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眼肌疾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眼肌疾病

眼肌疾病

眼球靠眼外肌的收缩和松弛而产生协调的运动。正常的双眼协调动作是实现双眼单视功能基本条件之一。眼肌疾病主要表现为斜视,协调动作受破坏,随之而来融合功能丧失,有些病人出现复视。斜视可分为共同性与非共同性两大类。前者肌肉神经都无器质性病变,常在屈光不正或异常调节的基础上发生。后者则是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引起。斜视不仅影响仪容,而且可引起弱视、复视、丧失立体感等一系列视觉和心理障碍,故应予重视,及时进行矫治。
六条眼外肌中,内、外直肌的收缩仅有使眼球内转或外转的作用,无其他方向的作用。上、下直肌及上、下斜肌则因其走行方向及在眼球的附着点关系,当它们收缩时,眼球转动比较复杂。
上直肌附着于角膜上缘后7.7mm的巩膜上,整个附着线偏向鼻侧,鼻侧的附着点较颞侧略向前。肌肉自眶尖发出的走行方向以23°角与眼轴相交,故当其收缩时,除使眼球上转外,尚有内转及内旋(向鼻侧旋转)作用。当眼球在外转23°的位置时,上转作用最强、内转及内旋作用消失,反之,眼球如内转67°,则上转作用消失而仅有内转、内旋作用。
下直肌附着于角膜下缘后6.5mm处,其走行也与眼轴成23°相交,故除有下转作用外,尚有内转及外旋作用。眼球外转23°时,下转作用最强;反之,内转67°时,只有内转及外旋作用。
上斜肌起自眶尖总腱后前方,在眶鼻上方经滑车后反折向后,附着于眼球赤道后方偏颞侧、距角膜缘13mm的巩膜处。其作用方向与眼轴成51°角,收缩时,使眼球向下转并内旋。当眼球内转51°时(实际达不到),下转作用最强;而在外转39°时,无下转作用。
下斜肌起于眶鼻下方,相当于骨性鼻泪道外侧的骨膜上,肌肉向颞后方走行与眼轴成51°相交,附着于眼球赤道后相当于眼球后极外侧之巩膜上。当其收缩时,眼球上转,并有外转及外旋作用。眼球内转51°时(实际达不到),上转作用最强;外转39°时,无上转作用,只有外转及外旋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用双眼同时注视。在向前方无限远处平直注视时,双眼视轴是平行的。这是双眼的正常原在位功能性位置。当眼球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使融合功能(双眼单视功能)受到干扰,例如遮挡一眼,眼球仍能维持功能性原在位而不出现偏斜者,称为正位视。通常在看远时,这种完全平衡状态并不多见,而在看近时则根本不存在;但是由于正常融合功能的控制作用,所以双眼仍能持续地看着注视目标。一旦融合功能失去控制,眼球就要发生偏斜。
眼外肌的运动受神经支配。一条眼外肌,例如右内直肌受到神经冲动收缩时,它的直接对抗肌——右外直肌必须同时相应地松弛,否则右眼不能灵活地向内注视,这个定律称为Sherrington定律,它仅适用于单眼的眼外肌。另一方面,双眼的转动必须是相等和对称的。由中枢神经系统传出转动眼球的神经冲动必须同时和等量地到达左右两眼,例如右眼内直肌收缩时,它的配偶肌——左眼外直肌也相应地收缩,而且后者的直接对抗肌——左内直肌也必须同时相应地松弛。至于神经冲动的大小和强弱则由注视眼决定。麻痹眼注视时所需要的神经冲动比用健眼注视时要强大得多,因而引起的斜视角——继发偏斜,也比健眼注视时的斜视角——原发偏斜要大得多,这个定律称为Hering定律。所以在检查眼球运动时,不仅要注意双眼在六个注视方向(向右、右上、右下、向左、左上、左下)的运动是否平行和对称,而且在更换注视眼时仔细观察斜视角有无改变。在多根眼外肌麻痹时,检查单眼的运动有时可以协助诊断。Sherring-ton定律和Hering定律是诊断眼外肌疾患的准绳。
物体虽然在两眼的视网膜上分别成像,但大脑皮层视中枢能将其融合为一个能引起主觉立体感的单一物体,这种功能称为双眼单视或融合功能。双眼单视是在眼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反复使用过程中逐渐建立、巩固和完善的。如果一眼偏斜就可以引起一系列视觉方面——弱视、复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单眼视等以及心理状态异常。所以一旦发现斜视,应及早治疗,以期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并具备立体视觉,而后者更是不可缺的高级视功能。

☚ 瞳孔异常   双眼视觉和斜视 ☛
000124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4:59