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豆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观音豆(《泉州本草》),树豆(《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三叶豆、野黄豆(《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豆科木豆属植物木豆的种子或根。木豆属全世界有2种,中国产1种。 原植物 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Cajanus indicus Spreng.;Cajanus bicolor DC.;Cajanus flavus DC.),又名扭豆、山豆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花豆、米豆、鸽豆(《食用豆类作物》)。 形态 小灌木,高1~3m,多分枝,茎上有槽纹,被灰色短柔毛。小叶3,纸质,椭圆状宽披针形,长5~10cm,宽1~3.5cm,先端渐尖,两面均有毛,下面有不明显的黄色腺点。总状花序腋生,长3~7cm;总花梗长2~4cm,被毛;萼钟形,长约6mm;萼齿5,披针形,被短柔毛并有腺点;花冠黄红色,长约1.8cm,旗瓣背面有紫褐色纵纹,基部有附属体和耳;二体雄蕊(9+1);子房有毛。荚果长4~7cm,宽0.6~1cm,略扁,被黄色柔毛,荚果瓣在种子间有斜槽状节。种子3~5,近圆球形,略扁,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 花果期3~11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104页.图11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600m的或低旷沙地、山坡、疏林。分布于江苏、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生药】: 采集 7~8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药理】: 本品水浸剂体外试验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药性】: 性味 甘、酸,温。 ❶ 《泉州本草》:“甘、微酸,温。” 功效 利湿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 心虚,水肿,血淋,痔血,痈疽肿毒,痢疾,脚气。 ❶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利水消食,排痈肿,止血止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肝肾水肿:木豆、苡仁各15g。合煎汤服,每日2次。忌食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