应该重德行,由此才能获得“天”的“纯佑”,《书·康诰》说:“丕则敏德,用康乃心,若德裕乃身。”应该修德而无淫,“聿修厥德,……自求多福”(《诗·文王》)。 “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书·无逸》)。重视自我约束,“节性,惟日其迈”(《书·召诰》)。又从社会伦理上提出“孝友”规范。认为不孝不友是最大的恶。他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书·康诰》)因此,他强调“孝养”父母(《书·酒诰》、 “弟恭兄友”。他还涉及到“仁”的道德范畴,《书·金滕》载周公祷语:“予仁若考”。《说苑·贵德》有周公对周武王语:“无变新旧,唯仁是亲。”还涉及到“尽心”的道德范畴,提出“尽乃心”、“康乃心”、“厥心臧”。仁与尽心等道德规范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学的重要道德概念。周公的社会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儒家伦理的理论渊源。 周公 021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所建功。武王死,由他摄政。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勾结武庚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旋又东进,灭奄等50余国,西周势力扩展至海。又派召公奭营建东都雒邑 (今河南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民加强监督,称成周。后又大封诸侯,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71国。他在封区内普遍推行井田制,统一规划土地,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经济基础。归政成王后,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善待来者,并主张“明德慎罚”,确立了“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开创了用刑罚手段维护宗法伦理的先例,奠定了西周礼治的基础。 ☚ 周武王 周平王 ☛ 周公 115 周公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周初任摄政时,主持制礼活动,以 “亲亲”和“尊尊”为立法原则,制定了有关国家制度、调整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规范的礼典。并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贼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从而促使奴隶制礼法制度渐趋完备。其法律思想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君权神授说为基础,提出以“明德慎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过失 ( “眚”) 与故意 ( “非眚”)、偶犯(“非终”)与累犯(“惟终”),严惩故意和累犯者,而对过失和偶犯又能服罪者,即使大罪亦可赦宥;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一作“父不慈,子不祗(敬),兄不友,弟不共(恭),不相及也”。)提倡罪止一身,反对“罪人以孥”。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对后世儒家法律思想之形成影响很大。 ☚ 皋陶 召公奭 ☛ 周公 013 周公他的思想言论记载在 《尚书》 的 《康诰》、《多士》、《无逸》等篇中。周公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天命论。他所说的天是一种有意志、好恶,能赏罚的至上神。他把天的赏罚与统治者的“德”和老百姓的愿望联系起来,告诫统治者:“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指出,只有“敬天”、“敬德”、“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把修德、保民作为得天命、享天命的根据,这是周公对古代天命观的发展。 ☚ 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 伯阳父 ☛ 周公 054 周公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其言行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在政治伦理上提出“天命论”,认为天是有意志、有好恶、有赏罚的至高无上的神,但天的赏罚以人民的愿望为标准。把“天命”和“敬德”统一起来,认为天命随“德”而转移,主张“以德配天”,要求执政者“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强调统治者的品德修养,要其“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咸和万民”,反对“惟耽乐之从”。并作《酒诰》,规劝各级执政者。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以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后世称之为“周礼”。“周礼”内容广博繁杂,包括国家机构、官职的规定和社会各阶层祭神仪式以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不同礼节。他强调“敬天”、“保民”、“孝祖”三德,把宗教、伦理、政治联为一体。孔子隆其礼,呼之为圣人,要求“周礼”为视、听、言、行的标准。 ☚ 人物 管仲 ☛ 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侯,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周公西周立法指导思想的提出者。曾命大司寇“正刑书”。首次提出“明德慎罚”,主张区分过失与故意,偶犯与一贯;罪止一身,废除族株连坐;根据犯罪事实惩罚犯人,君主不能随意刑杀,确定“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奠定了西周“礼治”基础。参见“历史”中的“周公”。 周公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辅佐武王伐纣。既克商,封于曲阜为鲁公,未就,留佐武王。继立的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叛。他亲率大军东征,首先诛灭武庚,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乱中心势力;再经三年苦战,相继平定东方诸国。至此,周灭商的事业才告完成。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他大规模分封诸侯,作为王室的屏藩;又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从而建立了西起岐阳东到圃田,由当时最富庶的渭、泾、河、洛地带构成的周王畿地区,作为控制全国的基地。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厉王时有周公为旦之后裔。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后,他与召公二相行政,号称“共和”。后太子靖即位为宣王,周公与召公又共同辅佐之。 ☚ 褒姒 吕尚 ☛ 周公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又作叔旦。由于他的采邑在周 (今陕西岐山东北),因而又被称作周公。曾辅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继位的成王尚在幼年,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在这种情况下,殷贵族武庚乘机与管、蔡勾结,并联合东夷的徐、奄、薄姑等邦国,发动叛乱,企图复辟。他及时做好安定内部的工作,毅然出师东征,首先诛灭了武庚、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接着进行了3年苦战,终于平定了东方诸国的叛乱。平叛以后,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并集中大量人力、财力营建洛邑 (今河南洛阳市),作为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而巩固了西周王朝统治的基础。 ☚ 周武王 井田制 ☛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武王之弟。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公”。他曾助武王伐纣,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他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他亲自东征平息叛乱,稳定了西周的统治。其后他实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有效地加强了周朝对各地的统治。周公进而“制礼作乐”,完善典章制度,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为后来儒家主张“德治”提供了依据。《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是研究周公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周公 周公西周初年大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或称周公旦。约活动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文王在时,特孝敬笃仁;武王继位,常辅翼武王;观兵盟津,牧野伐纣,周公均全力相助;武王有疾,愿以身相代。武王卒,成王少,“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叛),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管、蔡、武庚作乱,周公东征,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摄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还政,北面就臣位。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后成王复迎周公。周公一生政绩卓著,思想理论建树亦可称宏丰。为了有效地实现对殷民的统治,周公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天帝观念,向殷民宣布,周之灭商,正像商之灭夏一样,是秉承上帝的意旨,是协助上天行使命令。(见《尚书·多士》)对于周民及巩固周政权,周公又强调“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尚书·召诰》);认为“天”的意向,于“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人“当于民监(鉴)”,“无于水监(鉴)”(《尚书·酒诰》);只有“疾敬德”,“明德慎罚”,才能祈求天命的长久。这些思想为周初的政治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周公致政成王后,为建立有条不紊的政治秩序,又主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司马迁说“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鲁周公世家》)刘歆等亦认定《周礼》“为周公之书”,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贾公彦《序周礼废兴》)。这些礼仪制度及其理论观点,正是其后所兴起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在研究了殷周的典章制度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并且以能梦见周公为自己力行周道的标志。荀卿在《儒效》中亦盛赞周公之言行为“大儒之效”。 ☚ 服生 周书 ☛ 周公zhou gongDuke of Zhou,statesman and regent who consolidated the newly established Western Zhou Dynasty 周公见 周公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